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網(wǎng)上流傳一段李小龍參加電影公司面試的視頻,他向面試官介紹功夫,將其比作水。水是最柔軟的物質(zhì),卻能穿透最堅硬的巖石,它能靈活地改變自己來適應對手。
很多人看到這里時,都會想到老子的“上善若水”,發(fā)現(xiàn)功夫之王不但有一身好拳腳、真功夫,還能將功夫上升到哲學。
這使我想到一個問題:任何東西,一旦玩進去,玩到最深處,必然是玩哲學!搞體育、玩藝術、干政治、做企業(yè)等等,概莫能外。
日本人這方面的意識似乎尤其強烈,玩?zhèn)€書法就是書道,玩?zhèn)€插花就是花道,都強調(diào)其中的道,也就是哲學的意味。
現(xiàn)代派藝術常常讓人看不懂,一張大白布般的畫作就賣上千萬,憑什么呢?往往就憑作者對它有一番哲學層面的解釋,忽悠得咱們也感嘆:哇,這么高深,值!
當然,大藝術家不是靠忽悠的,大藝術家必是大思想家。我喜歡藝術,但不資深,以前對大畫家吳冠中了解很少,只知道他的畫不俗、很美,拍賣價動輒上億。偶然看他的一個紀錄片,聽到他那個著名的觀點——“筆墨等于零”,便心頭一震:這就是哲學啊,把傳統(tǒng)觀點認為最有價值的東西歸零,再打開新天地。之后,又看了一些畫論之類的資料,發(fā)現(xiàn)幾乎每一位大畫家都有哲學層面的思考。
政治更是如此。我們的教育體系里,政治與哲學常常是不分科的,列寧、毛澤東這樣的領袖在哲學上的造詣自不必說,其他各個層面的政治人物對于哲學都是津津樂道的。大政治家必是大思想家,也沒問題。
企業(yè)家方面,日本稻盛和夫近年在中國名氣很大,這不是因為他的產(chǎn)品有多少中國人在用——連他那兩家世界五百強公司究竟是做什么的,多數(shù)人也不知道,甚至對他引以為豪的阿米巴管理有興趣的人也不是太多。他的名氣是靠跟中國人講活法,講哲學。而他講的究竟是什么哲學呢?恰恰是中國自己的哲學:儒家的、王陽明的。這算是出口轉內(nèi)銷吧。
中國企業(yè)家中能像稻盛和夫這樣把哲學講出道道來的似乎還不多,但很多企業(yè)家同樣在作哲學層面的思考。比如馬云,他不算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甚至講過,除了金庸小說,別的書都不用看。但據(jù)他身邊人講,他經(jīng)常翻一本不帶注釋的《道德經(jīng)》。他從小學習太極拳,從太極中領悟到互聯(lián)網(wǎng)這個看個不見摸不著的虛的東西與實的商業(yè)之間應該怎樣互動轉化。把虛的做實,做實的做虛,正是他成功的秘密所在。
馬云虛實結合的一個著名案例是對海爾的投資。海爾的張瑞敏被馬云盛贊為“管理大師”。我個人有一個想法:既然稻盛和夫、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本田宗一郎被稱為日本“經(jīng)營四圣”,那么中國的“經(jīng)營四圣”是誰呢?我跟很多朋友交流過這個問題,一致認同四個人:張瑞敏、柳傳志、任正非、馬云。他們風格不同,卻大致代表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企業(yè)管理的最高水平。這四人中,在管理思想方面最成體系的當數(shù)張瑞敏。那么,張瑞敏的管理思想最受益于哪些書?他自己講,外國的主要是德魯克,而中國的就是《道德經(jīng)》、《論語》、《孫子》,還有《易經(jīng)》。他自己沒有講出的,應該還有一個“體”與“用”的關系,即以中國傳統(tǒng)哲學為體,以西方現(xiàn)代管理思想為用。這是我讀他的思考實錄的一個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