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開源節(jié)流
貞觀時代,國家剛剛從戰(zhàn)亂中走出來,國力不足,社會貧困。李世民一班人,采取了開源節(jié)流的方針來扭轉局面。貞觀元年,唐朝中央機構官員近700人,唐太宗認為“官在得人,不在員多”,于是決定精簡機構。同時下令合并州縣,大量減少地方官員的數(shù)量。這樣一來,拿俸祿的人少了,國家財政負擔大幅度減輕,民眾的負擔也相應減輕了。
5.均田制
漢朝以來,土地兼并問題嚴重,“富者田連千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兩極分化加劇社會矛盾激化,最終導致了西漢的滅亡。歷朝歷代的流民問題都是當權者急需解決的社會肌瘤之一。李世民當然認識到土地作為一種重要的生產資料,對于農民具有超越生命的重要意義,于是迫切需要用制度的方式來保證農民對土地的所有權。均田制是唐代國家對土地的管理制度。唐初土地不允許自由買賣,后來為保證農民收入,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即每戶所有土地為口分田和永業(yè)田。永業(yè)田永遠不允許出售,而口分田在國家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經政府機構批準,可以買賣。均田制的實施從制度上保證了弱勢階層的利益,同時,通過部分土地流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貧困。
以人為本,就是國家在制定政策時要充分考慮到人的因素,重視人性,重視人情,重視人心。唐太宗對人本思想有著高度的認識,他常說:“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者載舟,水者覆舟?!本裰g是相輔相成的關系。過分地盤剝百姓,無異于割股自食。唐太宗說過這樣的話:“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這種民本主義思想在當時很了不起。
有一次,朝堂之上,大臣一起討論問題,說天下有盜賊,怎么消弭刑事犯罪呢?當時就有人主張嚴刑峻法,加強打擊力度,讓百姓知道法律懲罰的嚴酷性,他自然就不敢犯罪了。唐太宗不同意這種觀點,他認為凡人皆有廉恥之心,百姓之所以犯罪,不是因為覺悟不高,而是因為迫不得已。賦斂太重,饑寒交迫,所以就顧不得廉恥了。而國家的過分盤剝才是百姓產生衣食之憂和生活的切膚之痛的根源。所以,要想“去賊”,養(yǎng)民的政策才是治本的方針。
以人為本是中國古代社會一個重要的政治智慧,是儒家特別強調的一種政治理念。它不是一句空話,是有相關的制度保障的。就貞觀之治而言,它是儒家這種政治理念的一個具體的、成功的實踐。我們是在批判歷史的過程中發(fā)展過來的,歷史上很多重要的智慧,需要我們今天認真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