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們對于學生的希望 (1)

民國大學 作者:陳平原 謝泳


胡適 蔣夢麟

今天是五月四日。我們回想去年今日,我們兩人都在上海歡迎杜威博士,直到五月六日方才知道北京五月四日的事。日子過的真快,匆匆又是一年了!

當去年的今日,我們心里只想留住杜威先生在中國講演教育哲學。在思想一方面提倡實驗的態(tài)度和科學的精神;在教育一方面輸入新鮮的教育學說,引起國人的覺悟,大家來做根本的教育改革。這是我們去年今日的希望。不料時勢的變化大出我們意料之外,這一年以來,教育界的風潮幾乎沒有一個月平靜的,整整的一年光陰就在這風潮擾攘里過去了。

這一年的學生運動,從遠大的觀點看起來,自然是幾十年來的一件大事。從這里面發(fā)生出來的好效果,自然也不少。引起學生的自動精神,是一件;引起學生對于社會國家的興趣,是二件;引出學生的作文演說的能力,組織的能力,辦事的能力,是三件;使學生增加團體生活的經驗,是四件;引起許多學生求知識的欲望,是五件。這都是舊日的課堂生活所不能產生的,我們不能不認為學生運動的重要貢獻。

社會若能保持一種水平線以上的清明,一切政治上的鼓吹和設施,制度上的評判和革新,都應該有成年的人去料理;未成年的一代人(學生時代之男女),應該有安心求學的權利,社會也用不著他們來做學校生活之外的活動。但是我們現在不幸生在這個變態(tài)的社會里,沒有這種常態(tài)社會中人應該有的福氣;社會上許多事被一班成年的或老年的人弄壞了,別的階級又都不肯出來干涉糾正,于是這種干涉糾正的責任遂落在一般未成年的男女學生的肩膀上。這是變態(tài)的社會里一種不可免的現象?,F在有許多人說學生不應該干預政治,其實并不是學生自己要這樣干,這都是社會和政府硬逼出來的。如果社會國家的行為沒有受學生干涉糾正的必要,如果學生能享安心求學的幸福而不受外界的強烈刺激和良心上的督責,他們又何必甘心拋了寶貴的光陰,冒著生命的危險,來做這種學生運動呢?

簡單一句話:在變態(tài)的社會國家里面,政府太卑劣腐敗了,國民又沒有正式的糾正機關(如代表民意的國會之類)。那時候,干預政治的運動,一定是從青年的學生界發(fā)生的。漢末的太學生,宋代太學生,明末的結社,戊戌政變以前的公車上書,辛亥以前的留學生革命黨,俄國從前的革命黨,德國革命前的學生運動,印度和朝鮮現在的運動,中國去年的五四運動與六三運動,都是同一個道理,都是有發(fā)生的理由的。

但是我們不要忘記:這種運動是非常的事,是變態(tài)的社會里不得已的事,但是他又是很不經濟的不幸事。因為是不得已,故他的發(fā)生是可以原諒的。因為是很不經濟的不幸事,故這種運動是暫時不得已的救急的辦法,卻不可長期存在的。

荒唐的中年老年人鬧下了亂子,卻要未成年的學生拋棄學業(yè),荒廢光陰,來干涉糾正,這是天下最不經濟的事。況且中國眼前的學生運動更是不經濟。何以故呢?試看自漢末以來的學生運動,試看俄國、德國、印度、朝鮮的學生運動,哪有一次用罷課作武器的?即如去年的五四與六三,這兩次的成績可是單靠罷課作武器的嗎?單靠用罷課作武器,是最不經濟的方法,是下下策,屢用不已,是學生運動破產的表現!

罷課于旁人無損,于自己卻有大損失,這是人人共知的。但我們看來,用罷課作武器,還有精神上的很大的損失:

一、養(yǎng)成倚賴群眾的惡心理 現在的學生很像忘了個人自己有許多事可做,他們很像以為不全體罷課便無事可做。個人自己不肯犧牲,不敢做事,卻要全體罷了課來吶喊助威,自己卻躲在大眾群里跟著吶喊,這種倚賴群眾的心理是懦夫的心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