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巧妙地避開了被廢皇后的這一道險關(guān),空嚇了一身冷汗。接下來的“垂簾聽政”就有點人生三起三落的意味了。
其實垂簾聽政并不是武則天開創(chuàng)的,然而這是在男權(quán)社會的古代中國,女性涉足政治的一種特殊方式。
據(jù)統(tǒng)計,中國歷史上,共有24位女性曾經(jīng)垂簾聽政,中國最早垂簾聽政的女性,大概可以追溯到戰(zhàn)國時期秦昭王的母親——宣太后。公元前306年,17歲的秦昭王繼位,他的母親宣太后以兒子年紀太小為名義,開始了長達41年的攝政生涯,從那時起,開創(chuàng)了古代中國歷史上后宮參政的先河。說她是最早的垂簾聽政的女人,是根據(jù)史書上的記載:“號宣太后,昭王立,年少,宣太后自知事。以同母弟魏冉為將軍,任政,封為穰侯。太后攝政,始于此也。”
所以現(xiàn)在的史家們認為,宣太后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臨朝執(zhí)政的女性。
按照垂簾聽政的規(guī)定,輔政的皇太后坐在皇帝的后面,在皇帝和自己之間掛上一道簾子。這樣,朝中官員看不到皇太后,但是他們的一言一行卻都被皇太后看在眼里,有什么樣的啟奏,等于是都向皇太后陳述,皇帝成為一個架空的傀儡。之所以還要隔起一道簾子,這是由于中國古代封建傳統(tǒng)觀念非常濃厚,女人拋頭露面的機會很少,加上種種禮教的束縛,礙于“男女授受不親”,所以和非家人的男人接觸,她們都是隔窗、隔幔、隔屏與來者對話的。那些母儀天下的皇后、皇太后,更要遵守這些特殊的“規(guī)定”。但聽政就免不了要與臣下交談、聽取宣奏、向大臣下旨等,而隔著窗、幔、屏或由侍女傳遞對話很不方便,所以便有了垂簾,史家稱為“臨朝稱制”,民間則說成“垂簾聽政”。
不過,并不是所有執(zhí)政的女人都有著武則天一樣精明的政治眼光和執(zhí)政魄力,就像宣太后,她在垂簾聽政的期間,曾給秦國帶來了不可忽視的消極影響。對外方面,為了鞏固自己家族在秦國的地位,魏冉采取舍近求遠的戰(zhàn)略,以擴大其私人封邑,宣太后聽從了;對內(nèi)方面,宣太后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反對秦國長期以來實施的客卿制度,使本家族的人掌握朝廷內(nèi)外大權(quán)。所以說,宣太后當政的時期,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國內(nèi)政治昏暗,政令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