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王朝興亡周期律(8)

部級領(lǐng)導干部歷史文化講座:傳統(tǒng)文化中的治國理政智慧 作者:國家圖書館


這里最富有戲劇性的是宋朝,宋朝的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是借“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當?shù)幕实?。按照習慣,宋太祖應(yīng)該傳位給他兒子,可是他的弟弟趙匡義有野心,趁著宋太祖生病的機會逼迫趙匡胤,兩人吵起來。吵些什么,外邊人不知道,只能躲在外邊遠遠地看,只看見蠟燭影子搖搖晃晃,有人影來回晃動,聽有斧頭把兒著地的聲音,這就是有名的“燭影斧聲”。過了一小會兒,宋太宗宣布宋太祖死了,臨終囑托由宋太宗繼位,“燭影斧聲”千古之謎,到現(xiàn)在也沒有人能夠破解,大概是趙匡義搞了一個陰謀,事先有所布置。

明朝“靖難之役”也是因皇位繼承問題而起。明太祖有25個兒子,太子死了,只有把皇位傳給孫子建文皇帝。當時他的很多兒子不服,其中明成祖燕王朱棣在北京起兵,雙方打了三年,最后南京被攻破,建文皇帝失蹤了。一種說法是建文皇帝當時跑掉當了和尚,明成祖后來到處追捕建文皇帝。一個傳聞?wù)f跟武當山有關(guān),武俠小說里有武當派,武當派的祖師爺張三豐掩護建文皇帝到處逃跑,所以明成祖拼命秘密地去抓張三豐和建文皇帝,這是一個說法。再一個說法是建文帝跑到國外,明成祖到處探訪建文帝的下落,甚至派鄭和七下西洋密訪,結(jié)果還是沒有找到?,F(xiàn)在經(jīng)過歷史學家的研究,建文皇帝確實沒有跑掉,多半死于亂軍之中,這跟“燭影斧聲”一樣是一個謎。

影響明朝歷史的兩個問題,第一就是遷都北京。明成祖打下南京以后遷都北京,因為他的根據(jù)地在北京,在北京修皇宮,搬到北京,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大變化。北京是中國歷史的古都,但是時間靠后,古都西安、洛陽都比較早。從公元1153年金建都北京,經(jīng)過元朝、明朝、清朝到現(xiàn)在建都已經(jīng)有800多年,這是一個都城的變化。第二是太監(jiān)。中國封建政治史上太監(jiān)很重要,太監(jiān)地位很低,但是因為在皇帝身邊,很容易接近皇帝,盜用皇帝的權(quán)力,作威作福,左右政治。歷史上有三個朝代,太監(jiān)都起著很壞的作用,第一個朝代是東漢,第二個朝代是唐朝安史之亂以后,第三個朝代是明朝,明朝太監(jiān)劉瑾、魏忠賢都很壞。這跟明成祖有關(guān)系,明成祖為了造反打掉建文,收買了很多皇宮太監(jiān),以后他打到南京,太監(jiān)響應(yīng)他,給他開城,所以明成祖后來很重用太監(jiān),就出了很多擅權(quán)的太監(jiān),像王振、劉瑾、魏忠賢都很厲害,但下場也不好。所以歷史上宮廷政變,統(tǒng)治階層內(nèi)部的斗爭很富有戲劇性,玄武門之變、燭影斧聲、靖難之役都有很大戲劇性。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斗爭也可以是一個瓶頸,一個狹窄的通道,過得去就好,過不去就會出現(xiàn)很大的問題,整個王朝也被顛覆。像西晉建立沒多久就出現(xiàn)“八王之亂”,打得天下大亂,最后出現(xiàn)農(nóng)民起義,出現(xiàn)五胡十六國,西晉就滅亡了。

第三個矛盾是新王朝與北方游牧民族的矛盾。當舊王朝強大的時候,對北方游牧民族采取一種壓制手段,一旦舊王朝衰落滅亡,北方游牧民族趁勢而起,開始南下侵犯新朝,新王朝往往是在建立之初,統(tǒng)治還不穩(wěn)固,國力還不行,所以對付北方游牧民族采取不同手段、不同策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