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 漢斯·布魯門伯格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叢編項: | 無 |
版權說明: | 經(jīng)版權方授權連載試讀部分章節(jié),全本請購買正版圖書 |
漢斯·布魯門伯格(Hans Blumenberg,1920—1996),20世紀德國思想巨匠,隱喻學創(chuàng)始人?,F(xiàn)代正當性之奠基者,基本焦慮之安慰者。
布魯門伯格1920年7月13日出生于呂貝克,1996年3月28日逝世于阿爾滕貝爾格,是20世紀后期最重要的德國哲學家之一,與哈貝馬斯齊名。布魯門伯格在1937—1947年間學過哲學、日耳曼學和古典學(因“二戰(zhàn)”中斷過))。身為天主教徒的布魯門伯格因為有“半猶太”血統(tǒng),被所有德國正規(guī)教育機構拒之門外。1939—1941年,他只好在帕德伯恩和法蘭克福的神學大學里學習哲學,但在此學習階段末尾也被迫離開。后在德爾格公司工作。1944年,他一度被羈于集中營,在海因里希·德爾格出面后獲釋。1945年后,布魯門伯格在漢堡大學繼續(xù)哲學、日耳曼學和古典文獻學的研習,1947年以“中世紀本體論的起源”為博士論文畢業(yè)于基爾大學。1950年以“本體論的距離”——探討胡塞爾現(xiàn)象學的危機——獲得博士后資質(zhì)。布魯門伯格為德國研究基金會的評議會委員,一生曾在德國多所大學任教授,還是“詩學與解釋學”研究小組的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之一。
布魯門伯格開創(chuàng)了隱喻學(Metaphorology),認為那些潛藏于隱喻和習語之下的東西才最接近真實而遠離意識形態(tài)。通過深入挖掘西方思想史與文學史上看似無意義的趣聞軼事,為那些通常被認為更重要的論域勾畫出一個關于表達、例證和姿態(tài)的思想地圖。他的詮釋總是令人無法預測,且相當私人化,充滿征兆、象征和暗示,時而帶著諷刺,總之是在警示啟示真理的強制力量與一個淆亂世界的美妙。
布魯門伯格從古典學入手,通過解讀神話、《圣經(jīng)》、文學文本以重構西方思想史,試圖為現(xiàn)代奠定正當性基礎。其著作思想精深,氣魄宏大,主要包括《現(xiàn)代正當性》(1966)、《哥白尼世界的起源》(1975)、《神話研究》(1979)、《馬太受難曲》(1990)等。
胡繼華,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所教授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博士后,研究領域為比較文學、當代西方美學,著有《文化幽懷與審美象征》《后現(xiàn)代語境下的倫理轉向:論列維納斯、德里達和南?!罚g著包括霍耐特《為承認而斗爭》、德里達《友愛的政治學及其他》、布魯門伯格《神話研究(上)》等,且在核心學術期刊上發(fā)表論文5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