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百善孝為先

善行啟示錄 作者:李春雷,李錚 著


【第二章】 百善孝為先

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邶風·凱風》中有這樣的句子:“凱風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無令人。”意思是說:溫和的風從南面吹來,酸棗樹成長好當柴燒。母親明曉事理又有美德,而我不成器難以回報。

這里歌頌了母親的善良美德,并昭示了兒子欲盡孝之意。

倡導孝行文化,是當代社會公民道德教育的最佳切入點和出發(fā)點,具有深厚的家庭道德價值和社會道德價值,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途徑。今天,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家庭美德,“孝老愛親”被寫進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成為全體社會成員應該共同遵循的基本價值規(guī)范。

大興孝老之風,也是“善行河北”主題道德實踐活動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

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笨梢?,孝不僅僅只是對自己父母的,也是對其他老人的,這才是一種真正的胸懷廣闊的大孝。

老吾老可敬,及人之老更可敬!

善行名言

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教民禮順,莫善于悌;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

——《孝經(jīng)》

我是您閨女

在河北省衡水市棗強縣有一個普通的村莊——南臣贊村。

村子的南頭有一個小院,一間門樓進去,三間北屋,一間西屋。小院很老舊,西屋和門樓已經(jīng)沒有屋頂,三間北屋雖然還算完整,但土坯壘成的墻上已經(jīng)布滿了疏松的堿土,梁檁上面掛滿了灰白的蜘蛛網(wǎng)。一陣微風吹過,院子里的那棵老棗樹上飄落下幾片枯葉,沒有一點兒聲息。這個小院已經(jīng)多年沒人居住了。

這個小院的主人呢?

這個小院曾經(jīng)居住過一對老人——朱書貴和劉秀煥。他們夫婦無兒無女,早在三十年前就去世了。

人去院空,但往事并沒有塵封,依然浮現(xiàn)在人們的心底和眼前……

時間回溯到1976年。

當時朱書貴七十八歲,老伴兒劉秀煥七十六歲。那年大旱,地里的莊稼葉子都打卷了,人畜吃水也發(fā)生困難。人們紛紛到村外的水井里去打水。兩位古稀老人呢,雖然有好心人偶爾幫忙,但總是不穩(wěn)定,沒有依靠。老人便常常因為缺水而饑渴。

兩位老人多年跟林秀貞的父母一起下地勞動,兩家比較相熟。按照街坊輩分,林秀貞稱呼朱書貴六爺爺。她見老人總是缺水,就時常為老人挑滿水缸,夠他們吃上幾天。后來,她又看到老人做飯不靈便,頓頓湊合吃,便經(jīng)常給老人送一些飯菜。

善行感悟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百善孝為先”之說。

孝,就是每一個人都從身邊事開始,從自己做起,由近及遠,由易及難,讓自己的愛心和責任心逐漸擴散。積跬步,至千里;積小流,成江海。

一個流淌著孝心的社會,必定是道德高尚的和諧社會!

這年冬至那天,林秀貞端了兩碗熱騰騰的餃子給老人送去。邁進屋門,一股寒氣涌來,林秀貞看到兩位老人正在端著碗喝冷粥,就問老人怎么不熱熱再吃。老人說,柴火不多了,要省著燒呢。林秀貞伸手掀開鍋蓋,鍋里結著冰碴兒。她鼻子一酸,哭了。

林秀貞噙著淚花回到家。

“兩位老人的日子太不容易了,”她難過地對丈夫說,“咱們把兩位老人養(yǎng)起來吧?”

丈夫朱金英憨厚善良,點點頭:“行!”

就這樣,林秀貞承擔起了贍養(yǎng)兩位老人的義務。那一年,林秀貞三十歲,在社辦企業(yè)上班,有一個兩歲的兒子。

“從今以后,我就是您的閨女,挑水燒柴的事都不用愁了,我們管你們?!碑斄中阖懓堰@個決定說給兩位老人時,老人多年暗淡的眼里第一次閃爍出了喜悅的光:“那可好了,那可好了!”

林秀貞自己也沒有料到,這件事竟然成了她后來三十多年里善心盡孝的開端。

殷商甲骨卜辭之中,就已有“孝”字。

《說文解字》云:“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詩經(jīng)·小雅·蓼莪》中深情地寫道:“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百善孝為先”之說。

孝,就是每一個人都從身邊事開始,從自己做起,由近及遠,由易及難,讓自己的愛心和責任心逐漸擴散。積跬步,至千里;積小流,成江海。

一個流淌著孝心的社會,必定是道德高尚的和諧社會!

1981年,金黃的麥田收割過后,村里開始實行包產(chǎn)到戶。耕地分了,集體的財產(chǎn)和生產(chǎn)工具都分到了各家各戶。當家家戶戶興高采烈的時候,有兩個村民卻蹲在地頭,滿臉愁容,唉聲嘆氣。

五十歲的朱書常自幼沒有父母,還有些呆傻,過去還能混吃“大鍋飯”,如今這“大鍋”一拆,挨餓就在眼前。

另一位落淚的是孤寡老人朱金林。他個頭兒低矮,渾身病疾,智力也有些缺陷,幾乎沒有勞動能力,過去有村里養(yǎng)著,如今集體散架,誰還管呢?

一連幾天,看著兩位老街坊悲愁的樣子,林秀貞落淚了。

回到家里,林秀貞又與丈夫商量:“咱們把這兩個人也養(yǎng)起來吧?”

老實木訥的丈夫還是點點頭:“行!”

當她把飯碗遞給這兩位老人時,說出來的還是那一句話:“我就是您的閨女?!?/p>

但是,林秀貞的善心之旅仍然沒有停歇。

1988年,失去丈夫的朱淑芬老人又被林秀貞贍養(yǎng)起來。

1996年,八十多歲的張振起老人也聽到了林秀貞的那句話:“我就是您的閨女。”

一連贍養(yǎng)六位老人,這對林秀貞來說絕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她要付出多大的心血呀!

可是,林秀貞沒有畏難。她一再對丈夫說:“我們既然決定管老人了,就只能做好,不能讓老人們再遭罪?!?/p>

林秀貞是一個不忍心看到窮人掉眼淚的人,是一個聽不得不幸者嘆息的人。只要看到有人受苦受罪,她的心里就無比難受。只有大家跟她一樣幸福、一樣說說笑笑、一樣修房建屋、一樣衣食無憂,她心里才感到踏實,才會快樂。

林秀貞,原本就是懷揣善心的好人!

在村里,林秀貞的家境相對較好,但在那個年代,她家做飯取暖仍是燒柴草——煙熏火燎??墒?,1976年冬天,林秀貞和丈夫朱金英卻為兩位老人買了一個煤爐和六百斤煤,解決他們的取暖和做飯問題。

第二年春天,林秀貞發(fā)現(xiàn)朱書貴家的土坯房有些破舊,就和丈夫一連忙了幾天,幫老人修好房子。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林秀貞總是想辦法托關系給老人買糖、買肉滋補身體,逢年過節(jié)就帶上面和餡,到老人家包餃子……

一天,劉秀煥老人拽著林秀貞來到窗臺前,抽掉一塊磚,里面藏著兩小盒安眠藥。老人向林秀貞說出了藏在心中多年的“秘密”:“妮兒啊,我跟你說吧,原來我尋思跟你六爺爺俺兩個人,要老了不行了,就吃這個安眠藥,一個人吃一盒,睡死就算了?,F(xiàn)在我也想開了,反正有你呢,我就把這安眠藥交出來吧?!?/p>

林秀貞和老人抱頭痛哭了一場。她說:“六奶奶呀,您怎么想這個法呀?!笨尥辏桶褍珊邪裁咚幦舆M了爐灶里。

正是在林秀貞親生女兒般的悉心照顧下,兩位老人才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1983年10月,朱書貴老人出門時摔了一跤,從此臥床不起。看見老伴如此境況,劉秀煥心里一著急,也病倒在炕上。兩位老人同時病床不起,這是林秀貞萬萬沒有料到的。這一年,朱書貴八十三歲,劉秀煥八十一歲。

兩位病臥的八十多歲老人,身邊一刻也離不了人,這可如何是好?林秀貞抱起被子就到了老人家里,搭起木板,住了下來。

挑水、做飯、買藥、喂飯……這些事盡管繁雜,但還不算難事,尤其讓林秀貞感到困難的是,兩位老人大小便都不能自理,并且朱書貴老人還大小便失禁,需要定時幫助解大便。

即便是親生兒女,面對如此境況,也會讓人想起“久病床前無孝子”那句老話來。

那么,對于沒有任何血緣關系的林秀貞來說,該會如何應對呢?最初,細心的林秀貞聞到炕上有臭味,就想掀開被子看看。可是老人卻緊緊抓住被角,不讓她掀開。

林秀貞真誠地拉住老人的手:“我是您閨女。您就把我當成親閨女。自己的閨女,還有啥不好意思的?!?/p>

林秀貞說完這話,朱書貴老人松開了被角,兩行混濁的老淚滾落到枕上。

先幫老人清理大便,而后用溫毛巾擦洗身體,再換上干凈的床單,林秀貞做得不急不躁,不疏不漏。

當時,劉秀煥老人看著這一切,非常過意不去,就沖著老頭子說:“你看你這個死老頭子,你光拉,你光尿,你叫咱閨女可受累了,你還不如死了的好。”說著,劉秀煥老人,用顫抖的手抓住林秀貞,流著眼淚不停地說:“閨女,苦了你呀?!?/p>

天氣一天比一天冷,到了寒冬,幫老人換尿布、洗尿布、曬尿布就更難了,僅是用水問題就難以解決,丈夫不得不到池塘里鑿冰取水。林秀貞用冰水洗尿布,雙手裂滿血口,吃飯時常常拿不住筷子。

林秀貞的兒子朱新宇當時九歲,他至今記得:“母親天天都在洗呀洗,院子里拉了六七根鐵絲,每一根鐵絲上都掛得滿滿的?!弊屩煨掠钭铍y忘的是,自己的臉凍得通紅,當母親伸手撫摩自己的臉頰時,他感到母親的手是那么粗糙,像一張砂紙。

林秀貞在老人家住了七十八個夜晚。

那一年陰歷十一月十五,朱書貴老人去世了。林秀貞與丈夫披麻戴孝為老人發(fā)喪送終。到了臘月二十八,劉秀煥老人又去世了。林秀貞再次按照村里風俗,為老人操辦喪事。

她的兒子新宇說,他從很小就記得,這些老人就和家里人在一起,就像自己的爺爺奶奶一樣。正是母親的言傳身教,他和妹妹放學后,放下書包就和媽媽一起伺候老人——洗衣,擦身,洗腳。新宇記得很清楚,比如給老人洗腳,就是母親手把手教他的——要把腳指頭之間的泥洗掉,要把腳后跟的皴洗凈,很有學問呢。

1998年,七十歲的朱淑芬老人臥床不起,林秀貞干脆把她接到自己家里,專門請了一位小保姆。當時,林秀貞開辦了一家小型玻璃鋼廠,需要時常到外地聯(lián)系生意。一天,她和丈夫正在千里之外的寧夏商談一筆將近二十萬元的業(yè)務,馬上就要簽合同了,突然,家里來電話:朱淑芬老人病重。林秀貞馬上決定回去:“二十萬是個不小的數(shù)字,但畢竟是錢,不是人命,今年掙不了,明年掙,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有去無回。”

經(jīng)過精心治療,朱淑芬老人脫離了險境。

給朱淑芬老人做飯,聽起來簡單,卻很讓林秀貞犯難。

老人年歲大了,脾氣變得煩躁,而且對林秀貞產(chǎn)生了依賴性——只吃林秀貞做的飯菜。有一次,她先是給老人做了面條,老人嫌面條里放了香菜,不吃。老人說想吃咸食(類似面餅的食物)。林秀貞做好了咸食,老人又嫌油膩,說要吃窩頭。這年月,村里都吃饅頭了,窩頭已不常見。林秀貞就開始在村里挨家挨戶地找窩頭,終于在一戶人家找到了,再用油炒一炒,老人才喜笑顏開。

1999年臘月初六,林秀貞的母親病危在床,奄奄一息。中午12點左右,林秀貞惦念著朱淑芬老人的午飯,就不時抬頭看看表。姊妹們都看出了她的心思,而一直昏迷的母親此時竟然清醒了,用微弱的聲音說:“妮兒,你去給淑芬做飯吧。”林秀貞真是舍不得離開母親哪,可是那邊還有朱淑芬老人呢。

林秀貞還是離開病危的母親,匆匆跑到朱淑芬老人家里,用最快的速度做完飯,端到老人手上。

當她跑回自家胡同時,只聽見家里已經(jīng)亂成一團,孫子哭奶奶,外孫哭姥姥,妹妹哭親娘。那一刻,林秀貞頓時癱倒在地。她猛然明白:剛才母親的清醒竟然是回光返照。她號哭著,爬到床前,抱著母親冰涼的遺體,暈厥過去了……

沒有陪伴母親的最后時刻,林秀貞落下了永遠的遺憾。

朱金林老人1994年去世,在林秀貞家住了十四個年頭兒。

朱淑芬老人2000年去世,林秀貞照顧了十二年。

2002年,張振起老人又病倒在炕上,時而清醒,時而迷糊,大白天經(jīng)常瞪著眼睛說:“外面咋這么黑呀?”這時,林秀貞就握著老人的手,安慰他不要害怕。

有時候,老人明明是躺在自家炕上,卻又吵著要回家。林秀貞和丈夫就只好抬著老人在院子里轉一圈,然后再抬回炕上,對他說:“到家了。”這樣,老人就安靜一會兒。等到又要喊著回家時,他們就再次抬著老人,在院子里轉一圈。

善行感悟

用三十載愛心讓一村之中老有所終,鰥寡孤獨者皆有所養(yǎng)。富人做這等事是慈善,窮人做這等事是圣賢,官員做這等事是本分,農(nóng)民做這等事是偉大。

這位農(nóng)婦,讓九州動容!

慢慢地,這一招不靈了。老人說:“回家咋不坐車呀?”林秀貞就招呼丈夫,套上牛車,把老人拉到大街上轉一圈,再回家。

如此這般,在村里,人們時不時就能看見林秀貞和丈夫套著牛車,拉著張振起老人轉街。村里人都說:“看,秀貞兩口子又在哄孩子哩!”

這一年,八十八歲的張振起老人去世。在林秀貞那份親閨女般的撫慰和善良的“哄騙”中,老人走得安詳而平靜。

團結友善,助人為樂,是我國公民道德規(guī)范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它要求每一個公民都要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每個社會成員之間都要互相關心和互相愛護,特別要盡一切努力關心幫助鰥寡孤獨和殘疾人,設身處地,多為他們著想,在道義上和物質上給予同情、支持和切實的幫助。

林秀貞正是踐行我國公民道德規(guī)范的優(yōu)秀代表!

六位老人中,最后一位辭世的是朱書常。這位老人最是讓林秀貞操碎了心。

按照街坊鄰居的習俗,朱書常輩分較大,林秀貞稱呼他常爺。這位常爺有些呆傻,情緒不穩(wěn),經(jīng)常罵人。有一次,鄰居一個姑娘從林秀貞家附近走過,朱書常就追著人家罵罵咧咧。林秀貞聽說了,趕快跑過去,向人家道歉。

朱書常犯起糊涂來,有時也不買林秀貞的賬。1996年冬天,林秀貞給常爺蓋了新房,但他總是跑回自己原來的破房子去住。為了讓老人住得安心,林秀貞就決定請人再翻修老宅。建筑隊動工那天,朱書常一看要拆他的老房子,撿起半塊磚頭就追打林秀貞,幾個工人趕緊抱住朱書常,可他還是出手了,磚頭擦著她的頭皮飛了過去,嚇得林秀貞咕咚一屁股就坐在了地上。

房子最終還是翻修好了,朱書常樂呵呵地住了進去。

2011年5月10日,朱書常突發(fā)腦溢血,搶救無效去世。這位在林秀貞家生活了三十一年的老人,終年八十一歲。一位孱弱的孤寡老人能活到這般高壽,實在少見。

但是,老人走得突然,還是讓林秀貞難以接受。

原來,林秀貞以為常爺突發(fā)腦血栓,需要長期臥床恢復,就立刻用一千多元錢買來一個防褥瘡氣墊床,讓常爺躺在上面,她已經(jīng)做好了長期伺候的準備??墒菦]想到,常爺只使用了三四個小時。

林秀貞說:“常爺走的前一天晚上,吃了一碗餃子、半碟子炒菜和香腸,還喝了二兩酒,沒有任何去世的征兆。誰知這個病來得太突然……”

朱書常老人從發(fā)病到去世的半天里,雖然不能說話,卻一直緊緊抓著林秀貞的手……

善行榮譽

◎衡水市三八紅旗標兵

◎河北省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

◎全國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

◎全國三八紅旗手

◎第二屆中國十大杰出母親

◎第一屆全國道德模范

◎新中國“雙百人物”

◎2006年度感動中國人物

◎一百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黨的十七大、十八大代表

院長不退休

《國語》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著作,記錄了周朝王室和各大諸侯國的歷史。其中寫道:“善,德之建也?!?/p>

正是這部巨著,第一次明確地指出:善,是建立德行的基礎。

以老子為宗師衍生出來的道家,在中華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道家始終推崇“善”,其重要典籍《太上感應篇》以“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為綱,宣揚“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觀念。

道家重視行善去惡,雖然目的在于求道,但它所極力倡導的善行,比如愛國愛民、敬長愛幼、慈心于物等思想,都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

“進了敬老院,賽過活神仙。穿的是新衣,吃的是米面。老來有依靠,女兒身邊伴。感謝共產(chǎn)黨,生活比蜜甜。”

這是多年前河北省青縣金牛鎮(zhèn)敬老院的老人們七嘴八舌湊成的一首順口溜。其中的“女兒”,就是敬老院院長周汝珍。

養(yǎng)老院坐落在金牛鎮(zhèn)的豐臺堡村,周汝珍就出生在這里。

1944年出生的周汝珍,年輕時就是一個風云人物。早在1958年,只有十四歲的周汝珍就當上了村里的婦女干部。20世紀改革開放后的80年代初,周汝珍一邊擔任村婦女主任,一邊搞副業(yè),編織蓋房子用的葦笆,早早地就成了萬元戶。加上丈夫開貨車、經(jīng)營小企業(yè),一家人的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1988年,四十四歲的周汝珍仍然在豐臺堡村擔任婦女主任。一天,鎮(zhèn)領導突然找到她說,敬老院的一名老榮軍住院了,他的老伴兒雙目失明,急得吃不下飯睡不穩(wěn)覺,一天到晚不停地哭泣,想讓周汝珍去幫忙照顧幾天。

周汝珍古道熱腸,二話沒說就答應了。

到了敬老院,她除了耐心勸解、陪伴那位老人,還幫助別的老人洗衣服、洗腳、剪指甲,給老人們喂水喂飯,甚至端屎端尿。閑下來的時候,她就陪老人們嘮嗑……

平素死氣沉沉的敬老院,由于周汝珍的到來,就像幽暗的屋子里突然照射進來一束耀眼的亮光,一下子活泛起來了。

這個敬老院自從成立以來,三年里已經(jīng)換了四任院長。原因呢,一是這些老人大多是榮軍,心高氣傲,不好打交道;二是前幾任院長不夠用心,讓這些老人不滿意。

短短幾天,這里的老人都喜歡上了熱情善良的周汝珍。

然而,周汝珍只是臨時來幫忙的,那位住院的老榮軍回來后,周汝珍就要離開了。

讓周汝珍沒想到的是,那些曾在三年里“趕跑”四任院長的心高氣傲的老人們,竟然說什么也不肯放她走了。她告別的那一天,一群老人攔在敬老院的大門口,另幾位老人聯(lián)合起來,直接去找鎮(zhèn)領導,堅決請求鎮(zhèn)黨委選派周汝珍來擔任院長。

這讓周汝珍大感意外,又深受感動。

但是,對于周汝珍來說,臨時來幫幾天忙,沒啥說的。如果要她長期來當院長,她心里并不情愿,一是因為家里的生意離不開她;二是家里有舒心的好日子,根本沒必要來這里伺候人。再說了,敬老院里有功勞、有脾氣的老榮軍居多,脾氣怪異的光棍兒老漢多,也不好伺候哇,三年更換四任院長,誰都干不下去,我周汝珍能行嗎?

總之,周汝珍不來敬老院當院長有一百個理由。

善行感悟

讓老人們生活得溫暖舒坦,這是兒女的責任,也是全社會的責任。周汝珍演繹的是社會呼喚、人人渴望的“老有所養(yǎng)”的生存境界。

她是天下兒女的楷模,是新時期建設和諧社會的道德標桿!

周汝珍找到鎮(zhèn)黨委書記講了這些理由,最后說:“這活不好干哪!還是別讓我干了?!?/p>

沒想到,鎮(zhèn)黨委書記比她還真誠:“大姐呀,這活要是好干,我還找你呀?”

見周汝珍還想說什么,書記問她:“你是共產(chǎn)黨員吧?”

“是?!?/p>

“是黨員就服從組織安排吧?!?/p>

這一句話,讓周汝珍的一百個理由都不成立了。她沒話說了。

作為一個公民,要講道德,守善行。而作為一名共產(chǎn)黨員,除了要遵守公民道德規(guī)范之外,還要比普通公民具有更高的道德自覺和黨性恪守。

在推進公民道德建設過程中,共產(chǎn)黨員的帶頭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而周汝珍是一名共產(chǎn)黨員,這使得她比普通公民具備了更高的道德起點,也具備了更充足的善行動力。

當時,敬老院的八間房子都漏雨,伙房里只有三袋面,賬本上僅剩五塊錢。而工作人員呢,只有三名,卻要照顧十八名老榮軍。

你說,她這個院長怎么當?

別無選擇,周汝珍主動當起了服務員、炊事員。

為了省些水電費,冰天雪地里,周汝珍在河面上鑿開冰窟窿,為老人們洗衣服。就連鑿冰窟窿,周汝珍也頗動心思:每次鑿三個,先在第一個冰窟窿上用笤帚掃掉老人衣服上的殘留糞便,再到第二個冰窟窿的水里用刷子刷,最后到第三個冰窟窿里用手把衣服搓洗干凈。河水,冰冷刺骨,不一會兒,她的雙手凍成了紅蘿卜。但她天天如此,洗呀洗,洗干凈了再拿回屋用火烤,每次都要烤幾個鐘頭。慢慢地,她的雙手得了風濕性關節(jié)炎,最后導致手指扭曲變形。

為了維修房子,周汝珍騎著自行車到民政局去爭取資金。

會計問她:“你是干什么的?”

周汝珍說:“我是金牛鎮(zhèn)敬老院的院長?!?/p>

會計說:“怎么又換人了?男同志都干不了,你一個婦女干得了嗎?”

周汝珍不知道該如何說是好。

這次沒見到局長,第二天她又去了,但局長說暫時沒錢,讓周汝珍自己籌措。

回到家里,周汝珍就向丈夫借錢,丈夫不肯。周汝珍讓兒媳婦幫著說好話,丈夫才給了她三千塊錢。就這樣,周汝珍把敬老院的八間房子全部重新修補了一遍,終于使老人們的天空不再漏雨。

為了改變敬老院的經(jīng)濟困境,周汝珍又絞盡腦汁想點子,搞起了“資本運作”:她用敬老院的牌子和資產(chǎn)入股,與人合開了一家福利工廠,每年可分得一部分利潤,總算解決了敬老院的經(jīng)費問題。

在敬老院里照顧老人,是辛苦活,是細致活,還是技術活。

她學會了按摩——老人們不是腰疼,就是腿酸。于是,周汝珍經(jīng)常給老人揉揉后背,捶捶肩膀,捏捏胳膊。

她學會了理發(fā)——幾十位老人,行動不便,外出理發(fā),既花錢,又費事。于是,周汝珍就學會了理發(fā),不僅理發(fā),還要給老人刮臉。她說:“老人的臉面,就是咱敬老院的門面?!?/p>

她甚至學會了灌腸——老榮軍丁軍泉的腸子在戰(zhàn)爭中被打斷過,一直有便秘的病根,幾天就要灌一次腸,才能排泄大便。周汝珍剛當院長時并不知道。一天半夜,老人被大便憋得疼痛難忍,嗚哇亂叫。叫聲驚醒了沉睡中的周汝珍,她迅速起床,找來一輛小拉車,半夜三更拉著老人送到醫(yī)院。在回來的路上,周汝珍想:今后再碰到這種情況怎么辦?總是往醫(yī)院拉也不是辦法,老人受罪呀!于是,她下定決心:跟醫(yī)生學灌腸技術。

想法不錯,做來不易。周汝珍第一次給于軍泉老人灌腸時,由于手生,加上緊張,結果把老人弄疼了。不料,這老人是有名的火暴脾氣,一腳就把周汝珍踹倒在地上。趴在地上,周汝珍委屈地哭了。那一刻,她心亂如麻:委屈、不解、痛苦、憤怒……千頭萬緒,齊涌心上。

但是,僅僅片刻的沉默,周汝珍便強忍著委屈爬起來,又是道歉,又是賠笑,繼續(xù)哄著老人灌腸,終于把藥液灌進去了。

有一次,周汝珍給老人灌腸之后,要讓藥液在大腸中多停留一會兒效果更好,她就用手堵著老人的肛門。不料老人憋不住了,突然掙扎發(fā)勁,頃刻之間稀湯糞便噴射而出,噴濺得周汝珍滿臉滿脖子。強烈的臭氣刺激,使得周汝珍哇的一聲嘔吐不止……

周汝珍的灌腸技術不斷長進,終于熟練如醫(yī)。在后來的十幾年里,于軍泉老人每次便秘難忍時,都是周汝珍親手灌腸。

于軍泉老人活到了八十九歲。

臨終前,老人顫抖地拉著周汝珍的手說:“閨女呀,我這輩子欠你的太多了。下輩子我變個牛,給你家耕地吧!”

………

2012年初,“善行河北”主題道德實踐活動推開不久,青縣中心敬老院舉辦了一次“學習周汝珍做孝老愛親之星”演講比賽,那些年輕人發(fā)自肺腑的話語,讓我們感到了周汝珍德行善舉的影響力有多么大:

——“大孝閨女”周汝珍伺候敬老院里的老人,一干就是二十三個春夏秋冬,她的大愛精神感染、激勵著我,我才干了四個多月,我要向她學習盡孝,干四年、四十年!

——我連續(xù)三個春節(jié)都在園區(qū)陪同老人們守歲,有朋友來電話問我值嗎?我告訴他們:值!

——我家在外地,平時很少回家,即使回到家,心也無時無刻不在園區(qū),別人給臥床的張大爺喂飯,他習慣嗎?常尿褲的李奶奶,她的褲子洗了嗎?昨天夜里又夢到了李爺爺喊我……

——那天夜里,李景田大爺在我面前過世了。我給他刮胡須,剪指甲,又打來熱水給他擦身,怕燙著他,我兌著涼水。旁邊有人說:死人還怕燙?。课艺f:他孤苦了一輩子,我要讓他干干凈凈地有尊嚴地離去!

臺上的年輕人充滿深情在演講,臺下的老人們伴著淚水在鼓掌……

學習周汝珍,大孝獻愛心。我們再一次看到: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這是華北平原上一個普通的早晨,霧靄漸漸退去,晨曦徐徐涌來。6點鐘,香甜地睡了一夜的老人們漸次醒了,安靜了一夜的敬老院像一支晨光曲,開始了新一天的演奏。

老人們開始穿衣服、疊被子、取臉盆、接水洗漱,動作舒緩,不急不躁。而周汝珍的早晨卻是最忙的時刻,她的腳步像踩著鏗鏘的鼓點,急促咚咚,呼呼如風,從一間宿舍跑出來,瞬間又跑進另一間宿舍。

有那么多老人在等著她侍候,她只能像一個陀螺,高速旋轉。

劉玉龍老人長期癱瘓在床,周汝珍進來了,給他倒水、擦臉,一只手還沒將毛巾搭到盆架上,另一只手已經(jīng)準確地拿起了床邊的夜壺,讓老人小便。

杜墨峰老人患了腦栓塞,周汝珍進來了,幫他扶著鐵架子大便,之后又給他擦屁股、系褲帶。

張文國老人彎不下腰,周汝珍蹲下身幫他穿好鞋,順手又給他按摩了腿腳、胳膊、肩膀和脖子。老人緩緩地呼出一口氣:“好舒服哇,好舒服哇?!?/p>

………

當所有的老人都安詳?shù)刈鲁栽顼埖臅r候,周汝珍又要問問這個飯菜是否可口,問問那個消化好不好。

這就是周汝珍每一天早晨的“必修課”。一年到頭,天天如此,從未間斷。

那一年,來自小牛莊的李嘉義老漢突發(fā)腦栓塞,半身癱瘓了。突然的病變,讓老漢陷入了絕望。他開始絕食了,一連兩天滴水不進,任憑誰來勸說,就是一句話:“不想活了!”

第二天晚上,周汝珍端著一碗沖好的雞蛋湯進來了,沒有說話,咕咚一聲就跪在了老人床前:“您老要是還不吃飯,我就不起來?!?/p>

李老漢扭臉向墻,不理周汝珍。

墻上的鐘表嘀嗒嘀嗒,屋里靜得沒一點兒聲音。不知過去多久,李老漢扭回臉來,看見周汝珍還在地上跪著。

“嗚嗚——”李老漢號啕大哭。周汝珍也跟著哭起來。

李老漢終于吃下了這一碗雞蛋湯……

后來,李老漢又整整活了八年。

有一年冬天,院里有七位老人同時鬧病。周汝珍正忙得不可開交,突然聽說家里婆婆和孫子也病了。她急得火燒眉毛,兩邊都需要照顧,都舍不下呀。

她把敬老院的幾位老人安頓好后,就趕緊往家跑,半路上碰見丈夫從外頭買藥回來。丈夫一見她就火了:“你回家來做嗎?你滾回去!家里不需要你!”

周汝珍雖然滿肚子委屈,還是趕緊跑到家里看望婆婆。婆婆也正在因為看不見周汝珍而生氣呢。周汝珍忍著委屈,把婆婆哄高興了,這才又跑去看望孫子??吹綄O子燒得滿臉通紅,周汝珍再也忍不住了,抱著孩子大哭起來。

孫子六歲的時候在天津做心臟病手術,周汝珍也是因為敬老院脫不開身,沒能去陪孫子。孫子在電話里埋怨說:“奶奶,我做手術你都不來,你是不是我奶奶呀?”

電話這頭,周汝珍的眼淚止不住地流淌。

自從當了院長,周汝珍二十多年從沒有在自己家里度過一個除夕。

周汝珍委屈地哭過,老人們感動地哭過,但她也開心地笑過,老人們更是一次次合不攏嘴地笑過。老人們都說,她是敬老院里的“開心丸”。

一次,周汝珍給一個老榮軍的房間灑消毒水,不料老人不高興了,氣呼呼地說:“我喘不上氣來,你還噴這東西!”

周汝珍連忙道歉:“沒想到您老對這藥味過敏,是我的不對,您別生氣呀。”

可是老人依舊氣憤不已。這時,周汝珍靈機一動,給老人端上了一杯水,學著舞臺上的步子,用戲腔唱道:“老爺,喝杯水消消氣吧——”

老人撲哧一聲被逗樂了:“你這丫頭哇?!?/p>

當時,周汝珍已經(jīng)六十歲了,可在老人眼里,她還是一個“丫頭”哇。

周汝珍年輕時在村劇團唱過戲,每周給老人們開生活會的時候,她都要先來一段河北梆子,博得老人陣陣叫好。

周汝珍不僅用戲曲給老人送去歡樂,也還能用戲曲消解老人之間的矛盾。

一次,兩位老人因為一丁點兒小事吵起架來,越吵越上火,服務員勸不開。周汝珍聞聲跑過去,一進門就大喊一聲:“爹們哪,你們別吵了!我給你們唱戲了!”一聲喊罷,周汝珍也不理會兩個老頭兒,兀自聲音高亢地唱起了河北梆子《大登殿》:

在金殿叩罷頭我抽身就走,

不由得背轉身我喜笑在眉頭。

猛想起二月二里龍?zhí)ь^,

我梳洗打扮上彩樓,

公子王孫我不打,

彩球單打平貴頭。

寒窯里受罪十八秋,

等著等著我做了皇后。

周汝珍這一唱還真管事,倆老人當時就不吵了,微笑著像孩子一般,一動不動地坐在一旁聆聽……

敬老院里的老人們,再也離不開周汝珍了。

侍候老人,起早貪黑,噓寒問暖,洗臉洗腳,端屎端尿,不嫌不棄,和顏悅色,十天八天或許有人能夠做到,一年兩年或許也有人能夠做到,但是,幾十年如一日,又有誰能夠做到?

即使是親生兒女,也未必能夠做到。

可是,周汝珍做到了。

原因何在?

她樸素的衣著里面,包裹著一位共產(chǎn)黨員專門利人的高尚心靈!

她額頭眼角的皺紋里面,深藏著一位公民純潔無瑕的仁孝大愛!

20世紀90年代初,因為工作突出,周汝珍被評為“河北省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按有關政策,她轉成了國家正式職工。

1998年,她到了退休年齡,也辦理了退休手續(xù)。

不巧,當時她為敬老院辦事出了車禍,骨折住院。這樣,家里的兒女和老伴兒都下定決心讓她退休。

敬老院里的老人們聽說周院長要退休,就像失去了蜂王的蜜蜂,急得團團轉,亂得滿天飛。幾位腿腳健全的老人雇車來到青縣縣城,跑到各家醫(yī)院尋找周汝珍。當終于找到他們的周院長時,幾位老人撲撲通通地就在她的病床前跪下了一片,額頭磕地咚咚直響,像孩子一樣哭喊:“老閨女呀,你不能退,你一定要打發(fā)我們死了再退,你不能不管我們!”

老人們跪在地上哭,周汝珍也跪下陪著老人哭,懇求老人們起來:“爹們哪,我不退休了還不行嗎?我不退!等把你們都送走我再退休!”

就這樣,她這個院長硬是沒有退休。

對于這些孤寡老人來說,敬老院就是他們生命的終點。而每當有老人去世時,這些沒有親人的老人,周汝珍會把人間親情一分不少地送給他們,讓老人走得安詳而有尊嚴。

老人臨終前,周汝珍都會親自給他們理發(fā)、洗臉、洗腳、擦身,再換上壽衣壽鞋。去世后,周汝珍會把蘋果、香蕉、點心各一盤,供在老人靈牌前?;鹪釄龅能噥砹?,周汝珍會親自幫手把靈柩抬上車,同時嘴里深情地念叨:“大伯呀,上西方大路揀好道走哇。”

一整套當?shù)氐膯试犸L俗,周汝珍做得莊重肅穆而又情深意長。這讓旁邊的老人們看在眼里,暖在心頭。

孝敬老人,尊敬老人,早已融化在了周汝珍的血液里。

每年春節(jié)大年初一這一天,周汝珍給院里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們拜年時,必定雙膝跪地,作揖磕頭說:“大伯呀,老閨女給您老拜年了!”

前幾年,縣里要調周汝珍去縣城的光榮院當院長。敬老院的老人們聽說后,又集體找到周汝珍:“周院長,你不能走哇!”

善行感悟

周汝珍把溫暖送給了敬老院里的孤寡老人,更把幸福的憧憬帶給了社會上所有的老人。

周汝珍用自己的行動,擦亮了黨徽,增光了黨旗,詮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真諦。

同時,周汝珍的所作所為,也為社會提供了敬老院管理和服務的樣本。

這一次,周汝珍堅定地說:“我就不走了,干到死吧?!?/p>

十幾年前,她沒能退休,她對敬老院里的老人說:“等把你們都送走了,我再退。”如今,她先后給一百多位老人養(yǎng)老送終了,她還是沒能退休。

因為,敬老院里的老人,送走一個,又來一個,她是送不完的。

更因為,如今的敬老院與另一個福利院合并了,院里來了十幾個被人遺棄的孩子,有腦癱的,有殘疾的,有智障的。這一下,周汝珍忙活得連自己的年紀也忘記了。

但是,青縣金牛鎮(zhèn)豐臺堡村的村民們沒有忘記:周汝珍已經(jīng)七十歲了,她自己也是一位古稀老人了!

這片大地更沒有忘記:這里有一個敬老院,敬老院里有一個幾十年如一日的七十歲的大孝閨女——周汝珍!

善行榮譽

◎2008年入選中國好人榜

◎2009年度感動河北十大年度人物

◎2011年度河北十大新聞人物

◎2012年度河北省道德模范

爸爸就是我的家

一個四歲的女孩兒需要什么?

需要爸爸媽媽抱在懷里的呵護和疼愛。

然而,她四歲那年,爸爸摔成高位截癱,媽媽決然改嫁他人,她反而成了癱瘓在床的爸爸和年邁的奶奶的唯一依靠。

一個五歲的女孩兒需要什么?

需要在幼兒園里和小伙伴們一起唱歌、玩耍、識字。

然而,她五歲那年,身體還沒有灶臺高,卻要承擔起照顧癱瘓在床的爸爸和近于雙目失明的奶奶的重任。

一個十一歲的女孩兒需要什么?

需要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和奔跑在青青的草地上,和同學們無憂無慮地學習、暢游。

然而,她十一歲那年,卻用自制的板車,推著爸爸,帶著奶奶,在大上海一邊乞討,一邊為爸爸求醫(yī)治病。

………

1997年4月,黃鳳出生在安徽省五河縣申集鎮(zhèn)黃李村。

小黃鳳四歲那年的冬天,她的天空突然坍塌:爸爸黃志仁在江蘇打工時不慎從高空摔落,導致高位截癱,大小便不能自理,吃飯、穿衣、翻身都要依靠別人。幾個月后,媽媽因為看不到生活的希望,便提出離婚,隨后改嫁他人。媽媽離開的那一天,小黃鳳追在后面,哭著喊著,最終也沒能留住媽媽。小黃鳳眼前一黑,昏厥在地。

就連黃志仁也不能相信:妻子丟下他還能理解,怎么能忍心丟下小鳳???

于是,黃志仁就想:自己死了算了,也許這樣她媽媽可憐小鳳,就會把她接過去照顧,孩子也不用跟著自己受罪了。

他決定用絕食來結束自己的生命。

讓黃志仁料想不到的是,看到自己不吃飯,小黃鳳也不吃了。黃志仁絕食三天,小黃鳳也罷餐九頓。黃志仁擔心孩子餓出個好歹,就勸小黃鳳吃飯,可是小黃鳳又反過來勸他吃飯。隨即,父女相擁,哭成一團。

黃志仁終于“妥協(xié)”了。

媽媽走了,屋頂塌了。原本完整的家,只剩下年幼的小黃鳳、癱瘓在床的爸爸和患有眼疾幾乎失明的奶奶。

正是需要父母呵護的小黃鳳,卻成了爸爸和奶奶唯一的依靠。

爸爸傻呆呆地盯著女兒,淚涌不止。小黃鳳伸出嫩嫩的小手,給爸爸抹去淚水。但是爸爸的淚水更多了。這個可憐的男人,他現(xiàn)在擁有的,只有淚水了。小黃鳳再次擦去爸爸的眼淚,像哄孩子一樣,輕輕說:“爸爸不哭,爸爸不哭。”

五歲,六歲,這是一個怎樣的年齡啊,這是一個還需要依偎在媽媽爸爸懷抱里撒嬌淘氣的年齡,這是一個任性地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的年齡,這是一個要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就會哭會鬧的年齡。而這個年齡的小黃鳳,卻用自己弱小的身軀,強韌地撐起了一個風雨飄搖的家。

小黃鳳就像一棵柔弱的小樹,雖然還無法撐起坍塌的屋頂,卻用新綠的葉片,在暗淡的天空中搖曳著希望。

個頭兒還沒有灶臺高的小黃鳳,站在小板凳上,試著炒菜、煮飯、下面條;飯菜做好后,還要喂爸爸。小黃鳳端著搖搖晃晃的大碗,常常把飯菜灑到爸爸的脖子里;平時,小黃鳳會摸索著給爸爸洗臉、擦身、按摩,晚上每隔兩個小時還要起來為爸爸翻身。在給爸爸翻身時,小黃鳳力氣不夠,翻不動啊,她就用頭頂著爸爸的后背,用牙咬著爸爸的衣服,使勁拉,使勁拽,直累得滿頭大汗。但她從不說累,她心里明白:“有爸爸在,我就有個家?!?/p>

在春天和夏天里,小黃鳳會跟著鄰居在自家菜園里播種和采摘蔬菜;秋天,她會在奶奶的口授下腌制咸菜。最難熬的是冬天,在刺骨的寒風中,小黃鳳要在水井旁給爸爸和奶奶洗衣服。她一遍又一遍地搓洗,凍得實在忍受不了時,就把手放在嘴邊哈哈氣,然后再接著洗,這樣,十根手指都變了透明的紅蘿卜。

………

小小一棵樹,冰雪壓不住,迎著苦難,她在長大。幾年過去了,小黃鳳成了一個干活兒勤快、動作利索的“小大人”。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黃志仁心疼女兒,領來低保金之后,偶爾會給小黃鳳幾塊零花錢。可懂事的小黃鳳,舍不得買零食,舍不得買自己喜歡的小飾品,她偷偷把零花錢全都用到了家里。有時候爸爸問起錢是從哪里來的,小黃鳳就說是平常買菜時剩下來的。

善行者說

我沒覺得我堅強,媽媽走的時候,我就哭了。

不管多難,我都要好好讀書,以后還要帶著爸爸讀高中、讀大學。有爸爸的地方就有家。

長大了,我想上醫(yī)學院,成為醫(yī)生或護士,可以照顧爸爸,也可以照顧別人。

隨著年齡慢慢長大,一個強烈的愿望在小黃鳳心底萌發(fā):治好爸爸的病!要是爸爸能走路了,她想讓爸爸帶她去黃山,那是她在課本上讀到過的最美麗的地方。這個愿望埋在小黃鳳的心底,生根,發(fā)芽。

黃鳳十一歲了,她要把心中的愿望付諸實施了。經(jīng)過多次打聽,她瞄準了上海的一家醫(yī)院。

那時候,除了親戚接濟,黃鳳家的生活費就是每月一百四十元的低保金。這些年來,他們省了又省,共攢下了一千元。她覺得,這些錢應該可以為爸爸治病了吧。于是,她決定去上海,越早越好。

黃鳳懇求村里的電焊工叔叔,幫著焊了一副鐵架,上面鋪木板,下面裝上四個小輪子。爸爸躺上去是一張床,黃鳳推起來是一輛車。

這一天早晨,在鄰居的幫助下,黃志仁躺在了鐵床上。她們要到縣城乘汽車,去上海。

天剛蒙蒙亮,黃鳳帶著奶奶,推起鐵床,向縣城走去。

從她們的村子到縣城,五十多里路,那個鐵床本來就笨重,上面又躺一個人,更是死沉死沉。正是初夏,太陽升起來,天氣燠熱。小黃鳳推上七八里,汗水就浸透了衣服。坐下來歇一歇,喝口水,繼續(xù)前行。黃志仁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對黃鳳說,算了吧,咱們回去吧。黃鳳推著車,腳步?jīng)]有停。一直推了六七個小時,終于來到了縣城汽車站。

大巴車的老板可憐他們,就免掉車費,并且免費裝上那個鐵床,把他們帶到了上海。

2008年5月,十一歲的黃鳳,帶著全家僅有的積蓄,帶著不能動彈的爸爸,帶著視力幾乎失明的奶奶,終于站在了上海街頭。

這是黃鳳平生第一次來到城市,河水一樣的車流,直插天空的高樓,都讓她看得眼暈。她用鐵板車推著父親,和奶奶一起,一邊乞討,一邊尋找醫(yī)院。為了攢錢,他們一天只吃一頓飯,一頓飯只吃一個饅頭和幾片咸菜??柿耍偷酵\噲鼋右煌胱詠硭?。晚上呢,一家三口就在天橋下棲身。

瘦弱的黃鳳推著父親在上海市內(nèi)走哇走哇,直到第五天,總算找到了那家醫(yī)院。但等待她的,卻是一個絕望的消息:醫(yī)療費需要一萬元。

黃鳳一下子驚呆了,蹲在地上哭起來。擦干眼淚,黃鳳決心繼續(xù)在上海討飯,為爸爸攢錢。可是,一連討了兩個月,也沒有積累多少,而她就要開學了。于是,她們一家三口只得返回老家。

離開上海那天,黃鳳望著這座中國最大的城市,不由得從心底涌上來一陣巨大的悲痛。

她想哭,但眼底早已沒有了淚水。

黃鳳是一個從苦難中走來的幼小的孩子,但她不是弱小者。在面臨巨大困難的時候,她不俯首屈服,敢于昂首前行。

是的,黃鳳本不該承受這么大的壓力和磨難。但是,這些壓力和磨難對于黃鳳來說也并非全是痛苦和噩夢。

在自然界中,石墨和鉆石的成分都是碳。然而,它們卻是如此不同:一個烏黑松軟,一個晶瑩堅硬。那么,是什么造就了它們的天壤之別呢?是壓力和溫度。

科學研究表明,如果給石墨加上六萬個大氣壓,再加上兩千攝氏度的高溫,石墨就可以變成金剛石晶粒。

我們眼前的黃鳳,不正是這樣的一顆金剛石晶粒嗎?

2009年的一天,黃鳳在電視里看到一條消息,北京有一家醫(yī)院專治高位截癱,而且價格便宜。黃鳳心里一陣陣地高興:爸爸的病有希望了!她決定利用暑假,帶著爸爸去北京治病。

她開始為遠赴北京做準備了。這次坐火車,鐵板床太笨重,也不方便運輸。焊工叔叔便專門設計了一個易于拆裝的輕型木板車。

下火車后,黃鳳讓爸爸躺在上面。她拴上一條布帶,用瘦弱的肩膀拉起板車,走進了北京的街道。

善行感悟

感謝小黃鳳,又讓我們重新理解生活,理解人生,懂得珍惜,懂得感恩。

是她,讓這些再平常不過的道理熠熠生輝,成為我們最寶貴的人生信條。

父女兩人一邊乞討,一邊詢問。一個月后,終于找到了那家醫(yī)院。然而,根本沒有床位,而且價格也遠非電視上看到的那么便宜。黃鳳再次絕望地哭倒在地。

開學時間快要到了,無奈,黃鳳只好再一次踏上返程。

這一年,十二歲的黃鳳到離家二十里的鎮(zhèn)上讀初中。她每天很早就要起床,給爸爸和奶奶做出早飯和午飯,喂過爸爸后,就匆匆趕路去上學。傍晚回到家里,再做飯,喂爸爸,最后才是寫作業(yè)。

黃鳳就像一只上滿發(fā)條的鐘表,嘀嘀嗒嗒地走個不停。但是,她心中的那支紅燭一直在燃燒。治好爸爸的病,是她的最大心愿。

2010年4月,黃鳳再次帶著父親來到北京求醫(yī)。

苦人終有天眷顧!

黃鳳的大孝之舉,引起了北京武警總醫(yī)院的關注,他們破例收治了黃志仁。

當醫(yī)院干細胞移植科主任安沂華掀開被子,為黃志仁做體檢時,他猛地驚呆了:“長期癱瘓臥床的患者極易出現(xiàn)褥瘡、肺部感染、下肢血液栓塞等并發(fā)癥,但在病床上躺了十年的黃志仁統(tǒng)統(tǒng)沒有,身體的各項檢查都十分正常。這個結果,通常需要三個人二十四小時輪流照顧才能實現(xiàn)。

然而,十年來,照顧黃志仁的竟然就是小小的黃鳳,這真是一個人間奇跡!

醫(yī)護人員都注意到:黃鳳的手指關節(jié)特別粗大,與她的手腕明顯不成比例,手上長滿了厚厚的繭子,完全不像是一個十三歲女孩兒的小手,倒像是一個建筑工人的粗掌。

一只小小的螞蟻,竟然做出了一頭大象的壯舉。在小黃鳳的體內(nèi),蘊含著多大的能量?。?/p>

李時珍《本草綱目·禽三》記載:“慈烏:此鳥初生,母哺六十日,長則反哺六十日,可謂慈孝矣?!币馑际钦f,烏鴉是一種仁慈之鳥,小烏鴉剛孵化出來后,母鴉要哺育它六十天才會出巢飛翔自立。小烏鴉長大以后,老烏鴉飛不動了,不能自己找食物了,這時小烏鴉會反過來找食物喂養(yǎng)它的母親。這就是“烏鴉反哺”的故事,它和“羔羊跪乳”一起,成為我國頌揚傳統(tǒng)孝道的經(jīng)典。

幼小的黃鳳也許不知道這兩個故事,但她的血脈里必定流淌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孝道因子!

道德建設,需要從娃娃抓起,這或許有些俗說的味道,卻是構建道德大廈最堅固的基石。

北京武警總醫(yī)院盡最大努力,為黃志仁做了四次神經(jīng)干細胞移植手術。那些天,小黃鳳始終不離爸爸左右,陪著他與病魔抗爭。

術后不久,爸爸的腿開始有了知覺,竟然能夠輕微地活動了??粗职帜请p被自己撫摩了十年卻從來沒有感覺的雙腿,小黃鳳第一次流下了幸福的淚水。

十年來,小黃鳳似乎早已忘記笑的感覺了,她的臉上總是掛著一個花季少女絕不該有的憂郁,就像一個紅彤彤的小蘋果涂敷了一層厚厚的秋霜。

“真希望爸爸能早一天站起來?!毙↑S鳳的臉上終于露出了笑容。

女兒的笑容,就像一束溫暖而亮麗的陽光,直直地照射進爸爸的心底,讓這個曾經(jīng)在無數(shù)個深夜里號啕大哭的中年男人,也開心地笑了一次。

能看到女兒的笑容,黃志仁覺得這比自己的腿好起來還值得慶賀。

十年來,女兒為自己吃的苦受的累,真是太多太多了!

“照顧爸爸,我一點兒也不覺得苦。就是再苦再累,我也心甘情愿。因為,只有爸爸在,我才有個家?!毙↑S鳳轉過身去,用手捂住臉……

兩年里,北京武警總醫(yī)院先后為黃志仁做了六次神經(jīng)干細胞移植手術,他的病情明顯好轉。

幾年來,社會上眾多愛心人士為黃鳳捐款捐物,幫助她的一家渡過難關。

黃李村父老鄉(xiāng)親的熱心關愛,時時讓黃鳳感念銘記。村里將黃鳳一家列為“五保戶”,親戚朋友幫助他們代種幾畝糧田。

從初二開始,黃鳳轉入五河縣二中。在申集鎮(zhèn)政府的幫助下,為黃鳳一家在學校附近租住了一套沿街的房子,可以方便照顧爸爸和奶奶。

………

每當有記者采訪,或者參加電視節(jié)目的訪談,黃鳳總會談起關愛過她的人們:“在上海時,高阿姨每天都給我們送飯。在北京,武警總醫(yī)院的吳阿姨、程叔叔……”只有說起這些善良的人們,黃鳳憂郁的臉上,才會浮現(xiàn)出難得的笑容……

善行榮譽

◎2010年入選中國好人榜

◎2011年度第二屆安徽省道德模范

◎2013年度最美孝心少年稱號獲得者

【善行矚目】 一根布帶系深情

清晨,霧靄朦朧,在浙江省磐安縣縣城通往冷水鎮(zhèn)的山路上,一輛電瓶車在疾馳。

騎電瓶車的是一個瘦瘦的戴著安全頭盔的年輕小伙子,后座上坐著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太太。與眾不同的是,年輕人的腰間系著一根青色的布帶,把后面的老太太和自己緊緊地捆在了一起。老人緊緊抱著年輕人的腰,像是在年輕時懷抱著自己幼小的孩子。

是的,如今這位老太太腦海里的記憶已經(jīng)紊亂,當下的事情多已記不住,在她腦海里多是早年的事情,最清晰的就是有關兒子的畫面。那時候,她抱著兒子喂奶,抱著兒子下田勞作,抱著患病的兒子急匆匆地往診所奔跑……

一直跑了三十多公里的山路,電瓶車在冷水鎮(zhèn)中學的樓下停了下來。年輕人解開腰間的布帶,把老人背上樓,安頓在一間房子里,然后就走進教室,給學生們上課。

這個年輕人叫陳斌強,是冷水鎮(zhèn)中心學校初中語文教師。他從縣城帶來的那位老太太,就是他的母親。

小時候,陳斌強家在農(nóng)村。九歲那一年,父親因車禍去世,母親獨自把三個孩子撫養(yǎng)成人。不幸的是,2007年,母親患染老年癡呆癥,喪失了生活能力。

母親生在農(nóng)村,長在農(nóng)村,雖然文化程度不高,卻也心靈手巧,孩子們小時候穿的衣褲、鞋子,都是她親手縫制的。

跟許多農(nóng)村婦女一樣,母親有著“重男輕女”的思想,在三個孩子中,母親最疼愛兒子陳斌強,難怪姐姐經(jīng)常酸溜溜地說:“你是寶貝兒子喲!”

陳斌強記得:夏天天熱,他喜歡拿一張席子睡在陽臺上。早上醒來時,身上總是多了一條毛毯。他知道,那是母親半夜起來替他蓋的。

陳斌強記得:上初二那年,他去表哥家參加婚禮。突然,一個鞭炮在他眼前爆炸,他當即眼前一黑,疼痛難忍,幸好沒有把眼睛炸壞。晚上,母親陪坐在他身邊大半夜,輕聲安慰他,一遍又一遍地給他擦拭淚水。臨睡前,母親又給他剝了很多橘子,整整齊齊碼放在枕邊。

陳斌強記得:他上了師范學校后,在家的時間少了。暑假寒假,他想去同學家玩幾天,母親總是不情愿地說:“你平時都在學校,放假了,讓媽多看你幾眼!”

陳斌強記得:母親是一個很要強的人,事事不甘人后,雖然對他疼愛,但在學習方面要求極嚴。讀小學時,天剛亮,母親就叫他起床讀書。旁邊放一支粉筆,在地上畫“正”字計數(shù)。課文一連要讀二十遍,每讀一遍,就在地上畫一筆,總共要畫四個“正”字。睡眼惺忪的他,常常讀著讀著就睡著了,然后就覺得耳朵一陣疼痛,那是母親在擰他耳朵。有時他也會偷懶?;?,趁著母親不注意,偷偷在“正”字上多畫幾筆,不料被小妹揭發(fā)了,就免不了受到母親一頓責打。

然而,母親的嚴格教育,讓陳斌強受益終身。

那時上學第一節(jié)課,照例是早讀。因為在家已讀得滾瓜爛熟,到校后常常翻開課本復讀一遍,便在同桌驚奇的目光中,走到老師那里背課文了。所以,同桌私下稱他“神童”。他能把一本語文書從頭背到尾,母親為此很得意。

陳斌強記得:上小學、中學時,他愛看書,家里窮,買不起,就到書攤上去租。盡管母親非常節(jié)儉,但他每次要錢租書,母親都滿口答應。現(xiàn)在想來,他喜歡語文,最終當了語文老師,與母親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陳斌強記得:母親命很苦。父親去世后,留下三個年幼的孩子:大姐十三歲,他九歲,小妹七歲。一個女人,拉扯三個小孩子太不容易。不久母親帶著他們改嫁了。然而沒過幾年,因家庭矛盾母親又離異。畢業(yè)后的陳斌強到冷水鎮(zhèn)中學當了老師,他把母親接回老家和年邁的奶奶同住。可是禍不單行,沒過幾年,母親竟然得了老年癡呆癥。聽到醫(yī)生的這個診斷,陳斌強不敢相信:“母親,我那聰明要強的母親,怎么會得這種病呢?!”

陳斌強記得:有一次姐姐無意中對他提起,盡管患了老年癡呆癥,但母親有一個非常清楚的愿望,就是陪在唯一的兒子身邊。那一刻,陳斌強流淚了。他知道,這輩子,是不會丟下母親了!他要把母親接來身邊。

在我國古代,有傳頌了千百年的大孝故事:從西漢經(jīng)學家劉向編輯的《孝子傳》,到唐高祖李淵命歐陽詢等輯的《藝文類聚》、宋太宗趙光義命李昉等輯的《太平御覽》,再到元代的《二十四孝圖》,從“哭竹生筍”的孟宗,到“扇枕溫衾”的黃香,再到“臥冰求鯉”的王祥,所有這些謳歌孝道的書籍、人物和故事,對形成我國傳統(tǒng)的孝道,都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陳斌強用一個布帶展現(xiàn)出來的大愛孝心,也正是我國傳統(tǒng)孝道的現(xiàn)實版本。

陳斌強的故事之所以引起那么多人的心靈回應,說明孝是人心中最深厚的天性?!鞍偕菩橄取币琅f是我們今天在社會道德建設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程中的一個最得力的抓手。

當時,陳斌強家在磐安縣縣城,他在冷水鎮(zhèn)中學教書,兒子剛一歲多,妻子也在上班。妻子建議把媽媽送到養(yǎng)老院去。陳斌強說:“一個有時候連兒女都不認識的老人,送到養(yǎng)老院,怎能放心?”

為了照顧母親,陳斌強硬是把兒子提前一年送進幼兒園。

為了能每天親自照顧母親,陳斌強做出了一個讓世人感動的決定:他要天天把母親帶在身邊!

于是,就出現(xiàn)了本文開頭的那一幕:他每個星期一早晨都用一根布帶把母親綁在自己身上,騎著電動車行駛三十公里去學校上班,無微不至地伺候一個星期,周末再把母親帶回縣城的家。就這樣周而復始,月月年年。

開始,同事們都不太理解,說:“把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帶在身邊照顧,一兩天倒可以,常年如此怎么吃得消?”

可是,陳斌強做到了:一連五年,從未間斷。

為了照顧母親,陳斌強一天到晚連軸轉:

晚上9時,服侍母親睡下;

凌晨1時,準時起床抱母親上廁所;

清晨5時,鬧鐘響起,他要趕在師生之前起床,將母親的房間打掃干凈,處理好母親的大小便;

早上7時,喂過母親吃飯后,開始學校一天的工作。

陳斌強的同事羅龍慶說:“我每天都看到他坐在小凳子上,給媽媽喂飯、洗腳、剪腳指甲……有時候下雨,曬衣竿上,掛滿了陳媽媽的褲子,我就知道,那是她又把大便拉在了褲子上。這些,一重復就是五年哪。我覺得,他不只是一個語文老師,他還用行動教會了我們什么是‘孝’。”

盡管照顧母親的事很多,可是陳斌強的教學工作一點兒也沒落下:教著兩個班語文課,負責教初一的廣播體操,還總管著學校體藝2+1活動。兩年前,他曾獲得金華市教師技能比武一等獎。

陳斌強說:“我是跑著走的。”

善行榮譽

◎浙江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2012年度感動中國人物

◎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全國孝老愛親模范

◎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

◎全國師德楷模

善行舉措

河北省“窗口”服務、生產(chǎn)經(jīng)營及社會管理等三十七個行業(yè)主管部門,都結合各自的特點組織開展了“善行河北”主題實踐活動。民政部門開展“心系民生、善行民生”活動;財政部門開展“善行財政、優(yōu)質服務”活動;環(huán)保部門開展“善行河北、環(huán)保為民”活動;住建部門開展“善行河北、誠信住建”活動;交通部門開展“善行河北、善行交通”活動;商務部門開展“善行河北、惠民親商”活動;衛(wèi)生系統(tǒng)開展“修醫(yī)德、強醫(yī)能、鑄醫(yī)魂”活動……

各級工會、共青團、婦聯(lián)等群眾團體充分發(fā)揮聯(lián)系群眾的特點,把廣大職工、青少年、婦女組織到了活動中來。廣大職工積極參與“善行河北——千萬職工在行動”,廣大青少年積極參與“日行一善,做美德少年”活動,廣大婦女積極參與“巾幗志愿者在行動”……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