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天才、人才、庸才、媚才(1)

吳康民論時政 作者:吳康民


曾被林彪譽為千古天才的毛澤東,都曾慨嘆“人才難得”??梢娞觳拧⑷瞬哦际菍氊?。

港人高錕獲得諾貝爾獎,《人民日報》的評論認為:“高錕是幸運的,他自幼在寬松的環(huán)境下成長”,說到點子上了。寬松的環(huán)境,也就是自由思想的環(huán)境,是培養(yǎng)人才的第一要素。

《人民日報》也談到,“有敢于表達意見的文化”,有“自由的心靈”,“才能輕裝跋涉,找到這自由的王國”。這些言論完全正確,雖然官報大膽地說出人們心里頭的話,可是現(xiàn)實生活上并不都是如此。

港人崔琦同樣得諾貝爾獎,當年我曾在報紙上撰文評論:崔琦出身河南的一個貧苦農(nóng)民家庭,據(jù)說他的父母都是文盲。只是一個機緣,他來港就讀中學,后來負笈美國,終于成為大科學家。如果他長期在家鄉(xiāng)務農(nóng),沒有得到良好教育,他會得到諾貝爾獎嗎?

天才也要靠后天培養(yǎng)

人類是有天才的,這由基因決定。但天才也要后天的培養(yǎng),才能成為人才。天生和后天培養(yǎng)大概各占一半吧。有天生聰敏的資質(zhì),后天得不到培養(yǎng),可能默默無名度過一生,天生不算聰明,但后天得到培養(yǎng),勤奮好學,終于成為人才,這種例子多得很。中國廣大農(nóng)村的眾多少年兒童,由于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埋沒了多少天才?有說教育是社會階層向上流動的階梯,這話一點不假。沒有教育,既會埋沒天才,也出不了人才。

但教育制度的好壞,社會環(huán)境的寬松與否,也決定了培養(yǎng)成才的幾率。

歷來有8位華人獲得諾貝爾化學和物理獎,但一律是美國籍,都在美國接受教育和進行尖端科學研究的,為什么?

于是,每每在內(nèi)地出現(xiàn)了如此這般的議論:什么時候中國內(nèi)地的學人才能獲得諾貝爾獎?“諾貝爾獎離我們多遠”?

中國大學缺乏創(chuàng)造性思維

今年5月在南京召開第4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世界許多著名的大學校長,對中國的高等教育做出一些不太客氣的批評和忠告。

美國斯坦福大學校長漢尼斯表示,中國大學和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主要在質(zhì)量建設上,如果要迎頭趕上,快則20年,慢則需要50年!

英國牛津大學校長漢密爾頓說,中國學生往往不敢挑戰(zhàn)學術(shù)權(quán)威,發(fā)表不同看法,沒有自主地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美國耶魯大學校長萊文指出,美國教育模式是強調(diào)互動式討論,主動式去立論,我們不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而是要解決問題。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劉遵義也說,尊師重道是中國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學生尊重權(quán)威,百分之百相信老師,因而未能創(chuàng)新。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