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譯本序

最后一課:都德小說選 作者:[法] 都德 著;郝運 譯


譯本序

1


十九世紀法國作家阿爾豐斯·都德對中國讀者來說是不會陌生的,即使你忘記了他的名字,你一定也會記得他的那篇洋溢著愛國主義熱情的短篇小說: 《最后一課》。很久以來,這一世界文學名篇一直被選入我們的語文教材,它曾經(jīng)教育過好幾代中國的孩子,今天,我重新提起他的名字和小說,你一定會有這樣一種感覺: 一位在心靈深處的老朋友又浮現(xiàn)在你眼前,你當然想更多地了解一些有關他的情況。

都德一八四〇年五月十三日生于法國南方城市尼姆,他的父親是一個富裕的絲綢廠廠主。因為體弱多病,四歲那年,他被寄養(yǎng)在空氣新鮮,陽光明媚的尼姆農(nóng)村。像其他孩子一樣,小都德具有很強的語言模仿能力,很快就學會了當?shù)氐钠樟_旺斯方言,這是一種優(yōu)美而富有音樂感的語言。

六歲時,都德被父母接回尼姆城,先后在公教要理會修士辦的學校和一所私立學校接受初級教育。他閱讀了許多驚險小說,對《魯濱孫漂流記》特別喜愛,獨自在父親的因?qū)以庾児识と酥饾u走空的工廠里玩探險游戲。

在一八四八年二月革命的影響下,都德的父親經(jīng)營的絲綢廠面臨破產(chǎn),生活開始拮據(jù),勉勉強強又維持了一年以后,在萬般無奈之下,他父親帶著全家離開了陽光普照的法國南方普羅旺斯地區(qū),搬到多霧的城市里昂。

到里昂后,都德先被送進圣彼得·德·尼錫埃教堂的訓練教區(qū)兒童講經(jīng)班的學校學習;不久,就和比他大三歲的哥哥歐內(nèi)斯特一起轉(zhuǎn)學到公立學校。都德讀書成績優(yōu)良,開始學著寫詩,并且醉心于在索恩河上劃船。到了一八五七年,父親遭到徹底破產(chǎn),不幸籠罩著這個原本歡樂幸福的家庭,剛剛十七歲的都德被迫輟學,并且放棄了參加中學畢業(yè)的業(yè)士學位會考,遠離溫馨的家庭,獨自一人到法國南方小城市阿累斯的一所中學去當“學監(jiān)”,也就是輔導老師。

都德怎么也沒有想到,阿累斯的這所中學竟會充滿了令人難以忍受的官場腐敗的惡習。他還是個孩子,正直善良,富有同情心,工作也十分努力,同時還刻苦自學,但是他卻遭到了學生的戲弄、上司的輕視和同事的嘲笑,最后又被學校莫名其妙地辭退。這段學校生活使他初次嘗到了人間的冷酷與辛酸,自然也就對家庭倍感熱愛和懷念。

一八五七年十一月一日,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都德到巴黎去找他的哥哥歐內(nèi)斯特。到巴黎時他口袋里只有兩個法郎,他在路上整整一天沒有吃飯,餓得差點暈了過去,但是舍不得用掉僅剩的這兩個法郎。歐內(nèi)斯特在一家?;逝蓤蠹埖木庉嫴坷锕ぷ鳎杖胛⒈。蝗欢嫉聡L到了離開阿累斯和哥哥重逢的真正快樂。他們兩人擠住在一間小屋里,過著十分清苦的生活。

五光十色的巴黎使都德傾倒了。他常去的地方是巴黎的拉丁區(qū),那兒有形形色色的大學生和外來的年輕人的團體在討論政治問題、文學問題和戲劇問題。后來都德不光是拉丁區(qū)咖啡館的??停页鰶]于文藝沙龍。他和哥哥有時一起在燭光下讀書,寫詩。歐內(nèi)斯特日后成了著名的政治家和歷史學家。都德在哥哥的鼓勵下,寫出了第一本詩集: 《女戀人》。都德興奮地帶著自己的處女作四處走訪巴黎的出版商,但是誰會看得起這個衣衫襤褸、默默無聞的年輕人,出版他的詩集呢?找不到工作,詩集無處出版,在幾乎絕望的情況下,由于一個偶然的機會,都德認識了達狄爾書店的老板,這位老板也寫過幾本書,他表示愿意出版都德的詩集。

一八五八年,詩集《女戀人》終于問世了。不久,報紙上就有評論這位年輕詩人和他的詩的文章了。終于時來運轉(zhuǎn),都德的詩受到了人們的喜愛,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詩得到了拿破侖三世的王后歐仁妮的青睞。正是由于這位王后的安排,一八六〇年,第二帝國的權臣,立法會議主席,拿破侖三世的同母異父兄弟,德·莫爾尼公爵聘請都德做他的辦公室秘書。德·莫爾尼公爵本人也很喜愛文學,因此對都德這位年輕詩人頗為關心、照顧。秘書是份閑差,薪俸雖然不高,都德卻有了一定的地位,可以出入上流社會,從而開拓了他的生活面,使他接觸到了一個他從未接觸過的陌生世界,這對我們的作家來說,自然是有一定的意義。也正因為秘書是份閑差,都德才有時間外出旅行,有條件從事文學研究和創(chuàng)作。第二年,也就是一八六一年,他的另一部詩集《雙重悔改》出版。

一八六〇年夏天,都德在任職之前,懷著眷戀之情回了一趟普羅旺斯。他懷念那兒純樸的風土人情,懷念那兒新鮮的空氣和明媚的陽光。他和一八五九年四月在巴黎相遇的南方詩人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爾在普羅旺斯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爾是位終身致力于普羅旺斯方言文學的詩人,一九〇四年因其在文學上的貢獻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對都德來講,普羅旺斯的人情風物、傳說掌故則成了他的小說的重要題材。一八六六年,都德在著名的散文故事集《磨坊書簡》中,用充滿詩意的筆調(diào),抒發(fā)了對家鄉(xiāng)深厚的感情。這部作品使都德贏得了很高的聲望。在法國文學史上,莫泊桑是以描寫諾曼底景物著稱的,而都德則以法國南方普羅旺斯的風土人情的出色描繪令人拍案叫絕。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爾在一八六九年十二月十二日給都德的一封信中這樣說:“你以卓越的才華解決了這個難題: 作為普羅旺斯人來寫法文。因此你從此以后可以不必在書上署上你的大名: 人人都能夠根據(jù)鑄造的印記認出它們,正如有著馬西利亞頭像的那些了不起的希臘錢幣一樣?!?/p>

一八六二年,都德的第一部戲劇《最后的偶像》在巴黎奧德翁劇場上演。這出戲在藝術上并沒有什么突出優(yōu)點,但是受到觀眾熱情歡迎。這次成功大大地鼓舞了都德,他熱切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劇作家。從此以后他寫了不少劇本。不過這些劇本沒有提出深刻的社會問題,和他的小說相比,顯得遜色不少,因而它們在舞臺上獲得的成功不大,甚至遭到完全的失敗。但是他終身都沒有停止過戲劇創(chuàng)作,其中有不少是根據(jù)自己的小說改編的,如: 《阿爾勒姑娘》(一八七二年)、《小弗羅蒙與大里斯萊》(一八七六年)、《富豪》(一八八〇年)等。

都德自幼體弱多病,在巴黎最初的一段日子,過著放蕩不羈的生活,常常是饑一頓、飽一頓,到了一八六一年,都德不幸得了肺結核病,并且吐血。十二月下旬,都德到阿爾及利亞療養(yǎng)了三個月。一八六二年底,為了公務又去科西嘉島旅行了一趟。一八六三年到一八六四年之間的冬季,他又一次回到了法國南方的封維依附近的蒙托榜,在一個表親家里過冬,并且又一次與米斯特拉爾相聚。蒙托榜附近的松林小丘上有座荒廢的磨坊,都德很喜歡到那兒靜觀景色、寫作和幻想。這座磨坊后來修復,目前成為都德陳列館。

這些旅行給都德提供了許多有趣的事和資料,他都作了筆記,記在他珍藏的筆記本里。所有的注釋者都認為在封維依的這次逗留對《磨坊書簡》的產(chǎn)生具有決定性。阿爾及利亞向他提供了達達蘭的冒險奇遇的背景材料??莆骷螎u幫助他寫出了《富豪》里的選舉場面。

都德的保護人德·莫爾尼公爵于一八六五年三月去世;不久,他便辭去了秘書的職務,正式走上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道路。在這一年,他雖然失去了德·莫爾尼公爵這位知音,卻幸運地遇見了未來的妻子朱莉婭·阿拉爾小姐。據(jù)都德的長子,作家萊昂·都德回憶: 畫家阿納托爾·博利歐曾對朱莉婭說過: 阿爾豐斯·都德是個很有天賦的年輕作家,不幸的是他過著放蕩不羈的生活,這將會使他一事無成。朱莉婭很有才華,酷愛音樂和文學,具有很強的藝術審美感,她自己也寫作。在一八六七年一月和都德結婚以后,她對她丈夫的文學創(chuàng)作幫助極大,都德曾經(jīng)深情地寫道,他的作品“沒有一篇她沒有過過目”。

一八六七年的下半年,他們的長子萊昂出世。萊昂·都德后來也成了一位著名作家,曾經(jīng)發(fā)表過不少作品,最著名的是一部叫作《愚蠢的十九世紀》的文學評論。也就是在這同一年,都德還結識了法國著名作家龔古爾兄弟,他們成了都德的終生好友。

《磨坊書簡》是使都德在文學上獲得盛譽的第一部重要作品。這部短篇小說集中的最初十二篇于一八六六年在巴黎的《事件報》上發(fā)表;從一八六八年十一月起,《費加羅報》又相繼發(fā)表第二批書簡。到一八六九年十二月,《磨坊書簡》才由埃澤爾出版社結集出版。相隔五年以后,到了一八七四年,又增補了《繁星》、《海關員工》、《三臺小彌撒》等篇。如果說《磨坊書簡》奠定了都德在法國文壇上的地位,那么,一八六六年開始創(chuàng)作,一八六八年問世的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小東西》,更為都德贏得了整個法國的同情和贊賞。

一八七〇年七月,普法戰(zhàn)爭爆發(fā),腐敗無能的法國軍隊節(jié)節(jié)敗退,拿破侖三世在色當投降。巴黎被普魯士軍隊包圍,都德滿懷愛國熱情參加了國民自衛(wèi)軍,駐守在紅山要塞,并獲得榮譽勛位勛章。一八七一年一月二十八日,普法戰(zhàn)爭停戰(zhàn),法國政府簽訂了屈辱的停戰(zhàn)協(xié)定。無產(chǎn)階級奮起反抗,三月十八日舉行起義,建立了巴黎公社。

這場戰(zhàn)爭對都德的世界觀和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也給他提供了全新的創(chuàng)作題材。一八七一年秋天,他出版了短篇小說集《給不在的人的信》;一八七三年三月出版了又一部著名的短篇小說集《星期一的故事》(又譯《月曜日故事集》),其中大部分故事都是歌頌在普法戰(zhàn)爭中法國人民的愛國主義和英勇斗爭,同時他也憤怒地鞭撻了庸碌無能的法國指揮部的背叛祖國的行為。

但是巴黎公社的偉大歷史意義都德不能理解,他既指責敵視法國人民的梯也爾政府,也指責巴黎公社。作家的局限性清楚地在這一時期的一些作品中反映出來。

巴黎公社失敗后,殘酷的反動勢力統(tǒng)治法國,都德對資產(chǎn)階級的得意忘形、道德敗壞,教權派分子無孔不入地滲透到國家社會生活的一切領域的情況,采取了批判的態(tài)度。

一八七二年都德的諷刺長篇小說三部曲的第一部《達拉斯貢的達達蘭》出版。這部小說充滿幽默, 講的是一個普羅旺斯人愛吹牛, 說大話。達達蘭這個名字后來在法國成了吹牛大王的同義語。這部小說為都德帶來了廣闊的聲譽, 使他成為當時最有聲望的法國作家之一。三部曲的第二部《達達蘭在阿爾卑斯山》相隔很久出版于一八八五年; 第三部《達拉斯貢港》出版于一八九〇年。作者在三部曲中以卓越的典型化手法表現(xiàn)了一個資產(chǎn)階級分子市儈十足的理想和大言不慚的丑態(tài), 這個人被一種荒唐的幻想攪得暈頭轉(zhuǎn)向,一心企圖在北非建立一個殖民地, 從而大發(fā)橫財。在都德筆下, 達達蘭變成了那些力圖擴大法國殖民地的政治冒險家的、 具有概括性的形象。

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中葉起,都德幾乎每年都有一部長篇小說出版,在這一系列長篇小說里觸及了一些具有重大意義的民族問題和社會問題。這個新的創(chuàng)作時期以長篇小說《小弗羅蒙和大里斯萊》(一八七四年)開始。在這部小說里反映出金錢對個人的致命影響。其余的長篇小說有:

《杰克》(一八七六年),按照作者的說法,充滿了“憐憫、憤怒和譏嘲”。都德在書中討論了資產(chǎn)階級社會的家庭問題和教育問題;和《小東西》一樣,以一個貧苦的男孩在社會中的經(jīng)歷與奮斗為題材,再一次描繪了摧殘兒童心靈的法國學校。

《富豪》(一八七七年),寫了一個暴發(fā)戶到巴黎后遭到破產(chǎn)以致身亡的故事,淋漓盡致地勾畫出第二帝國時期丑惡的社會風尚。

《放逐中的國王》(一八七九年),以諷刺的手法描繪出失去王位的國王們的形象、貴族的沒落和腐化墮落。

《努馬·盧梅斯當》(一八八一年),寫的是一個善于鉆營的政客如何爬上內(nèi)閣部長的寶座,反映了資產(chǎn)階級政界的生活。

《福音傳道者》(一八八三年),簡潔地勾勒出基督教新教派在宣揚對宗教的篤信的借口下,毀滅家庭基礎所采取的陰險狡猾的手段。

《薩芙》(一八八四年),是一部愛情長篇小說,有一個副標題:“巴黎風習”。事實上,他的描寫主要集中在兩個主人公讓和芳莉的經(jīng)歷、關系、糾葛以及心理狀態(tài)上,因而帶有封閉性,并沒有觸及廣闊的巴黎現(xiàn)實畫面;不過他通過男女主人公的故事,以速寫的線條勾畫了一些巴黎人的形象以及他們生活的某些方面,反映出巴黎某種特定的風習。

從一八七九年起都德的健康狀況越來越壞,到了一八八四年,也就是《薩芙》出版的這一年,因運動失調(diào)越來越嚴重,診斷后得知患的是一種難以醫(yī)治的脊髓病。然而在疾病的折磨下,都德仍然每年有作品問世。長篇小說除了上面提到的“達達蘭三部曲”的第二部和第三部以外,還有《不朽者》(一八八八年)、《蘿絲和尼奈特》(一八九二年)、《小堂區(qū)》(一八九五年)、《費德爾》(一八九六年)、《阿拉丹寶藏》(一八九七年)。在這幾部長篇小說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不朽者》。這部小說主要是諷刺法國最高科學機構法蘭西學院;只有資產(chǎn)階級思想體系的辯護者才能當選為“不朽者”(即法蘭西學院院士)。也正是這個緣故,作者在該書的卷首題詞中并沒有忘記坦率地說:“我過去沒有,現(xiàn)在沒有,將來也永遠不會當法蘭西學院院士的候選人?!?/p>

一八八八年都德的脊髓病進一步惡化。一八九五年他曾與家人同赴倫敦,然后又到威尼斯旅行,在倫敦他拜會了他的作品的英譯者亨利·詹姆斯。一八九七年十二月十六日,忍受了十三年肉體痛苦的都德,在晚餐中談論埃德蒙·羅斯唐的戲劇《西哈諾·德·貝熱拉克》時,疾病突然發(fā)作,倒在地上,不治去世,享年五十七歲。

都德是位多產(chǎn)的作家,他不僅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戲劇,還給我們留下了兩部回憶錄: 《一個作家的回憶》(一八八五年)和《巴黎三十年》(一八八八年)。他的劇本《阿爾勒姑娘》由法國作曲家比才譜成歌劇,經(jīng)常在世界各地上演。

從一八七四年開始,福樓拜、左拉、愛德蒙·龔古爾、都德和當時旅居巴黎的俄羅斯作家屠格涅夫五人,常常共進晚餐,當時人稱之為“福樓拜聚餐會”。在聚餐會上,五位作家熱烈地議論文藝問題,各自發(fā)表對文藝的觀點。自然主義的先驅(qū)和主要代表人物左拉和龔古爾對都德影響十分深刻,他在創(chuàng)作中也努力向他們學習,盡量做到準確地再現(xiàn)生活。他曾經(jīng)說過,他的作品只是“臨摹自然”而已。因此不少文學史家都把都德歸于自然主義作家行列,左拉也是這樣認為的。但是都德和左拉本人一樣,很少把左拉的自然主義理論的許多論點運用到自己的藝術實踐中去。首先,科學的和客觀主義的方向在都德的作品中并沒有占到壓倒優(yōu)勢的重要性。

也有人認為都德是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繼承者,甚至連都德自己也承認他繼承了巴爾扎克和福樓拜的傳統(tǒng)。他稱自己的小說是“當代歷史小說”。他力求反映出他觀察到的生活現(xiàn)象,反映出那些使他的同時代人焦慮不安的事物,刻畫出極其重要的時代特征,同時,也不難發(fā)現(xiàn)他對資產(chǎn)階級現(xiàn)實的批判態(tài)度。但是都德并沒有超越自然主義派的“細節(jié)的現(xiàn)實主義”,一直上升到巴爾扎克或者司湯達的批判的現(xiàn)實主義。都德和英國作家狄更斯有許多共同之處: 幽默,道德教化的傾向性,感傷,具有情節(jié)劇味道的故事情景,對兒童題材的偏愛。因此他被人稱為“法國的狄更斯”。

都德在直接表達從觀察生活所得的印象的同時,用大量真實的素材豐富自己的小說內(nèi)涵,在敘事手法上達到十分圓熟的境界。他的寫作風格鮮明,形象生動,大量出現(xiàn)在他作品中的平民語言往往令人忍俊不禁,有時又具有辛辣的諷刺意味。法朗士曾經(jīng)指出: 都德的風格是一個講故事能手的風格,既輕松,又靈活,文句流暢,有時敘述者做一個手勢或者露一個微笑,故事便講完了。


2


一八八六年問世的《納韋爾美人號》是一部充滿人間真情的中篇小說,寫出了作者對勞動階層中的那些甚至在生活艱難時刻都表現(xiàn)出真誠的豁達大度的人懷有的深厚感情和真誠同情。納韋爾美人號船主盧沃老爹,在生活還不富裕的情況下,收留一個叫維克多的棄兒。他的這一做法理所當然地引起了能干的盧沃大媽的不滿。但是善良的盧沃大媽和她的孩子們漸漸喜歡上維克多,而維克多也感到了從未有過的家庭溫暖。在維克多十二歲時,盧沃老爹的情況越來越糟,船破得幾乎無法再修,盧沃大媽生病又花光了全部積蓄,維克多已成了他們沉重的負擔。常和盧沃老爹有生意來往的木材商莫讓德爾因為愛財如命,以致失去了妻子和兒子。他非常喜歡年紀和他兒子差不多大的維克多?,F(xiàn)在他有錢了,卻沒有家,沒有天倫之樂。他希望盧沃老爹能把維克多給他,他愿意付給盧沃一筆錢,但遭到盧沃夫婦的拒絕。維克多十五歲的那年,塞納河水暴漲,為搶時間,盧沃夫婦上岸裝車。突然,納韋爾美人號的鏈子被震開,船離開岸邊。岸上的人驚呆了,孩子們在甲板上哭叫。維克多臨危不懼,他扳住舵柄,糾正航向,穿過橋洞,船獲救了。正在全家沉浸在歡樂之中,警察分局通知盧沃,維克多是莫讓德爾多年前失蹤的兒子??蓱z的莫讓德爾已經(jīng)老了,又有疾病纏身,他想搬到別處去,以此忘掉過去的煩惱。盧沃老爹看著前來與他道別的莫讓德爾,頓生同情之心,決定把維克多還給莫讓德爾。維克多雖然舍不得離開盧沃一家人,但還是跟父親走了。莫讓德爾希望兒子成為一個體面的大學生,維克多卻無心讀書,成天思念盧沃一家人和塞納河。他從盧沃老爹的女兒克拉拉的來信中得知盧沃一家陷入困境,納韋爾美人號已被賣掉。他在愁苦中病倒了。莫讓德爾知道了兒子的心病,同意他回去駕船。維克多病好后回到塞納河上,驚喜地發(fā)現(xiàn)一條嶄新的納韋爾美人號在等待著他。

在這部中篇小說中,都德安排了一個喜劇性的結尾,他也許是想告訴我們,愛是能戰(zhàn)勝苦難,贏得幸福的?!都{韋爾美人號》是都德獻給人們的一首愛的贊歌。


都德一生主要致力于長篇小說的創(chuàng)作,他寫的短篇小說不多,總共不到一百篇,遠不能和莫泊桑相比。但在短篇小說領域里,他們兩人卻是各領風騷。正如文學史家所說,莫泊桑是敘述性短篇小說的大師,而都德則是散文化短篇小說的開拓者,他賦予短篇小說更多的詩情和韻味,使讀者總是能在他那淡雅的風格、深遠的韻味中得到美的享受。

都德的短篇小說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個是以描寫故鄉(xiāng)普羅旺斯為內(nèi)容的,另一個是關于普法戰(zhàn)爭的。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磨坊書簡》就是以描寫普羅旺斯而聞名于世的作品,被認為是一部與雨果的《悲慘世界》,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齊名的杰作。這兒我們選譯了其中的七篇,篇篇均可稱之為精品?!赌シ粫啞酚衅嫣氐那把?,雖未選進本書,但有必要略加介紹。這篇前言是假借詩人都德為買一座廢棄的磨坊,與賣主簽訂的一份“文契”。這份文契反映了作者對一個剛剛離去的時代的懷念,那就是十九世紀上半葉手工業(yè)時代。他的父親和許多小企業(yè)主一樣,隨著那個離去的時代,紛紛破產(chǎn),都德的家庭也隨之分崩離析,使他嘗盡了人間的辛酸。因而他常常懷念那個時代,懷念他的家庭。這座不再轉(zhuǎn)動的磨坊就是那個時代的象征。這座令都德產(chǎn)生懷舊之情的磨坊,對都德有著特別的審美價值,同時它還體現(xiàn)了都德回歸大自然的愿望?;貧w大自然是人性本質(zhì)的一種向往,也是一種懷舊。由此可知,這篇前言正是都德豐富而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的反映,它能幫助我們理解《磨坊書簡》這部小說。

《科爾尼耶老板的秘密》是短笛手弗朗塞·瑪瑪依講的一個故事。短笛手弗朗塞·瑪瑪依是在文契上簽字作證的人,而科爾尼耶老板就是都德買的這座磨坊的老主人。作者如此安排,自然是要讀者相信這個悲劇性故事的真實性。

早先,村子四周的山丘上布滿了風磨,生意十分興隆。一到星期日,磨坊主用麝香葡萄酒招待鄉(xiāng)親們,大家一起跳法蘭多拉舞,村子里一派歡樂景象。曾幾何時,蒸汽面粉廠興起了,風力磨坊無法與它競爭,一個個關門了,歡樂的星期日也消失了。唯獨科爾尼耶老板的磨坊的風車翼子還在轉(zhuǎn)動。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了他的秘密,可憐的科爾尼耶為了磨坊的榮譽,為了維持人們在精神上對蒸汽面粉廠的抵制,他讓磨盤空轉(zhuǎn)著,其實磨坊里已是一片破落景象。鄉(xiāng)親們出于一種親情,又把麥子送來了,一直到科爾尼耶老板去世,這最后一座磨坊的風翼也就停止了轉(zhuǎn)動。

都德在這兒為人們唱了一首挽歌,表現(xiàn)了他對過去的美好的人情習俗的懷念,也流露出了對資本主義關系的不滿。整篇小說使人感到一種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哀愁與惆悵。

《阿爾勒姑娘》這個悲傷的愛情故事,發(fā)生在離作者的磨坊不遠的一戶農(nóng)家之中。長子讓是個善良、 漂亮的小伙子, 才二十歲。這個普羅旺斯的農(nóng)家小伙子偏偏愛上了一個由外地遷到阿爾勒城的美麗的姑娘。在他們準備結婚時, 有人來揭發(fā), 說這個姑娘是個蕩婦。從此讓就像變了個人似的, 獨來獨往, 悶悶不樂, 要么就拼命干活兒。其實他仍然愛著這個名聲不好的姑娘。他曾說過: “如果不讓我娶她, 我就去死!”后來讓真的自殺了, 就在圣埃盧瓦節(jié)狂歡之夜的拂曉時分。在這個故事中, 都德歌頌了普羅旺斯人對愛情的忠誠品質(zhì)。

《塞甘先生的山羊》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塞甘先生先后養(yǎng)過六只山羊, 但它們向往山野中的自由, 一只只都逃走被狼吃了。塞甘先生又養(yǎng)了一只叫布朗凱特的小山羊, 希望它能從小習慣豢養(yǎng)的生活。布朗凱特長大了, 它對塞甘先生說, 它要到山上去。塞甘先生驚呆了, 他答應改善它的生活條件, 還講過母山羊老雷諾德與狼搏斗一夜, 仍被吃掉的教訓。但山野和自由呼喚著布朗凱特, 它還是逃走了。在大自然的懷抱里, 布朗凱特沉醉了。很快, 黃昏降臨, 大自然突然變得可怕起來。布朗凱特聽見狼的嚎叫, 也聽見塞甘先生呼喚它回去的喇叭聲, 經(jīng)過思想斗爭, 它還是選擇了大山。狼來了, 布朗凱特知道自己不是狼的對手, 但它下定決心要戰(zhàn)斗得和老雷諾德一樣長久。雙方搏斗了一夜, 當星星消失, 公雞啼聲響起的時候, 布朗凱特倒在血泊里被狼吃了。都德用山羊的悲慘結局, 指出詩人單憑對詩歌藝術的忠誠, 而不想為資本主義商業(yè)文化服務, 不會有好下場。正如小說開頭提到的那位年輕詩人一樣, 滿面饑容, 一身破爛。但都德不是勸詩人去為商業(yè)文化服務, 而是在譴責令人可怕的現(xiàn)實,歌頌為自由而獻身的詩人。布朗凱特倒下的時候, 黎明到來了。

《金腦人的傳奇》有個副標題:“獻給需要聽開心故事的夫人?!卑蠢碚f,這個故事是從遠離巴黎的普羅旺斯寄出的。那兒有太陽、音樂、山雀,還有姑娘格格的笑聲,在這樣一個地方寄出的故事理應是快樂的。作者接著又說,他離巴黎還是太近,每天巴黎都要把苦水濺落到他的松樹林里來,同時他還聽到了作家夏爾·巴爾巴拉跳樓自殺的消息,因此他的磨坊里充滿了哀痛,自然寫不出快樂的故事。獻給夫人的依舊是個令人傷感的傳奇。傳說從前有個金腦人,他的腦袋就像座黃金倉庫,隨時可以取出黃金。他把黃金獻給父母,獻給心愛的人,也被好友偷走,最后那個像黃金倉庫一樣的腦袋被洗刷得一無所有了,他也就離開了人世。故事結束時,作者鄭重聲明這是個真實的故事。世上確有出賣腦子的人,他們付出的是純金,得到的是痛苦。跳樓自殺的夏爾·巴爾巴拉不也是個長著金腦子的人嗎?都德通過這個傳奇,控訴了社會上種種對有才華的人的剝削壓榨。

《教皇的騾子》是由普羅旺斯一句民間諺語而引申出來的故事。當年在阿維尼翁有一位教皇, 誰對他心愛的騾子好, 誰就能獲得他的寵愛, 交上好運而發(fā)跡。卑鄙的小人蒂斯泰·韋德納正是靠奉承騾子得到了教皇的好感, 破格進了只有貴族子弟才能進的兒童唱經(jīng)訓練班。從此, 蒂斯泰·韋德納開始背底下折磨教皇的騾子。這匹有靈性的牲口蓄意要報仇。七年后, 在韋德納就任教皇的首席芥末師的典禮上, 騾子狠狠地給了他一蹄子, 終于給自己報了仇, 也給我們留下一個深刻的道德教訓: 傷害比自己弱小的人必將受到懲罰。

《老人》是一篇可以說沒有什么故事情節(jié)的短篇小說,但只要耐心讀下去,你就會被故事中的純真的愛所感動,還會得到深刻的啟示。一天,作者應朋友莫里斯之請,代他去看望他已經(jīng)十年沒有去看過的祖父母。當兩位老人聽說孫子的朋友來看望他們的時候,不禁欣喜若狂。故事真切感人,表達了都德對被社會遺忘了的老人的同情,同時也在告訴我們,不要忘記老人,他們需要愛,也需要愛別人。

《繁星》這篇小說,更像一首詩。有個年輕的牧羊人長期住在山上的牧場里,每隔半個月東家派人用騾子給他送一次食物來,并向他講述村里的事。牧羊人最關心的是東家的女兒,美麗的斯泰法內(nèi)特小姐,因為他已經(jīng)悄悄愛上了她。有一天,送食物的人遲遲沒來,到下午三點鐘,他聽見了騾子的鈴鐺聲,那鈴鐺聲就像圣誕節(jié)的鐘聲一樣歡樂輕快。他等待的不單是食物,他還迫切地想知道他暗中的戀人的情況。突然他看見是小姐給他送食物來了。她那美若天仙的模樣,使他神魂顛倒。當他還在驚喜之中,小姐匆匆走了。因為河水暴漲,小姐只得回到山上來過夜。天黑了,牧羊人給她生了一堆火,又拿來了食物,還在新麥秸上鋪了一塊新羊皮,讓小姐休息。但她睡不著,又回到了火堆旁。牧羊人給她講天上星星的故事。講著講著,牧羊人發(fā)現(xiàn)小姐腦袋靠在他肩上睡著了。望著熟睡中的戀人,牧羊人內(nèi)心里有點慌亂,但是他受到了這皎潔的夜的圣潔的保佑,它從來只讓他產(chǎn)生高尚的念頭。他一動也不動,望著天上的繁星,想象著其中有顆最小最亮的星,迷了路停在自己的肩上睡覺。讀了這篇小說,一定會使我們常常想起,在普羅旺斯有個高尚的牧羊人,他像星星一樣照著我們,促使我們產(chǎn)生高尚的念頭。


普法戰(zhàn)爭是都德短篇小說的另一重要內(nèi)容,其中有不少作品已成為世界短篇小說的瑰寶。

一八七一年普法戰(zhàn)爭結束,法國被迫把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劃歸普魯士,柏林當局宣布這兩省的學校只能教德語?!蹲詈笠徽n》就是以此作為背景的一篇充滿愛國主義熱情的作品。在這篇短篇小說中,作者采取了一個十分特殊的視角,通過一個名叫弗朗茲的頑童在上最后一節(jié)法語課上的感受,表現(xiàn)出了喪失祖國的巨大悲痛。小弗朗茲不愛讀書,這天他又遲到了。進校后,他發(fā)現(xiàn)學校和以往不同,老師穿著節(jié)日的禮服站在講臺上,教室最后一排坐著村里的老人,有從前的村長、以前的郵差,甚至老奧塞還帶來了舊識字課本。這一切使小弗朗茲感到迷惑。當老師宣布這是最后一堂法語課時,他深深受到震動,悔恨自己過去沒有好好學習法語。在這最后一堂法語課上,他學得非常專心。上書法課時,掛在書桌上的習字范本,就像是一面面國旗,使教室里充滿莊嚴悲壯的氣氛。老師在教低年級學生法語拼音時,老奧塞戴上眼鏡,捧著課本,跟著一起拼讀,嗓音激動得發(fā)抖。下課時間到了,窗外響起了普魯士軍號聲。老師悲痛得說不出話來,他轉(zhuǎn)過身去,在黑板上寫了“法蘭西萬歲”幾個大字。這最后一課,也就是阿爾薩斯人民向祖國的告別儀式,充滿了悲痛的氣氛。在世界短篇小說中,《最后一課》可說是思想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的經(jīng)典之作。許多國家都把它選進教材,教育一代代青少年。

《一局臺球》是一篇諷刺法國高級指揮官的小說。一支法國軍隊經(jīng)過長途冒雨行軍,官兵們雖然又冷又餓,極度疲乏,仍然做好了戰(zhàn)斗準備,等待進攻的命令,但是命令遲遲不見下達。原來是在司令部里,元帥帶著一批軍官,在酒足飯飽之后,又打起了臺球。元帥穿著掛滿勛章的軍禮服,像指揮作戰(zhàn)一樣站在臺球臺前,琢磨著如何打敗他的對手。戰(zhàn)斗已經(jīng)打響,敵人的炮彈在頭頂上轟轟作響,元帥正在用心打一個嘬球。前線戰(zhàn)斗激烈,整營整營的法軍被打垮,而元帥卻堅持打完這局臺球,結果元帥贏了,法軍卻全面潰敗了。都德在歌頌士兵不怕艱苦,英勇作戰(zhàn)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同時,更著重地揭露了法軍高級將軍們的昏聵無能,不以國家為重,不以士兵生命為重的無恥嘴臉,對當時法國政府的喪權辱國行為進行了血淚控訴。

在《小間諜》這個短篇小說中,都德描寫了在巴黎被圍困期間,退役老兵,街心公園管理員斯坦納老爹的愛子小斯坦納,這個十來歲的孩子受金錢誘惑,和當間諜的大個兒一起向普魯士軍隊出賣了國民別動隊夜襲他們的情報。內(nèi)心斗爭激烈的小斯坦納分到贓款后,更感到羞愧不安。斯坦納老爹發(fā)現(xiàn)兒子神情異常和來路不明的金幣,經(jīng)詢問,兒子招認了自己的罪行。斯坦納老爹雙手捂住臉哭泣起來,接著他默默撿起散落在地上的金幣,摘下掛在墻上的步槍,對兒子說:“好,我去還給他們!”頭也不回,便參加到連夜出擊的國民自衛(wèi)隊的行列中間去,從此再也沒有人見過他。小說雖是寫的一個無知的孩子怎樣當上小間諜的,實際上卻是塑造了具有高度愛國主義精神的斯坦納老爹這個人物。這個愛憎分明的老人為了洗刷斯坦納家的恥辱,為了替兒子贖罪,更為了表達對祖國的忠誠,他義無返顧地走上前線,用生命與敵人搏斗。都德通過這對父子的悲劇告訴我們,不論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對祖國的背叛都是不可饒恕的。祖國在我們心中永遠是不可侵犯的。

《柏林之圍》是一篇與《最后一課》齊名的杰作。在普法戰(zhàn)爭中,年過八十的儒弗上校搬到巴黎香榭麗舍大街,是為了能夠親眼看到法軍的凱旋儀式。當他聽到法軍潰敗的消息時,像遭到雷擊似的倒在地上癱瘓了。這是一種難以治愈的疾病,可是有一天,由于報道錯誤,把法軍敗退說成打了勝仗,使老人的病情奇跡般得到好轉(zhuǎn)。為了老人的健康,他的孫女和醫(yī)生一直杜撰戰(zhàn)報,謊報軍情,他的疾病因此日漸好起來。巴黎被圍困后,炮聲震耳,驚動老人時,醫(yī)生和他的孫女謊說是殘老軍人院鳴炮慶祝法軍打到了柏林城下,取得了最后勝利,來搪塞老人。當普魯士軍隊進入巴黎的時候,老人以為是法軍凱旋歸來,興奮得獨自從病床上起來,穿上軍裝,走到陽臺上去參加歡迎儀式。到這時他才明白,普魯士軍隊進城了,他揮動著胳膊叫道:“拿起武器……”接著倒了下去。這次他真的死了。普法戰(zhàn)爭法國失敗了,但是法蘭西民族并沒有屈服,老人臨死之前不是還呼喚人們拿起武器嗎!《柏林之圍》通篇都流動著一種震撼人心的悲劇美,這種美不是叫人悲哀,而是鼓舞人們?nèi)?zhàn)斗,這正是都德高人之處。

《旗手》的主人公奧爾尼是一名法國老兵。在戰(zhàn)斗中,二十二名軍旗手先后倒了下去,奧爾尼沖上去接過了三色軍旗。從此這面彈痕累累的軍旗就牢牢掌握在他的手中。他為自己能成為一名旗手而自豪,他相信他們一定能贏得這場戰(zhàn)爭。不幸的是巴贊元帥下達了投降的命令,老百姓憤怒了,士兵們更是難以接受,老奧爾尼像發(fā)了瘋一樣,不顧一切地從普魯士軍人手中奪過他的三色軍旗,高高舉起,大聲喊道:“向旗子致……”老奧爾尼話沒說完便倒在地上死了。他用生命向三色軍旗、向祖國表示了他的忠誠,向巴贊元帥表示了抗議,向普魯士人表示了不屈。

都德的這些以普法戰(zhàn)爭為內(nèi)容的小說,堪稱法國文學中的杰作。它們不僅表達了都德對祖國的熱愛和信心,更重要的是他還深刻地發(fā)掘了在這場戰(zhàn)爭中,法蘭西民族災難的悲劇意義,從而達到了其他作家都不曾達到的意境與高度。

《房屋出售》寫的是一個老人的悲哀。這個老人在子女的逼迫下,萬般無奈地出售了自己心愛的老宅以及他那座經(jīng)營多年的美麗的花園,跟著子女到了巴黎。他晚年的生活充滿了寂寞與凄涼。小說結尾時,我們看到老人眼中噙滿了淚水,他的兒媳婦卻得意地坐在新柜臺里,賣掉老宅得來的錢幣在新柜臺里響著。她聽上去覺得十分悅耳的這種響聲,無疑刺痛著老人的心。故事的精彩結尾充分表達了都德對老人的同情,對滿腦子金錢的子女的鞭撻,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金錢關系。應該說都德小說的結尾都十分精彩,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這篇小說也是如此。

長篇小說《小東西》是一部半自傳體的作品;它充分體現(xiàn)了都德的藝術風格,也就是被人們稱為“含淚的微笑”的不帶惡意的嘲笑和含蓄的傷感。正因為如此,《小東西》成為都德的代表作之一。

《小東西》一書分為兩部分: 前一部分講的是主人公達尼埃爾·愛賽特在父親,一個富裕的絲綢廠老板破產(chǎn)后,全家搬到了里昂,但是災難不斷打擊著這個不幸的家庭,大哥因病去世,父親再次破產(chǎn),以致全家骨肉分散。達尼埃爾雖然只有十六歲,為了生活,到山區(qū)一個小城的學校里當學監(jiān)。純樸的達尼埃爾未曾料到他剛進學校,就因為個子矮小,衣裳襤褸而遭到學生和教師看不起,被他們譏稱為“小東西”。他在書中寫道:“這個綽號我永遠沒法去掉了……”在這句話中表現(xiàn)出作者多少悲哀與無奈??!其實,小東西不正是代表著當時社會中一大群被侮辱的小人物么。雖然小東西工作努力,心地善良,又能勤奮學習,卻仍然受到學生的戲弄,教師的輕視,領導的白眼。在這個沒有是非與正義的地方,小東西受盡了摧殘,后來又被無故辭退。幸好在一位好心的教師幫助下,才得以離開小城,到巴黎去尋找哥哥。他幻想在巴黎能找到出路。以上這些都是作者的親身經(jīng)歷,甚至連小東西的出生日期: 五月十三日,也正是作者本人的出生日期。

后一部分情況就不同了,自述性的成分極少,正如作者在《小東西的故事》這篇回憶錄中說的:“第二部里除去我不是穿皮鞋而是穿藍襪子和膠鞋來到巴黎以外,所有其他情況都不是真實的?!庇终f:“除了我哥哥以外,其余人物都純粹是想象出來的?!辈贿^他接著又說:“然而模特兒我并不缺少,而且都是最有趣的,最罕見的……”正因為自述性成分少了,故事的發(fā)展就具有了一定的戲劇性。小東西到巴黎后,受到哥哥無微不至的愛護,兄弟二人一起過著清貧的生活。同時,他還受到母親的奶兄皮埃羅特一家人的關心,并且得到了皮埃羅特的獨生女卡密爾的愛。但是巴黎這個繁華的大都市到處都是危險的陷阱,到處都有罪惡的旋渦。小東西不幸受到一個壞女人的引誘,走上歧途。后來靠了善良的哥哥的幫助,才擺脫了那個壞女人的糾纏,回到卡密爾的身邊。小東西,這個回頭的浪子,找不到工作,出版的詩集也賣不掉,哥哥又因勞累過度而去世。他只得放棄文學創(chuàng)作,與卡密爾結婚,成了皮埃羅特老鋪的繼承人。在那個大魚吃小魚的社會里,這家老鋪的命運又會如何呢?哥哥生前一直抱有的重振家業(yè)的夢想能否實現(xiàn)呢?小東西的命運又能怎樣呢?這些仍將引起我們的關注和思考。

都德對小東西的家庭及其本人的不幸遭遇,寄予了深切同情,這不僅因為是寫了他自己,更重要的是通過這個人物的命運,抒發(fā)了他對資本主義社會中一大群“小東西”的感情。而他們的不幸正是由于資本主義制度所造成的。雖然都德本人并不痛恨這個制度,但是從小說的客觀效果來說,卻暴露了當時社會的丑惡現(xiàn)象,有利于讀者生動地認識現(xiàn)實,了解現(xiàn)實,從而起到了批判現(xiàn)實的作用,這大概是都德所始料未及的。


這本小說選集的翻譯過程可以說很長很長,《小東西》還是我在五十年代初翻譯的,而其余的中短篇小說的翻譯則是近幾年的事,中間的跨度有近半個世紀之久,我也由一個不知愁滋味的年輕小伙子變成了白發(fā)蒼蒼的垂暮老人。不管怎么說,在新世紀即將到來的前夕,我總算了卻我多年想編選都德的小說選的心愿,希望廣大的讀者能夠喜歡它,那將是我的最大快樂!


譯者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上海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