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奇跡來源于和(2)

南非的啟示 作者:秦暉


簡單地說,南非“奇跡”的原因就在于:人民相信政治家,而政治家表現(xiàn)了理智。或者說,盡管人民并不那么理智,但他們沒有為難他們所信賴的理智者。這乍看起來,似乎平淡無奇,然而“奇跡”之難得正是因為這不易做到。許多觀察家都認為,南非得以免于內亂,多虧了曼德拉、德克勒克(公正地說也有布特萊齊一份,盡管較為次要)的個人理智。法國《青年非洲》周刊在大選前夕說:“可能使南非在不可控制的恐怖活動中發(fā)生崩潰的唯一假設是:曼德拉遭暗殺?!币粋€路透社資深記者從波斯尼亞趕到南非采訪大選后說:“曼德拉與德克勒克的雙人舞雖然跳得很艱難,但他們給南非帶來了希望。波斯尼亞沒有出現(xiàn)這樣的政治家,這就是波斯尼亞悲劇的原因。”

人們可以把曼德拉與德克勒克比之于英屬印度的甘地與蒙巴頓。應該說,前兩個所表現(xiàn)的理性、妥協(xié)與和解精神在某種意義上比后兩人所表現(xiàn)的更為難能可貴,當然,這種比較僅限于他們作為政治家的局面。

世人多以新印度歸功于甘地,實則蒙巴頓亦有造于印度甚多。然而德克勒克比蒙巴頓更難得的是:蒙巴頓只是把印度交給了甘地們,而德克勒克則不僅把南非交給了曼德拉,而且還要作為曼德拉的副手(當然,同時也是政敵)同他合作建設新南非。蒙巴頓只是代表宗主國為其不光彩的殖民統(tǒng)治史贏得了個光彩的結尾,而德克勒克則作為南非土生白人的代表,在結束不光彩的過去的同時,開創(chuàng)了光彩的未來。

無疑,德克勒克作為“無路可退”的阿非利卡人的代表,在說服自己的選民順應歷史潮流、糾正以往的錯誤時要比蒙巴頓克服更多的困難。但歷史會證明,他的努力除了使他所代表的勢力卸除罪惡歷史的沉重包袱外,不會失去他們應得到的任何東西。南非種族和解進程開始前夕,國民黨與阿非利卡人中的一批開明派曾退黨并另組民主黨,主張順應時勢,廢除種族隔離制度,與黑人分享權力。結果應者紛紛,很快成為當時議會中第二大反對黨,對國民黨的地位構成了挑戰(zhàn)。然而和解進程開始后,由于德克勒克采取主動,不僅接過了民主黨的主張而且加以實踐與發(fā)揮,從而不僅穩(wěn)定了自己的隊伍,而且得到了英裔白人日益明顯的認同。民主黨卻因提不出更新的綱領而失去吸引力,影響趨于下降。

當然,目前的南非政局屬于過渡性質,可以設想隨著過渡的完成,白人政黨的地位也許會再有所下降,甚至成為在野黨。但無論如何,她在南非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仍然將高于(比如說)史密斯白人政權結束后津巴布韋政壇上的白人力量。正如德克勒克在大選后所說:沒有非國大的同意,他再也無法統(tǒng)治了。但同樣,“沒有人民以及我所代表的組織的支持,任何政府都無法進行有效的統(tǒng)治”。而歷史也會銘記德克勒克個人在建立這樣的體制方面做出的貢獻。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