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現代標準,最初的那些電燈發(fā)出的光是相當微弱的,但在當時的人看來,電燈是個能發(fā)出奪目光華的奇跡——“一個小太陽,一盞真正的阿拉丁神燈”,《紐約先驅報》的一名記者激動地報道說。我們現在很難想象,這種新出現的燈有多么亮、多么干凈、多么穩(wěn)定。1882年9月,當富爾頓街上的電燈亮起的時候,目瞪口呆的《紐約先驅報》記者為讀者描述了這一情景:“昏暗而又搖曳的煤氣燈”一下子把天下讓給了一種明亮“而又穩(wěn)定的強光燈……固定不動,毫不搖曳”。這是一件令人激動的事情,但顯然還要有個習慣過程。
當然,電還遠不只是提供照明。早在1893年,在芝加哥舉辦的美國博覽會上就展出了一個“樣板電氣化廚房”。這也是令人激動的,雖然還不很實用。一方面,由于電的配送范圍還不大,多數用戶還必須在家里建造自己的“發(fā)電廠”來提供所需的電。即使你很走運,家里已經用電線和外部世界連接,公用事業(yè)公司也不可能輸送足夠的電來使電器真正很好地運轉。預熱一個爐子就要花1個小時。即便如此,也只能產生不算高的熱量,超不過600瓦。你總不能在使用爐子的同時使用爐蓋。設計上也有某些不足之處,調節(jié)熱量的旋鈕離地面很近。以現代人的眼光看來,這種新的電爐樣子很怪,是用木頭制造的,一般是櫟木,邊上鑲著鋅條和一些別的保護性材料。白色瓷爐的樣品要到20世紀20年代才問世,而到它們真正問世的時候,還被認為樣子很怪。許多人覺得,這種爐子似乎應該在醫(yī)院或工廠里使用,而不是用在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