5月,曹鵬過生日,王琴囊中羞澀,不知該如何給心上人置辦生日禮物,曹鵬說:“沒關系,你當我老婆就是最大的禮物。”
雖然王琴非常驚喜,但對于這個并不算浪漫的求婚還是有一點點錯愕。于是曹鵬搬出了一大堆數(shù)字。
曹鵬每月房租1200元,生活費1000元;
王琴每月房租700元,生活費700元。
加上周末約會吃飯、看電影等等差不多1500元。
這樣兩個人每月的總支出就是5000元上下。
要是兩人結婚,租一套離工作單位近一點的一室一廳,房租1300元,生活費1500元,其他開支1000元,總共3800元。婚后比婚前節(jié)約了1000多元。
曹鵬說:“CPI在漲,但只要咱們結婚就能跑贏CPI。”
王琴幸福地發(fā)現(xiàn),她幾乎找不到任何能反駁曹鵬的理由。這個求婚的確不算浪漫,但和心愛的人用這種“拼湊法”過下去,誰說不是一個值得高興的好選擇?
如果說結婚而形成的“拼經(jīng)濟”,能暫時解決單身男女在一個城市生存下去的經(jīng)濟壓力,那么對于已結婚多年、生活需要一定質(zhì)量保證的夫妻,又如何與日益看漲的CPI較勁呢?
我的同事記者小J和老公總共8000元的月薪是這樣分配的:
房貸3000元
汽車加油1000元
水電、有線電視、寬帶、物業(yè)管理800元
伙食1000元
和友人歡聚、隨份子1000元
這樣基本上剩不下什么了,根本沒有多余的閑錢消費旅行或者奢侈品。當然小兩口還是有些存款的,那是結婚時親戚朋友隨禮除去婚宴后剩下的,兩人早已說好誰都不能動,必須留下來作為給孩子的成長基金。
小J依然憂慮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