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是各種模式的排列組合。有些模式對個人生存至關重要,例如餓了要吃飯,渴了要喝水,累了要睡覺,面對危險非戰(zhàn)即逃;有些模式對集體生存至關重要,例如婚戀、性愛、沖突、消遣、創(chuàng)造、家庭生活以及團隊協作等。要洞悉這些模式,將其合乎章法地寫入我們漫長的生活篇章中,則需要智慧。
本書論述的是一種社會生活模式。這種模式構成了人們日常交往的內容,也決定著生活最終的模樣。你是否會有婚外情,觸犯法律,深受急性焦慮癥折磨,被抑郁癥擊垮,因慢性病而過早辭世?或是找到生活的目標并為之奮斗,直到夢想成真?上述問題都受到這種社會生活模式的深刻影響。過去20年里,我所做的科學研究對這一模式多有涉及,該模式稱為“權力悖論”。
所謂權力悖論,即我們憑借人性的優(yōu)點崛起掌權,影響世界,卻因人性的缺點失權垮臺。我們通過改善他人的生活,而獲得影響世界的能力,然而,正是這一掌權的過程讓我們在某些難以自控的時刻暴露了人性的缺點,像沖動失控的瘋子一樣行事。
如何對待權力悖論不僅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也會最終決定我們自己和我們在乎的人能否幸福、快樂。恰當運用權力悖論會讓我們堅定執(zhí)著、寬宏大量、彬彬有禮、開拓創(chuàng)新、精明嚴謹,也會增強我們的團隊精神,提升交際能力,拓寬社會關系網。權力悖論會產生連鎖效應,影響到家人、鄰里以及同事之間的相處模式,還會對社會組織的各類廣義模式產生影響。這些模式明確定義了各類社會活動及當下的各類政治矛盾:性暴力問題,對非洲裔、亞裔、拉美裔人種的歧視,對同性戀的偏見,整體貧困及不平等問題等等。因此,權力悖論的恰當運用是社會健康發(fā)展的基礎。
20年前,在研究權力悖論問題之初,我有一個疑問:權力是什么?想要游刃有余地運用權力悖論,先要了解權力的含義。解決這個疑問的過程帶來了很多驚人的發(fā)現,第一個發(fā)現便是:美國文化對“權力”二字的解讀居然一直深受一個人和一部作品的影響,這個人就是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佛羅倫薩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尼科洛·馬基雅維利(Niccolò Machiavelli),這部作品則是他于16世紀創(chuàng)作的力作《君主論》(The Prince)。在這部著作中,作者認為權力就其本質來說與暴力、欺騙、殘酷和戰(zhàn)略侵犯密不可分。受馬基雅維利觀點的影響,當時人們普遍認為權力應當包含各種非常規(guī)的強制手段;認為權力掌握在強大的獨裁者手中;認為權力體現為將軍在戰(zhàn)場上發(fā)號施令,商人蓄意吞并競爭對手的企業(yè),上班族犧牲同事利益謀求自身發(fā)展,中學操場上發(fā)生霸凌事件,凡此種種。
但是這種權力觀今天看來卻經不起仔細推敲。該觀點同人類歷史上許多重大變化背道而馳,例如廢除奴隸制、推翻君主獨裁、結束種族隔離,還有民權運動、女權運動和同性戀維權運動等。這一觀點也同許多積極的社會變化背道而馳,這些變化源于醫(yī)學的進步,社交媒體的發(fā)展,保護弱勢群體的新法規(guī)的施行,優(yōu)秀電影、激進畫作和小說的涌現,科學發(fā)現以及避孕藥的出現等等。也許最關鍵的問題是,這種視權力為暴力和欺騙的權力觀讓我們忽視了權力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忽視了它影響著每個人的社交活動這一事實。父母和孩子的交流也好,同事之間的交往也罷,其實都與權力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