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莫奈童年(2)

蔣勛破解莫奈之美 作者:蔣勛


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主流的法國官方沙龍流行著對古代希臘羅馬詩意抒情的回憶,畫家的畫作常常是躺在海洋波浪上的維納斯美麗的女性裸體,與“現(xiàn)實”無關,也與“真實”無關。巨大的工業(yè)革命改變了社會結構,城鄉(xiāng)差距日益擴大,勞資矛盾日益嚴重,青年一代不可能繼續(xù)陶醉在學院主流的抒情唯美美學中,紛紛在創(chuàng)作里介入全新的社會議題。

寫實主義運動里除了庫爾貝、杜米埃之外,另一位重要的人物是巴比松畫派的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臺灣地區(qū)舉辦過米勒大展,他代表性的作品《晚禱》《拾穗者》都曾經(jīng)展出。

米勒出身于法國西北諾曼底省的一個農民家庭。莫奈在四歲以后隨父母遷往諾曼底哈佛港(Harve)定居,一直到十九歲才離開。莫奈的童年、青少年時代,都在諾曼底度過,他與米勒最早的土地記憶是非常相似的。

米勒也是在二十歲左右離開家鄉(xiāng),前往巴黎畫畫,藝術學院畢業(yè)。一度試圖以人物肖像與裸女畫成為職業(yè)畫家的米勒,最終離開巴黎,前往巴比松(Barbizon)農村,以畫筆歌頌土地,歌頌自然,歌頌人的勞動,歌頌農民在艱難生活中的生存(《拾穗者》),歌頌傳統(tǒng)信仰的力量(《晚禱》),為寫實主義找到抗爭以外的另一條寬廣的大路。

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一直到一八七四年米勒去世,正是莫奈從諾曼底到巴黎開始創(chuàng)作繪畫之時,莫奈的敢于創(chuàng)新,敢于挑戰(zhàn)傳統(tǒng),敢于叛逆主流學院官方的評審,都與他成長過程中一些前輩的努力有關。

米勒去世的一八七四年,正是莫奈《日出印象》展出的那一年,《日出印象》(L\'impression, le soleil levant)是當年官方沙龍美展落選之作,莫奈不懼評審權威,大膽展出落選作品,被無知媒體記者依其畫名諷刺為“印象派”(Impressionism),誤打誤撞,開創(chuàng)了美術史全新的一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