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一個需要提醒的佐證是,海德格爾在對早期希臘思想進行闡釋時也經(jīng)常對形而上學進行批判,其立場也是把存在者或整體存在者概念作為中性乃至正面概念來對待的。這在對阿那克西曼德的箴言的闡釋中也是如此。他在這篇闡釋中指出,形而上學的根本缺陷是把在場、存在看做是在場者、存在者的普遍特性,因而把在場、存在當做一種在場者、存在者,忘記了在場與在場者、存在與存在者的區(qū)分,因而遺忘了在場或存在?!按嬖谥贿z忘狀態(tài)乃是存在與存在者之區(qū)分的被遺忘狀態(tài)。”
(德)馬丁·海德格爾:《林中路》(修訂本),386頁,并見388~392頁,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第三,從海德格爾對西方不同哲學家的討論來看,他清楚地認識到,不同的哲學家對于整體存在者的理解是存在著差別的,例如,尼采就把整個宇宙理解為“力”之有限的宇宙,由此,我們認為,在海德格爾的理論中,整體存在者概念是一個具有思想視界或認知視界的性質的概念。也就是說,在不同時代的人類或哲學家的觀念中,整體存在者或整體宇宙的實質、內(nèi)涵和范圍經(jīng)常是不同的。
就人類的理解來說,當今人類所理解的整個宇宙,不僅與古代人類所理解的整個宇宙有著顯著不同,而且與近代人類所理解的宇宙有著重要不同。就思想家的認識來說,古希臘哲學家們所理解的整體宇宙,在實質上是當時那個相對視野下的整體宇宙,而黑格爾所理解的整體宇宙,則在本質上是一個精神性或理性的宇宙。實際上,海德格爾在《論根據(jù)的本質》中所分析的世界概念從古代赫拉克利特、巴門尼德到中世紀的奧古斯丁、阿奎那再到近代的鮑姆嘉通、康德的學說中所發(fā)生的歷史演變,也間接地表明了整體存在者概念的視界特征。
參見(德)馬丁·海德格爾:《路標》,165~181頁,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順便指出,這也許就是海德格爾提出整體存在者指的不是宇宙學意義上的宇宙的一個重要原因所在。
綜合以上三個方面,可以認為,在海德格爾的思想中,整體存在者概念的性質或作用在他的前后期不同文本中存在不同,而在實質上它主要是一個具有解釋、理解、視界意義的概念,在這種解釋學的意義上,把它理解為一個中性概念應該更加合理,也就是說,海德格爾既用它去解釋、討論了早期希臘思想,也用它去肯定和批判了形而上學。
三、存在者、個別存在者、整體存在者與不同層次的存在之間的關系
從邏輯上看,存在者這一概念,本身就包含著存在,從實際來看,存在一定發(fā)生于存在者那里,因而存在者與存在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雙方之間究竟是什么樣的關系,的確是探討存在問題所無法繞開的一個重要問題。海德格爾之所以在探討存在問題時總是要談存在者,根本原因也就在這里。
那么,海德格爾的觀點是怎樣的呢?盡管他對此很少進行直接而明確的論述,但我們還是可以判定出他的實質觀點,這就是,對于同一層次上的存在者和存在來說,存在規(guī)定著它所發(fā)生于其中的存在者,而不是存在者規(guī)定著它的存在。海德格爾在比《存在與時間》稍后寫作的《康德和形而上學問題》一書中對什么是一般意義上的存在者的解說,包含了上述觀點:“在‘什么是作為存在者的存在者’這一問題中所探討的是:一般說來,是什么把存在者規(guī)定為存在者。我們把這個什么稱為存在者的存在,把對它的探討稱為存在問題?!?/p>
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112頁,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