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壹 材與不材之間:莊子的處世哲學

中國最美古詩文 作者:王能憲


壹 材與不材之間:莊子的處世哲學

莊子行于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span>

明日,弟子問于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span>

——《莊子·山木》(節(jié)選)

莊子是我國戰(zhàn)國時代著名的哲學家。他和老子一樣,主張清靜無為,就是要求生活在世界上的人們一切都要順應自然,不要有任何人為的即主觀的努力。因此,總體上說來,莊子的思想是消極的。不過,另一方面莊子的學說中又包含著許多辯證的思想,許多合理的成分,充滿智慧和哲理,富于思辨和邏輯。而且,他的“十余萬言”作品大抵用寓言的形式寫成,不僅篇幅宏大,汪洋恣肆,而且想象豐富,寓意深刻,有很濃的文學意味。

這篇寓言題為《山木》是因為文章開頭的一句中有“山”和“木”這兩個字。我國古代早期詩文,往往沒有標題,后人采用“首句標其目”的辦法,即用開頭兩個字,或開頭一句中包含的兩個字做題目??梢姡吧侥尽边@個標題,不是由文中的內(nèi)容概括出來的,不同于莊子的其他寓言,像《逍遙游》《庖丁解?!返葮祟}是總括全篇內(nèi)容的?!渡侥尽愤@篇文章篇幅很長,內(nèi)容很豐富,我們這里只欣賞它的開頭一段文字。

文章以敘述故事的方式開頭:“莊子行于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鼻f子帶著他的一群學生在山中行走,看見一棵大樹,長得枝葉繁茂?!扒f子行于山中”,字面上只寫莊子一個人行于山中,實際上聯(lián)系后文看,他是同他的學生在一起的。“見大木”中的“大木”,就是大樹?!耙姶竽尽?,自然沒有什么新奇,莊子感到有點兒奇怪的是“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伐木的人只是站在大樹的旁邊,卻并不砍伐,取以為用。這里,“伐木者止其旁”中的“止”,是“?!钡囊馑迹爸蛊渑浴?,就是停在那棵大樹的旁邊?!安蝗 钡摹叭 保侨〔?、取以為用的意思。這棵枝葉繁茂的大樹,為什么伐木者“不取”呢?莊子便上前向伐木者打聽。“問其故,曰:‘無所可用。’”問是什么原因,伐木者告訴莊子說,這棵樹不成材,派不上什么用場。于是,莊子回過頭來向他的學生們說道:“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边@棵大樹是因為沒有什么用處才能活到它的自然壽限的呀?!安徊摹本褪遣怀刹摹⒉荒茏霾牧?、沒有用處的意思。注意,“不材”是這篇文章中的一個關鍵詞語。“天年”,就是自然的壽命?!按四疽圆徊牡媒K其天年”,實際上是說,這棵大樹因為不成材,才沒有像那些可以做材料用的樹木一樣被伐木者砍伐掉,因此得以枝葉繁茂地一直生長下去,直到老死為止,也就是享盡它自然的壽命。

以上一層意思是說莊子在山中見到一棵不成材的大樹,悟出了“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的道理。《莊子·逍遙游》說,“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币环N物體,如果沒有誰加害于它,說明它一無所用,一無可取。對于伐木者來說,他來到山林中,當然要選取一些有用的樹木,砍伐下來,取材為用;對于山中的樹木來講,有用之材總是先被砍伐,可以說成材為患,成材的反而倒霉。而無用的樹木則可以免遭砍伐的厄運,得以終其天年。從這一角度來看,那棵不成材大樹的一無可取,對它自身來說,倒成為另一種最大的“可取”—得以保存自己的生命。這一現(xiàn)象引起了莊子的注意,莊子并且將它同自己后來碰到的另一相反的現(xiàn)象聯(lián)系了起來。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鼻f子和他的學生從山中出來之后,住在他的一個朋友家里?!胺蜃印保@里是對莊子的尊稱,因為這篇文章是他的門徒弟子整理的,所以門徒弟子稱他們的老師為“夫子”。“舍”,是住宿、歇息的意思?!肮嗜恕?,老朋友?!坝信笞赃h方來,不亦樂乎。”莊子來到老朋友家里,“故人喜”,老朋友非常高興,于是十分熱情地招待他,“命豎子殺雁而烹之”,就讓家里的童仆殺鵝烹調(diào)做菜招待他?!柏Q子”,是對童仆的稱呼,即家中的傭人。這里的“雁”,據(jù)考證就是鵝?!芭搿保磁腼?;一說作“享”,享用的意思,當然也可以解得通。這位故人見莊子到來,連忙吩咐童仆殺鵝擺酒,為他接風洗塵?!柏Q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童仆得到吩咐,就問主人老爺:一只鵝會叫,一只鵝不會叫,殺哪一只呢?“請奚殺”的“奚”,是疑問代詞,“奚殺”就是“殺奚”,殺哪一只。大概莊子的這位朋友家中共養(yǎng)了兩只鵝,“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這里的“不能鳴”,是說養(yǎng)著沒有什么用處的意思,與上文的“不材”意思相同,也是一個關鍵詞語,不可忽略。主人聽了童仆的請示之后,立即回答道:“殺不能鳴者?!睔⒛侵徊粫械?。

以上是第二層意思,寫莊子來到朋友家中,朋友殺鵝款待他,兩只鵝,一只會叫,一只不會叫,那只不會叫的被殺掉了。從第二層意思看,不成材也為患,不成材的也倒霉。這就與上文寫到的山中大木的情形正好相反了。大木因為沒有用處而得以終其天年,而這只鵝卻因為沒有用處而被殺掉。前后發(fā)生的兩件事湊到一塊兒,很自然地引起了莊子和他的學生們的一番議論,這就是下面第三層的內(nèi)容。

“明日,弟子問于莊子曰”,第二天,弟子們就向莊子請教。請教什么呢?“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昨天山中的那棵大樹,因為不材得以享盡自然的壽命;如今主人家里的鵝,卻因為不材被殺,先生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遇到這種情況,先生將如何自處呢?山中之木,成材的被砍掉,不成材的得以終其天年。按照這個邏輯,主人之雁,就應當是那只會叫的當宰,可主人偏偏殺了那只不會叫的。同為“不材”,卻得到了截然相反的兩種結果。那么,到底是成材好,還是不成材好呢?

莊子微微笑道:“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薄爸堋笔乔f子的名字,莊子姓莊名周,這里是莊子自稱。莊子說,我莊周將處于材與不材之間?!安呐c不材之間”,就是介乎成材與不成材二者之間。

以上就是節(jié)選的這篇寓言的開始的一段文字。介紹到這里,您也許早已明白了,原來莊子是通過“山中伐木”和“故人烹雁”這兩個前后矛盾的故事來闡述他的處世哲學的。蘇輿在評論《山木》的創(chuàng)作思想時說過:“旨同于《人間世》,處濁世避患害之術也?!闭f《山木》的主題思想與莊子的另一篇《人間世》一樣,是要闡明在污濁的社會中如何遠禍全身的道理?!度碎g世》描寫的是社會上人際關系的復雜與爭斗,指出如何處人與自處的方法。莊子生活在一個權謀爭霸的戰(zhàn)亂時代,他很有才能,卻不愿做官,采取消極避世的態(tài)度。據(jù)《史記》記載,楚威王曾經(jīng)派遣使臣,帶著很多錢財,請他出任楚國國相。莊子卻拒不接受,表示不為有國者所左右,要終身不仕,以快其志;寧可穿破衣,處陋巷,自得其樂。所謂“處乎材與不材之間”,大概就是這樣一種處世哲學和人生態(tài)度。

誠然,莊子的這種處世哲學與人生態(tài)度并不值得贊揚和效法。但是,莊子之所以采取這種處世哲學與人生態(tài)度,又何嘗不是對那個現(xiàn)實社會不滿和抗爭的一種方法呢?莊子曾經(jīng)激烈地抨擊當時極不合理的社會現(xiàn)象。他說:“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偷一個鐵鉤子的小偷要被刑律處死,掠奪國家的大盜卻可以做諸侯;而一說起那些侯門上族,總是認為他們是最講仁義道德的,但實際上,那些侯門上族哪有什么仁義道德可講。因而,莊子在那個污濁的社會里潔身自好,也是難能可貴的。《山木》這篇寓言,所表達的就是莊子對當時現(xiàn)實社會遠禍全身之難的憤懣和感慨,它對于今天的讀者了解當時的那個社會,仍有深刻的認識意義。

屈子詠橘圖 何家英 作(何家英,中國藝術研究院工筆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