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收到一個大一學生的來信,回復時我掃了一眼她的電子信箱,尾綴是“pooh”,便追問了句:“你喜歡維尼熊(WinniethePooh)么?”很快我收到她的回信:“老師知道么?你是第一個從我的郵箱看出來我喜歡維尼而且向我問的!而且,是我上大學以來第一個在課堂上叫我發(fā)言的!是第一個上大學以來問我叫什么名字的……”
她的喜形于色讓我頗為感慨。算起來,這個自述“很單純、很開心、有點幼稚”的孩子很快就要在大學度過將近一年的時光,但在這一年間,很顯然她一直處于nameless(無名)的狀態(tài),在偌大的校園里忙忙碌碌地出入于各個課堂,就像小馬駒兒在沒有路標的大草原上沒頭沒腦地四處亂撞,卻沒有一個老師真正在意過她的存在。
為求證這個現(xiàn)象是否普遍,我在“校內(nèi)網(wǎng)”(現(xiàn)為“人人網(wǎng)”)上掛了個帖子,征詢學生的意見,觀點驚人的一致:“多數(shù)老師對學生漠不關心”,“回想大學我就是nameless”,“nameless四年并繼續(xù)nameless飄過”……其中一個說法可謂一語道破天機,大學校園盛產(chǎn)“無名氏”,是因為“如今的大學根本就是一個沒有人情味兒的自助性社會”。
大學之所以沒有人情味兒,首先是因為這個社會缺少人情味兒。啟蒙運動以及工業(yè)革命之后,傳統(tǒng)的禮俗社會(community)急遽變革成現(xiàn)代的法理社會(society),冷冰冰的契約關系代替了溫情脈脈的親緣和友愛,社會如此,學校亦如此。
韓愈有言,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者也。不夸張地說,如今的大學教師早已把肩上的責任自動縮減為單純的“授業(yè)”?!皞鞯馈辈环犀F(xiàn)代社會科學“價值中立”的基本原則?!敖饣蟆保繉Σ黄?,沒有時間也沒有心情。于是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大學教師在課堂上異乎尋常地守時,來時無影去時無蹤。一個大一的孩子告訴我,這一年來只有兩位老師在課堂上給他們留了電子郵箱,其余的人都對學生抱著“敬謝不敏”的漠然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