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舉個例子,《西游記》里白龍馬的發(fā)心是:“我一定要馱著唐僧去西天取經(jīng),最后得到真經(jīng)。”有了這個發(fā)心,它的走就有了目標和意義,才會一步步、堅持不懈地往前走。而磨坊里的驢則沒有發(fā)心,雖然它也在天天走路,但它的走卻毫無目標,僅僅在消磨著自己的生命。
不但修行、拜師要發(fā)心,你的人生也應該有明確的發(fā)心。發(fā)心便是確定你這輩子要達到的目標。沒有好的目標,便沒有好的人生。
十者用通達,法法皆精明。
若能行此法,初果可證成。
還有一種觀點指出,善知識必須具備十種功德:一是調伏,能降伏六根生起的欲念;二是寂靜,能止息妄念,安住于湛然空寂當中;三是惑除,能以智慧光明觀照自心,斷除所有煩惱疑惑;四是德增,守戒守得非常好,也俱足定力與智慧;五是有勇,做利眾事業(yè)的時候不感疲憊;六是經(jīng)富,不但俱足智慧,也俱足廣博的知識;七是覺真,見到了空性,認知了真心;八是善說,不生顛倒妄念;九是悲深,不執(zhí)著于未來,故不生期待;十是離退,所有時刻都保持恭敬謙卑,不生驕慢之心。可見,在這種表述當中,善知識仍然必須是能夠自覺覺他的圣者。
為什么善知識必須是已經(jīng)證得圣位的智者呢?因為只有他自己覺悟了,才能令你也走向覺悟。
金剛乘是以小乘和大乘為基礎,即所謂“外修身聞戒,內修菩薩心,密修金剛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