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任公先生的生平得失
吾人紀念前賢,亦許應當專表彰他的功德。無奈我想念起任公先生來,總隨著有替他抱憾抱悔之心。任公學術(shù)上的成就,量過于質(zhì),限于篇幅,不能悉數(shù)。今就其在政治上得失說一說。
清季政治上有排滿革命和君主立憲兩大派。任公一度出入其間,而大體上站在立憲一面,且為其領(lǐng)袖。固然最后革命派勝利,而國人政治思想之啟發(fā),仍得力于他者甚多,間接幫助了辛亥革命者甚大。國人應念其功,他自己亦可引以為慰。
民國成立,宋鈍初(教仁)想實行政黨內(nèi)閣,正與任公夙懷符合。當時曾約定以全力助宋,可惜宋氏被刺,兩派合作機會遂失。加以袁世凱方面種種籠絡(luò),民黨方面種種刺激,卒成組織進步黨對抗國民黨之局。更進而有熊希齡受袁命組閣,隱然由進步黨執(zhí)政之局。末了,就陷于副署袁氏解散國會命令之重大責任,而不能逃。國會既散,政黨根據(jù)全失,熊閣當然亦站不住。政治脫軌,大局敗壞,任公于此悔恨不及。這是他政治生活第一度失敗。自然當日之事,由各方造成,任公不獨尸其咎。卻是春秋責備賢者,賢者引咎自責,不能不如此。
由任公先生之知悔,遂在袁氏帝制時,有奮起倒袁之舉。在倒袁運動上,先生盡了最大力量。假如說創(chuàng)建民國是革命派的首功,那么這次再造共和,卻不得不讓他的一派居首功了。當日事實自有史家載之史乘,茲不多述。這是任公先生的政治活動對于國家第一度偉大不磨之貢獻。
可惜在倒袁中忽遭父喪,袁倒后先生治喪持服,未得出而秉政。于是種下了民國六年佐段(祺瑞)登臺之事。在這里面還夾著一段反對康(有為)張(勛)復辟。信有如任公幾十年前所說“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者,可算作他第二度對于國家的貢獻。
復辟既敗,共和三造,段梁攜手執(zhí)政,居然又有幾分進步黨內(nèi)閣氣概。此固為任公登臺應有之陣容。但千不該,萬不該,不肯恢復國會,而另造新國會。以致破壞法統(tǒng),引起“護法之役”,陷國家于內(nèi)戰(zhàn)連年。這是他政治生活第二度嚴重失敗。這次責任別無可諉,與前次不同。我們末學只有替他老先生惋惜,而他的政治生涯亦于此告終。
總論任公先生一生成就,不在學術(shù),不在事功,獨在他迎接新世運,開出新潮流,撼動全國人心,達成歷史上中國社會應有之一段轉(zhuǎn)變。這是與我紀念蔡先生文中所說:蔡先生所成就者非學術(shù),非事功,而在其釀成一種潮流,推動大局,影響后世,正復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