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似水流年(1)

百年風度 作者:張昌華


似水流年。

當年蘇州九如巷的張家四小姐充和(1913— ),刻下已是期頤在望的垂暮老人了。充和女士自1948年與德裔美籍漢學家傅漢思(Hans H. Frankel)結成連理后,移居大洋彼岸,彈指一個甲子了。

時間之舟,載著濃濃的鄉(xiāng)愁。充和于甲申丹桂飄香的時節(jié),泊歸桑梓。她在京華和姑蘇先后舉辦了“張充和書畫展”。首選京華,緣她當年在北京大學求學、任教,并在未名湖畔結識了她的夫君漢思先生,以及一大批文學藝術界著名人士;次擇姑蘇,那是因為小巷深處藏著她童年失落的花瓣,她想從九如巷三號那口古井中,鉤沉兒時的夢。

張充和女士,出身于書香門第。祖籍為安徽合肥,生于上海。曾祖張樹聲為晚清高官。父親張冀牖是民國時的開明教育家,與蔡元培是好友,在蘇州創(chuàng)辦樂益女中,倡導新式教育,曾延聘張聞天、侯紹裘、匡亞明等任教。樂益學?!暗锰煜掠⒉哦逃保瑸榧揖池毨У膶W生提供求學方便。張充和有兄弟姐妹十人。她有三個姐姐,葉圣陶說過,誰娶了張家四姐妹,一輩子都會幸福的。此言誠哉!大姐張元和嫁給昆曲名家顧傳玠,二姐張允和的夫君是文字學家周有光,三姐張兆和是沈從文的夫人。歲月滄桑,充和的三位阿姐于近年漸次凋零,漢思先生也于2003年作靈山之歸。時下,充和女士是四姊妹中碩果僅存的一位,也是多才多藝最具才華和傳奇色彩的一位。

充和女士自幼在合肥叔祖母(李鴻章侄女)家接受傳統(tǒng)教育,九歲時師從吳昌碩弟子、考古學家朱謨欽先生學習古文和書法。1934年報考北京大學國文系,當時她擔心考不取給家里人丟面子,改名為“張旋”。在五所大學聯(lián)考中,張旋的國文成績第一,而算學卻是零分,“馬馬虎虎”被北大錄取?;灸耆A,她便在報刊上發(fā)表文筆清新典雅的詩歌、散文和小說。抗戰(zhàn)期間,她與沈從文、張兆和一家流寓昆明,供職于教育部,編纂教科書。朱自清選散文,沈從文選小說,張充和選散曲。為研習書法,她做了沈尹默的入室弟子。充和女士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浸染頗深,造詣亦高。她長于昆曲,通音律,能度曲,工詩詞。一生臨池不輟,隸、草、行、楷皆擅,偶涉丹青。繪畫,雖不曾師事名家,但信手寄情的小品,亦別有非凡的韻致。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