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初年,秦始皇剛統一六國的時期,伏生因為非常精通《尚書》,聲名卓著,被選為儒學博士。但是到了公元前213年,也就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后的第八年、第九年的關口,秦始皇采納了李斯的意見,開始焚書坑儒。伏生就冒著生命危險,把書抄在竹簡上,藏在夾壁里。藏好了以后,伏生就逃命去了。漢朝建立以后,伏生輾轉回到老家,第一件事就是從夾壁里找《尚書》。但是經過那么多年,書已經損毀了,這部書的一大半都沒了。伏生就只能憑著記憶,整理這部殘書。當時伏生歲數已經不小了,記憶力衰退,所以這部藏書恐怕也已經被他遺忘了相當一部分。
漢文帝時,政府弘揚和提倡經典研究,伏生保存《尚書》的事跡傳到朝廷后,就被征召到朝廷去當官。但是,伏生在那個時候已經是九十多歲的老先生了,他已經不可能出遠門了。老先生既然來不了,朝廷就派了一個非常著名的人,上門學習《尚書》。這個人就是晁錯,他主張加強中央集權,提出“削藩策”,七國叛亂時被漢景帝錯殺。等晁錯趕到伏生那里時,伏生已經沒有什么精力了再教育這個弟子了。伏生的女兒跟著父親多少學過一點兒《尚書》,就由女兒口授給晁錯。這一口授,大家想想,恐怕又得打點兒折扣。《尚書》非常佶屈聱牙,晁錯用漢朝流行的隸書文字,把《尚書》記錄了下來,結果是二十八篇。后又在民間發(fā)現了零零碎碎的一篇。所以,今文《尚書》一共是二十九篇。不過,這只是一部分《尚書》的命運。
雖說經過伏生的努力,《尚書》總算重見天日,但畢竟還是殘缺不全的。那么,是否還能夠找到《尚書》的完整版?歷經歲月滄桑,《尚書》的命運,還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
到了漢武帝的時候,在魯國曲阜有個劉姓王,即魯恭王劉余。他想擴建自己的宮室,而他的隔壁就是孔子的故居。魯恭王打算把孔子故居的墻壁給拆了,把王宮擴建過去。哪知道,這一拆,發(fā)現夾墻里面居然有孔子的子孫藏的竹簡,其中也有《尚書》。但是,這個《尚書》是用古文字寫的,不是用隸書寫的,所以就叫古文《尚書》,它正好五十八篇,比今文《尚書》多出一倍。說到這里,也許大家會覺得,《尚書》雖然命運坎坷,但是,畢竟傳下來了,應該值得慶幸。只是《尚書》命運的故事還沒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