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石油戰(zhàn)爭:十面埋伏(4)

目標中國 作者:恩道爾(Engdahl, F.W.)


資源冷戰(zhàn)

小布什政府在非洲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共和國設立新基地,同樣也是出自對石油的興趣。該基地距幾內亞灣200公里,可以控制從安哥拉到剛果、加蓬、赤道幾內亞、喀麥隆和尼日利亞的整個幾內亞灣地區(qū),而這里恰是中國近期外交和投資的重心。

中國進口的蘇丹石油主要來自蘇丹南部,該地區(qū)在2011年宣布成立南蘇丹共和國,這為五角大樓插手創(chuàng)造了絕佳的條件。盡管華盛頓一直在幕后為南蘇丹獨立出錢出力,但表面上仍小心謹慎地與其保持距離,不愿成為第一個與之建交的國家。到2012年1月,局勢變得清晰起來,南北蘇丹無法就石油收入分配達成一致,南蘇丹宣布停止向北部輸油。與此同時,南蘇丹新聞部長本杰明宣布已與肯尼亞達成諒解備忘錄,雙方將修建一條通往肯尼亞港口拉姆的輸油管道,他還強調,大約1個月左右資金就能到位,工程預計在10個月內完工。[9]

肯尼亞是美國非洲司令部的橋頭堡,讓南蘇丹的石油改道肯尼亞,華盛頓就能對中國的海外石油來源做手腳。南蘇丹占到原蘇丹石油總產量的90%,所以不難理解,南北分治后每天運往中國的35萬桶原油為何戛然而止。類似的手段不一而足,目的都是為了破壞2006年后不斷深化的中非關系。

雖然中國在非洲的石油戰(zhàn)略極其明智,但美國的非洲司令部正步步設防,令中國在非洲舉步維艱。

美國在非洲發(fā)動代理人戰(zhàn)爭,秘而不宣的目的之一是阻止中國獲取那里豐富的礦產資源。1997年,洛朗·卡比拉領導的反政府武裝推翻了蒙博托32年的統(tǒng)治,扎伊爾共和國隨即更名為民主剛果共和國,當?shù)厝藙t稱自己的國家為剛果-金沙薩。

剛果東部與盧旺達和烏干達接壤,毗鄰東非大裂谷,基伍省的礦藏尤為豐富,是地質學家公認的礦產寶庫。

除了石油,剛果還有世界半數(shù)以上的鈷、1/3的鉆石、3/4的鈳鉭鐵礦,這種鐵礦是電腦芯片和印刷電路板的重要原料,制造手機、電腦及其他現(xiàn)代電器必不可少。

美國礦業(yè)集團為卡比拉上臺可謂立下汗馬功勞。集團總部曾設在阿肯色州的霍普,那里也是克林頓家族的地盤。集團的主要股東均為克林頓擔任阿肯色州州長期間的密友。在蒙博托倒臺前幾個月,盤踞在扎伊爾東部的卡比拉早已和幾家美英礦業(yè)公司談妥,其中就包括美國礦業(yè)集團。在美國主導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干預下,蒙博托的獨裁統(tǒng)治被迫中止。

1997年4月,也就是蒙博托逃亡的前一個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一份報告中建議,為迅速恢復當?shù)亟洕?,應當“盡快全面暫停貨幣發(fā)行”??ū壤吓_后僅幾個月,該組織就敦促新政府凍結公務人員的工資,以便“恢復宏觀經濟穩(wěn)定”。由于通貨膨脹,普通民眾的工資降至每月3萬新扎伊爾,才相當于1美元。

加拿大經濟學家喬索多夫斯基指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此舉無異于將當?shù)孛癖娡迫胴毟F的深淵。雖然打著戰(zhàn)后經濟重建的旗號,實際上卻是給剛果內戰(zhàn)火上澆油,近200萬人在戰(zhàn)亂中死亡與他們不無關系。

華盛頓對洛朗·卡比拉其實也不是那么滿意,所以他在2001年也難逃被暗殺的厄運。洛朗·卡比拉的繼任者是其子約瑟夫·卡比拉,也是剛果首任民選總統(tǒng),看起來他比父親更注重民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