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冬已過,春意融融。在這充滿生機的時令,終于完成了文集的修改與審校,不禁怡然自樂,心中釋然。
先師孔子主張“君子不器”,其內涵是“有教養(yǎng)之人不應只局限于掌握一種技能,而應多才多藝,有全面良好的修養(yǎng)和寬闊無垠的視野”。的確,由于上述價值取向深入人心,形成歷史慣性,致使傳統(tǒng)社會士大夫也就是當今意義上的知識分子,大多具備通才素質。而作為其中的佼佼者,翰林前賢更是同時擁有四種身份,即官員、學者、文人和雅士。所以進則出將入相,輔佐國君之政務,退則含飴弄孫,引導鄉(xiāng)里之風俗。偶有閑暇,則興會雅集,鴻來雁往,或曲水流觴,登高作賦;或填詞繪畫,切磋鑒賞,吟風弄月,把酒高歌,優(yōu)游其間,物我兩忘。而當今之我輩,卻大多只有單一身份,官員一旦烏紗不保,便成拔毛之鳳,落湯之雞,百無聊賴,茍延殘喘;學者除在自身研究領域索盡枯腸,推出“成果”之外,往往目光呆滯,華發(fā)蒼顏,身無二技,情趣全無。不僅如此,文人少文,雅士欠雅,先輩前賢之睿智灑脫,博學飄逸,于俯仰之間,已成陳跡。必須承認,現(xiàn)代化是世界潮流,中華民族在復興過程中已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時也應當認識到,在此過程中所失去的文化清單之中,有不少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頗具魅力、很有價值的精華與瑰寶?;厥桩斈觑L華,忍見當今淪落,足令人慨然長嘆,扼腕頓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