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昭儀獨有的媚,則是媚到了高宗的心里。駱賓王的千古佳句“狐媚偏能惑主”,說的就是她。
王皇后明白,自己讓武昭儀進(jìn)宮的做法無異于“前門拒狼,后門引虎”。表面看上去勝利了,實際上是天大的一個敗招。
這也就是《新唐書·武后傳》上說的“一旦顧幸在蕭右,浸與后不協(xié)”。王皇后、武昭儀二人的爭寵馬上就成了主要矛盾。
其實王皇后由于從小養(yǎng)尊處優(yōu),性格比較直率。史書上說“后性簡重,不曲事上下”,就是對上對下都不刻意親近,當(dāng)然與她生長的背景和環(huán)境有極大的關(guān)系,一直在高處慣了,自然習(xí)慣性地不把下人放在眼里。這樣的皇后,不怒而威,必令宮人敬畏。
而武昭儀和她則恰恰相反。越看到王皇后這樣的不會拉攏人,她內(nèi)心越暗自慶幸,自己便主動去拉攏那些不被王皇后待見的后宮下人,“伺后所薄,必款結(jié)之,得賜予,盡以分遺。”——我把你疏遠(yuǎn)的人全打點好,給我做內(nèi)線。這樣一來,后與妃一舉一動,皆在武昭儀的掌握中。王皇后的一舉一動,她都一清二楚。
于是,王皇后一旦有什么小把柄,武昭儀立刻也報告高宗。但是,與王皇后和蕭淑妃向皇帝打小報告的方法不同,武昭儀總是旁敲側(cè)擊,仿佛在無意中向高宗提起一句閑話般地輕輕帶過。
但是積土成山,時間久了,王皇后在高宗的心目中地位大降,高宗對自己的這位結(jié)發(fā)妻子也日漸厭惡起來。
武昭儀確實太有手腕了。
高宗此時幾乎已經(jīng)完全相信武昭儀的話,因此對于王皇后的話便再也不去理會,《舊唐書·王皇后傳》有曰:“帝終不納后言,而昭儀寵遇日厚。”
而更可怕的是,武昭儀以一種令人聽來毛骨悚然的方式,結(jié)束了這一場與王皇后的明爭暗斗。
永徽四年(653年),武昭儀生了一個女兒,肉嘟嘟的可愛極了,很得高宗的喜愛,視為掌上明珠。王皇后沒有子女,出于母性的本能,對這個女孩也很感興趣,常去看顧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