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官自出現(xiàn)之后,便一直是百僚之中學術(shù)水平最高的一群。同時,翰林院的職掌也決定了他們必須在學術(shù)與教育領域有所作為。明清兩代尤其是清代,文化進入大總結(jié)時期。朝廷為粉飾太平,標榜文治,同時也為掃清專制障礙,加強思想控制,多次以修書為手段,廣泛征集民間藏書,在剔除大量被其認為應禁毀書籍的基礎上,對其余傳世文獻予以校勘、編輯、重印,匯成類書、叢書,為保存中華文化經(jīng)典作出了一定貢獻。比如,明永樂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翰林官解縉等纂修大型類書,永樂二年(1404年)十一月編成,初名《文獻大成》,后稱《永樂大典》。是我國古代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全書正文22877卷,目錄60卷,裝成11095冊,總字數(shù)約3.7億字。書中保存了我國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佚文秘籍資料達8000余種,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在編書過程中,明代翰林官起著中堅作用。清代,修書規(guī)模更顯恢弘。如康熙朝時,翰林官陳夢雷奉旨編輯《古今圖書集成》,全書共10000卷,目錄40卷,原名《古今圖書匯編》,本書編輯歷時28年,共分6編32典。是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資料最豐富的類書。至乾隆朝,高宗好大喜功,決定啟動中國歷史上最為浩大的文化工程,即編輯《四庫全書》。主持者為翰林官紀昀、陸錫熊、孫士毅等。自乾隆三十八年始,歷時十載乃成。全書分經(jīng)、史、子、集四部,收書3503種,79309卷,存目書籍6793種,93551卷,分裝36000余冊,約10億字。相當于同時期法國狄德羅主編《百科全書》的44倍。清乾隆以前的中國重要典籍,大多都收于其中。由于編纂人員都是當時的著名學者,因而代表了當時學術(shù)的最高水平。乾隆編修此書的初衷雖是“寓禁于征”,但客觀上整理、保存了一大批重要典籍,開創(chuàng)了中國書目學,確立了漢學在社會文化中的主導地位,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史料價值、文物價值與版本價值。在編纂過程中,翰林官一直是主體,充任總纂官、總校官、纂修官、分校官及監(jiān)造官等,為此事完成起到了決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