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錢說《三字經》3(1)

錢說《三字經》 作者:錢文忠主講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非:不是。

宜:應當。

何為:能干什么呢?

玉:玉石。

琢:雕琢。

器:器物。

義:指道理。

為:做。

方:當。

親:親近。

友:朋友。

禮儀:禮貌儀節(jié)。

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將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他們身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因此,父母從小就開始培養(yǎng)孩子的“核心競爭力”,“天才”、“神童”成為父母塑造孩子的目標。不過這種做法現(xiàn)在也是廣受質疑,越來越多的父母發(fā)現(xiàn),孩子有知識不等于有文化,那究竟應該怎樣做,才能對孩子的成長有利?古人教育孩子的方法,對我們能不能有所啟迪呢?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意思是說人生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一輩子不知不覺就過去了,如果孩子小的時候不學習的話,轉眼就老了,還能干什么呢?“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在人生晚年才明白自己一輩子什么都沒做成,后悔也沒有用了。

從什么時候開始學習,才是孩子的最佳接受期呢?古人認為,十三歲以前念書效果最好,因為古人非常強調記誦的功夫。孩子還小,好多深奧的道理先別跟他說,即使說了,孩子也琢磨不清楚,先想辦法讓他記住。“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本褪钦f你把書讀得滾瓜爛熟了,自然會觸類旁通。或者,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小時候背的東西,突然會在某一個人生時刻,激發(fā)你的聯(lián)想,由此真正地領悟了精義。十三歲以前記憶力最好,因此也是學習的黃金階段,千萬不能放松。

現(xiàn)在也有人提出,六歲以前不要讓孩子學什么英語、音樂,要讓孩子多做游戲、多玩,讓他的天性、天分都自然而然地顯現(xiàn)出來。這么說也沒有什么錯,但是,這絕對不是說父母就可以不重視孩子的教育。

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學習的關鍵期,這個時候打下的深厚基礎,會在孩子成年后,充分地呈現(xiàn)出來。那么,當孩子還年幼時,父母究竟該如何教育孩子呢?

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養(yǎng)成習慣的關鍵期,學習的習慣、生活的習慣都是從這個階段開始養(yǎng)成的,這個時候打下良好的基礎,養(yǎng)成健康的習慣,會成為孩子一生的財富。反之,一個人從小沒有養(yǎng)成好學上進的習慣,不懂得尊敬父母長輩,什么時候都以自我為中心,將來他要改很難,而且會在吃了很多虧之后才明白自己錯在哪里,要付出比小時候多得多的努力才能改掉壞習慣。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币馑际钦f一塊玉石如果不經過雕琢,就不能成為一件玉器;人如果不學習的話,就不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就找不到其自身存在的價值。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