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西蒙·巴倫-科恩(Simon Baron-Cohen)用一個故事闡述了這一點?,旣愖哌M臥室,走了一圈,然后走了出去。你對此怎么解釋?或許你會說,瑪麗在找什么她想要的東西,以為會在臥室里?;蛟S你會說,瑪麗聽到臥室里有什么聲響,她想看看是什么發(fā)出的聲音。又或者你會說,瑪麗忘了她要去哪兒,可能她實際上是想去樓下。不過你一定不會說,瑪麗每天這個時間都這樣做:她就是走進臥室,走一圈,然后走出去。用物理學家的的語言——時間、距離和質(zhì)量——來解釋人類行為將會很不自然,而且也是錯的。如果你明天回來檢驗這個假設,它一定不成立。我們的心智用信念和意愿來解釋他人的行為,因為他人的行為事實上是由那些人的信念和意愿所控制的。行為主義者是錯誤的,每個人在直覺上都知道這一點。
心理狀態(tài)是看不見,也沒有重量的。哲學家們把它們定義為“一個人與一個主張的關系”。關系是一種態(tài)度,就像相信什么、想要什么、希望什么、假裝什么一樣。主張是信念的內(nèi)容,有些像一個句子的含義——例如,“瑪麗找到了鑰匙”或者“鑰匙在臥室里”。信念的內(nèi)容與世界的事實處于不同的領域?!皠蚴程美镉歇毥谦F在用餐”是錯的,但“約翰以為劍橋食堂里有獨角獸在用餐”可以是非常正確的。要把一個信念歸于某人,我們不能只是以一種尋常方式產(chǎn)生一個想法,否則我們在自己不相信獨角獸的情況下就無法得知約翰相信獨角獸。我們要把一個想法,用心理引號括在一邊,然后想,“這是約翰所想的”(或者想要的、希望的、猜測的)。我們所能想的任何事情,也是我們認為其他人可以想的事情(瑪麗知道約翰以為有獨角獸)。這種洋蔥般的想法之中套想法需要一個計算架構(見第2章),另外,當我們在與他人溝通時,還需要喬姆斯基所提出的遞歸語法,對此我在《語言本能》中進行了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