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張騫“鑿空”

部級領導干部歷史文化講座:傳統文化中的治國理政智慧 作者:國家圖書館


三、張騫“鑿空”

西漢時期,玉門關和陽關以西的地域即今新疆乃至中亞地區(qū),曾經被稱作“西域”。西漢初年,今新疆地區(qū)的所謂狹義的“西域”計有36國,大多分布在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南北邊緣的綠洲上。

漢武帝聽說匈奴的宿敵大月氏有報復匈奴之志,于是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希望能夠形成合力夾擊匈奴的軍事聯盟。漢中人張騫應募,率眾100余人在建元二年(前139)出發(fā)西行。途中遭遇匈奴人,被長期拘禁,歷時10年左右的時間方得逃脫。張騫繼續(xù)履行使命,又西越蔥嶺,行至大宛(今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干納盆地),經康居(今哈薩克斯坦錫爾河中游地區(qū)),抵達已經定居在今烏茲別克斯坦阿姆河北岸,又統領了大夏(今阿富汗北部)的大月氏。然而大月氏因新居地富饒平安,無意東向與匈奴進行復仇戰(zhàn)爭。張騫只得東返回到大夏,然后改由南道回歸。在歸途中又被匈奴俘獲,扣留一年多,乘匈奴內亂,方于元朔三年(前126)回到長安。張騫出行時隨從百余人,13年后,只有兩人得以生還。

張騫親身行歷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諸國,又對附近五六個大國的國情細心調查了解,回長安后將有關信息向漢武帝作了匯報。張騫的西域之行,以前后13年的艱難困苦為代價,使中原人得到了前所未聞的關于西域的豐富知識,同時將漢王朝的聲威和漢文化的影響傳播到了當時中原人世界觀中的“西極之地”。

漢軍擊破匈奴,打通河西通道之后,元狩四年(前119),張騫再次奉使西行,試圖招引烏孫東歸。這一目的雖然沒有實現,但是通過此行,加強了漢王朝和西域各國之間的聯系。張騫之后,漢與西域的通使往來十分頻繁,民間商貿也得到發(fā)展。漢王朝對西域的影響,在世界文化史上有值得重視的意義,正是由于這一歷史的變化,漢王朝才開始真正地面對世界。

司馬遷在《史記》中把張騫出使西域稱作“鑿空”,即表明這是一個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的出行。“然張騫鑿空,其后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保ā妒酚洝ご笸鹆袀鳌罚┡狍S《集解》引蘇林曰:“鑿,開;空,通也。騫開通西域道。”張騫作為以中原大一統王朝官方使者的身份開拓域外交通通路的第一人,對于發(fā)展中西交通的功績,從這一角度講確有“鑿空”的意義。西域的良馬、駱駝、驢、騾,都是在這個時期傳入中原的,成了中原重要的交通工具。

張維華先生在《論漢武帝》(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52頁)中說:張騫通西域,“不僅對于中國的歷史,具有重大意義,即對于整個東方的歷史,亦具有重大意義?!?/p>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