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2日,一條關于“非京籍考生變身美國人逆襲”的媒體報道吸引了民眾的注意。
就讀于北京某高中的高二學生張圖,學習成績優(yōu)異。按學習成績排名,高考過后,他基本可以進入爸爸期望的清華大學。令人遺憾的是,由于沒有北京戶籍,張圖不能在北京參加高考。無奈之下,爸爸只能讓他準備出國留學。因為張圖的媽媽,也即爸爸的前妻,有美國國籍。她可以給張圖美國國籍,讓他以美國公民的身份參加“美國高考”。峰回路轉,如果張圖變成了美國人,他就能夠以“外國僑民”的身份參加北京高考,而且還能享受10分的加分政策。
盡管北京市教委很快回應:這條報道對高考政策理解不準確,現(xiàn)行高考政策對華僑子女、外國僑民、歸僑子女以及外國留學生有不同的報名和加分要求。但是,根據《北京2013年高考報名條件》,擁有除中國之外的任何一個國家國籍,都有機會參加北京高考。
原來還是備受歧視的“隨遷”子女,轉眼就享受到比京籍學生還優(yōu)惠的高考政策,至此,非京籍考生張圖實現(xiàn)了一次“逆襲”。可是,一個張圖逆襲成功,他的成功卻不可復制,千萬個張圖依舊被困在“異地高考”編織的大網中,沖不破由“戶籍限制”編織的僵硬網繩。
“張圖高考逆襲”事件發(fā)生后,儼然成為輿情“發(fā)動機”。根據人民網輿情監(jiān)測室數(shù)據,截至5月23日,有至少32萬網友參與討論,相關微博和網友評論超過9萬條。
大部分輿情集中在抨擊教育制度和呼吁“教育公平”上,有人擔心:“還有那么多因為戶籍限制而不能參加高考的人,他們怎么辦?”有人呼吁:“考進同樣的學校,外地學生要付出更多的辛酸。同樣的人,不同的人生!思考呼喚高考公平”……
除“討伐”教育不公平,還有人質疑張圖父子:“這孩子成績這么好,為毛不在原戶籍地參加高考呢,非得到北京高考,說到底還不是因為覺得北京分數(shù)線低,想鉆這個空子。中國的制度有問題,這父子倆的心態(tài)也有問題?!薄?/p>
近年來,圍繞“異地高考”展開的輿情不斷,“張圖逆襲”只是其中之一。人們之所以如此關注,源于對教育不公平等等社會問題的關注。除了教育不公平,人們還關注著更多民生大事,比如房價過高、看病難等醫(yī)療問題、養(yǎng)老難等養(yǎng)老問題、個人收入以及個人所得稅問題等。
涉公類輿情、公共安全輿情和民生類輿情,也許無法囊括所有的輿情,卻映照出最敏感和民眾最關注的社會問題。目前,中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時期,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社會結構從二元式的“金字塔”結構走向多元化的“橄欖型”結構,社會形態(tài)由傳統(tǒng)、農業(yè)和封閉式社會向現(xiàn)代、工業(yè)信息和開放式社會變遷。在轉型過程中,公共事件多發(fā),各種各樣的輿情也會呼嘯而至,刷洗著我們的耳朵,沖擊著我們的想法,影響著我們的一舉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