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如果大唐江山未來的擔(dān)子由李賢來挑,似乎也不錯。
因為按照規(guī)定,太子歷來是要傳給皇后所生的長子,所以李賢自小便知曉自己做君主的可能性極小,也沒有將哥哥取而代之的野心,飽讀詩書的他對手足之情要比江山社稷看得更重,所以從未有過對皇位的覬覦之心。平日里,李賢和哥哥李弘始終保持著一種親密無間的兄弟之情,骨肉之間其樂融融。雖然如此,李賢對李弘也是存在一些意見,比如,他完全不喜歡哥哥那種懦弱、憂郁和孤僻內(nèi)向的性格。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對宮中的一切,聰明的李賢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看得清清楚楚。對于李弘,他是抱著一種哀其不幸又怒其不爭的心情??墒?,當他親眼目睹了向來懦弱的李弘在朝堂上逼迫母親釋放兩個姐姐的那一幕,李賢又緊張得驚出了一身的冷汗,他當即就意識到了身在帝王家,一件家庭的糾紛絕不像平民家的那樣簡單,它隨時都會牽扯到一些人的性命。李賢厭惡這種關(guān)系,也可以說,對這樣的生活他內(nèi)心深處也有那么一絲恐懼。他可以做的,是如何在這紛紛擾擾中保全自己。
而后來李弘的死更是給李賢敲響了警鐘,他也在懷疑自己的母親,他明白母后武則天的堅毅目光和當斷則斷的那些發(fā)狠做法,他也明白母后可以為了自己的一個目標不惜犧牲一切。這些可以應(yīng)用于任何人的身上,哪怕是她的至親。
正是出于這樣的恐懼心理,李賢總是離他的母親遠遠的。武則天也明白,兒子們似乎都在有意避開她,盡量與母親少接觸。
現(xiàn)在李弘已經(jīng)死了,高宗封李賢繼任太子,李賢便不得不搬進東宮。這時的李賢明白自己正處在風(fēng)口浪尖,他也曾經(jīng)以旁觀者的身份看到了太子這位置的危險性,所以,他要找出一條可以保全自己的路徑。而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不要讓武則天覺出他是一個對自己構(gòu)成威脅的角色。
李賢是聰明的,他接下來的做法不僅讓朝中的大臣們佩服這位新太子明哲保身的智慧,被李治大為贊賞,甚至曾下詔賞賜三萬匹絹帛以示表揚。到底李賢是怎么做的呢?
自從搬進東宮開始,李賢就廣招學(xué)士,他仿效太宗皇帝當年的秦府十八學(xué)士和武則天的北門學(xué)士,在被立為儲君的第二年就召集左庶子張大安、洗馬劉訥言、學(xué)士許叔牙等人,一起潛心著作,啟動了一項對范曄所著的《后漢書》進行注釋的龐大而繁瑣的工作。這是一項浩繁的工程,必得長年累月方可完成,李賢從此便陷入了那片浩瀚的歷史中。而對于那段歷史的漫長的發(fā)掘與注釋,又恰好成為了李賢遠離朝政遠離母親的借口。這樣,他自然也就遠離了政治中心那變幻莫測的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