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名家導讀

王維詩 作者:王賀,趙仁珪 注


名家導讀

王維的生平和思想

陶文鵬

王維(701—762)是盛唐時代的杰出詩人。字摩詰,名和字都取自佛教《維摩詰經(jīng)》中的維摩詰居士。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縣)。高祖、曾祖、父親三代都做過司馬。其父處廉,官汾州司馬,徙家于蒲(今山西永濟縣),遂為蒲州人。母親博陵崔氏,師事佛教禪宗北宗神秀的弟子大照禪師三十馀載。崔氏虔誠奉佛,對王維以后的消極避世頗有影響。

王維早慧,“九歲知屬詞”(《新唐書》本傳)。開元三年(715)十五歲,就寫出《題友人云母障子》詩。是年離家赴長安,謀求進取。《過秦皇墓》詩題下注曰:“時年十五?!痹娂锤熬┒纪窘?jīng)驪山時所作。開元四、五年,在長安,間至洛陽,先后寫了《洛陽女兒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開元六年(718)十八歲,有《哭祖六自虛》詩。詩中有“念昔同攜手,風期不暫捐。南山俱隱逸,東洛類神仙”之句。據(jù)此可知,王維在此年以前居長安時,曾和祖六一起隱于終南,并往游東洛。

開元七年七月,赴京兆府試,舉解頭。《太平廣記》引薛用弱《集異記》說他年未弱冠,岐王推薦給某公主。他扮作樂師,奏《郁輪袍》,得公主賞識,因此得中解元。小說家言,不完全可信。

王維中解元后,自應(yīng)在次年即開元八年(720)正月就試吏部,但《舊唐書》本傳稱維開元九年登進士第,故開元八年王維當或因故未參加考試,或應(yīng)試落第。據(jù)史籍載,他在這幾年常游歷于寧王、岐王、薛王等豪貴之門。由于他能詩善畫,工草隸,通音律,故所到之處,都受到愛重。他的《息夫人》、《從岐王夜宴衛(wèi)家山池應(yīng)教》、《從岐王過楊氏別業(yè)應(yīng)教》等詩,均是隨從諸王游宴時所作。

開元九年春,王維擢進士第,釋褐為太樂丞。這是太常寺的屬官太樂令的副手,主要負責音樂、舞蹈的教習、排練事務(wù)。但在這年夏秋之交,王維就被貶為濟州(今山東茌平西南)司倉參軍。貶官的原因,據(jù)《集異記》說,是王維下屬的伶人私自表演了專供皇帝觀賞的黃獅子舞。然而這或許只是表象,另有深刻的政治背景。有學者認為,當時的執(zhí)政者張說不滿意于史官劉知幾、吳兢等編纂《則天實錄》的直筆,劉知幾之子劉貺當時恰為太樂令,張說即借伶人擅舞黃獅子事打擊劉氏父子,王維因此被牽累,與劉貺一起獲罪貶官。劉知幾不服,上訴,亦被貶為安州別駕。王維《被出濟州》詩云:“執(zhí)政方持法,明君無此心。”隱隱透露其中消息。也有學者認為,玄宗對其兄弟岐王范、寧王憲和薛王業(yè)有猜忌防范之心,曾于開元八年十月連發(fā)兩樁大案,貶逐或殺害三王的親信。王維與三王曾有過來往,他的坐罪被貶與此有關(guān)。

出貶濟州,對于剛剛踏上仕途的王維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他因此感受到了官場的險惡。詩人懷著憤怨的心情到濟州赴任。王維在濟州生活了四年多。其間,曾到過鄆州(今山東東平西北),又曾渡黃河到清河(今河北清河),集中留下了詩作。開元十四年(726)春夏之間,他離濟州司倉參軍任。十五年,官淇上(淇水在河南北部,源出林縣東南)。由于官職低微,政治失意,詩人滋生了歸隱山林的思想。不久,他就棄官在淇上隱居。集中《偶然作六首》(其三)、《淇上即事田園》等詩,描寫了他在淇上先官后隱的生活。

開元十七年(729),王維二十九歲,他回到了長安,開始從大薦福寺道光禪師學頓教。這時,他與赴京應(yīng)舉的詩人孟浩然交往。浩然暮秋冬初離京前,作《留別王維》詩,王維亦作《送孟六歸襄陽》詩相贈。開元十九年,王維的妻子病故。他不再續(xù)娶,一直孤居三十年。

王維在回長安后的幾年中,曾經(jīng)入蜀。《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蹬道盤曲四五十里至黃牛嶺見黃花川》詩,是他入蜀行程開始的紀行之作。接著又寫了《青溪》、《曉行巴峽》等詩。又,有的學者認為,王維在這個期間還曾漫游江南,到過越中等地。

開元二十二年(734),王維三十四歲。這一年,張九齡任中書令。張九齡以詞臣而為相,給王維帶來了希望。當時,玄宗和張九齡都居于東都洛陽。王維在秋天赴洛,寫了《上張令公》詩,請求張九齡汲引。在盛唐,隱逸已成為仕宦的一種途徑,因此王維獻詩張九齡后,即隱居于地近東都的嵩山,待機出仕?!稓w嵩山作》是這一時期的作品。張九齡對王維很賞識,第二年便提拔他任右拾遺。這個官職的品階雖不高,卻是“扈從乘輿”的近臣,負責向皇帝進諫和舉薦賢良等。王維心情非常興奮,他在《獻始興公》詩中說:“側(cè)聞大君子,安問黨與仇。所不賣公器,動為蒼生謀。賤子跪自陳,可為帳下不?感激有公議,曲私非所求!”熱烈贊美張九齡開明的政治主張,并表明了自己的氣節(jié)和理想抱負。

王維任右拾遺后,隨玄宗居東都。開元二十四年(736)冬十月,隨玄宗還長安。第二年三月,王維參加了當時著名的賢相良臣的一次集會,與會的有蕭嵩、裴耀卿、張九齡、韓休、杜暹、王邱等人。王維寫了《暮春太師左右丞相諸公于韋氏逍遙谷宴集序》,文中流露出他以諫官身份得以參與盛會的喜悅之情。然而好景不長。由于張九齡屢次得罪玄宗,加上李林甫誣陷,這次宴會以后一個月,張九齡就被貶為荊州長史,口蜜腹劍的李林甫執(zhí)掌了朝政。王維情緒沮喪,他作為張九齡的舊人,置身在李林甫專權(quán)的險惡政治環(huán)境中,真如履冰臨淵?!顿洀牡芩編靻T外絿》詩中的“既寡遂性歡,恐招負時累”,就透露出他內(nèi)心的矛盾和隱憂。他還寫了《寄荊州張丞相》:“所思竟何在?悵望深荊門。舉世無相識,終身思舊恩。方將與農(nóng)圃,藝植老丘園?!痹V說對張九齡的思念和知遇之感,流露了世無知音、不如及時退隱之意。

然而事實上王維并沒有馬上歸隱。這年秋天,他受命以監(jiān)察御史身份出使塞上,到?jīng)鲋菪渴剡厡⑹?,并被留在河西?jié)度副使崔希逸幕下任節(jié)度判官,在那兒生活了將近一年,寫了一些有名的邊塞詩。開元二十六年五月,崔希逸改任河南尹,王維也自河西返回長安,仍官監(jiān)察御史。

開元二十八年(740),王維年四十,遷殿中侍御史。這年秋天,他被派赴嶺南,主持當?shù)剡x拔地方官的事務(wù)。他從長安出發(fā),經(jīng)過襄陽、郢州、夏口到了嶺南桂州治所臨桂。一路上,寫了《漢江臨泛》、《哭孟浩然》等詩。開元二十九年春,他離開桂州,歷湖湘、抵大江,沿江東下。經(jīng)九江時,他登廬山游辨覺寺,寫了《登辨覺寺》詩。又過潤州,到瓦官寺拜謁璇上人,寫了《謁璇上人》詩并序。然后,再循邗溝、汴水、黃河北歸秦中。

天寶元年(742),王維轉(zhuǎn)左補闕。以后,又屢遷侍御史、庫部員外郎、庫部郎中等職。但是,目睹朝政的黑暗腐敗,他深深感到過去的開明政治已經(jīng)消失。他對李林甫一伙是不滿的?!吨爻暝防芍小氛f:“仙郎有意憐同舍,丞相無私斷掃門。揚子解嘲徒自遣,馮唐已老復何論?!北惚砺读藘?nèi)心的牢騷。《冬日游覽》中的“雞鳴咸陽中,冠蓋相追逐。丞相過列侯,群公餞光祿”等詩句,對李林甫一伙的烜赫權(quán)勢還有所諷刺。他是不愿意諂媚自進、同流合污的。但是,由于他的妥協(xié)思想和軟弱性格,他沒有毅然辭官歸隱、同李林甫統(tǒng)治集團徹底決裂,而是采取一種半官半隱、亦官亦隱的方式,得過且過。他在開元二十九年(741)返京以后到天寶三載(744)以前的三四年間,曾隱居于長安附近的終南山。以后,又經(jīng)營了藍田輞川別墅,作為他和母親奉佛修行的隱居之所。當時佛教的宗派很多,其中禪宗分南北二派,即“頓教”與“漸教”。王維同這兩派的禪師都有交往,對佛家各宗派的思想是兼收并蓄的,但更崇尚南宗禪學。佛教哲學的核心思想為“空”,即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虛幻不實的。王維從佛教的義學中所接受的,最重要的就是這種思想。他的許多有關(guān)佛教的詩文,如《與胡居士皆病寄此詩兼示學人二首》、《西方變畫贊》、《薦福寺光師房花藥詩序》等,都大談“空”理。詩人一方面對奸臣專權(quán)的黑暗政治感到不滿,另方面又走上一條與現(xiàn)實妥協(xié)、隨俗浮沉的道路。但是這樣做,他內(nèi)心又是存在矛盾和感到痛苦的。因此便轉(zhuǎn)向佛教,企圖用佛教的“空”理來消除內(nèi)心的痛苦,獲得精神上的安慰。盛唐時代,最高統(tǒng)治者大力扶植道教,道教和道家思想廣泛流行,社會上求長生、好神仙的風氣很盛;而且出現(xiàn)了道教和佛教融合的趨勢。王維生當其時,也接受了道教和道家的思想影響。唐玄宗一再制造玄元皇帝(道教教主老子)托夢、顯靈的神話,以此迷惑群眾,維護封建統(tǒng)治。王維即撰《賀玄元皇帝見真容表》、《賀神兵助取石堡城表》等文,加以宣揚、鼓吹。他在《贈東岳焦煉師》詩中,把當時著名的女道士焦煉師寫成一個身懷異術(shù)的仙人,流露了自己的崇敬之情。他自己還曾有過一段學道求仙的經(jīng)歷。《過太乙觀賈生房》詩里,記敘他隱居終南山時,曾和賈生一起采藥煉丹,學道求仙。詩人很快便認識到了神仙之事的虛妄,但仍把學道和學佛二者結(jié)合起來?!昂米x高僧傳,時看辟谷方”(《春日上方即事》),“白法調(diào)狂象,玄言問老龍”(《黎拾遺昕裴秀才迪見過秋夜對雨之作》)便是詩人佛、道并修的自白。他將道教的守靜去欲、安心坐忘、知止守分等理論和修煉方法,同佛教的修習禪定、色空觀念、隨緣任運等學說融合在一起。在《山中示弟》、《〈璇上人〉詩序》、《能禪師碑》等詩文中,都表現(xiàn)出融合佛道的思想傾向。

然而,王維畢竟出身于一個仕宦家庭,從小就接受儒家正統(tǒng)思想的教育,他又是在政治比較清明、國家安定富強的開元盛世的社會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他在青年時代意氣豪邁,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張九齡被貶以后,他對佛教的信仰越來越深,隱退思想大大發(fā)展。但他的歸隱,是由于政治理想同黑暗現(xiàn)實矛盾所致。即使在他晚年,儒家的兼濟蒼生的理想也仍然沒有完全喪失。在《與魏居士書》中,他明確表示不贊成許由的捐瓢洗耳,嵇康的“頓纓狂顧”和陶潛的棄官致窮,宣揚他的人生態(tài)度是:“無可無不可??烧哌m意,不可者不適意也。君子以布仁施義、活國濟人為適意,縱其道不行,亦無意為不適意也。茍身心相離,理事俱如,則何往而不適?”這段話是詩人走“亦官亦隱”道路的自我表白。他試圖將儒家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理論,同佛、道的隨緣任運、是處適意的處世哲學統(tǒng)一起來。從這里,我們看到了王維兼具儒、釋、道三家思想的復雜的世界觀。

王維的亦官亦隱緩和了他同李林甫集團的矛盾,他的官職也能按常度升遷,由右拾遺升至文部郎中和給事中?!爸须[”使他保持了潔身自好,獲得一種和平寧靜的心境,又使他得以從混濁的官場脫身出來,投入大自然的懷抱。他在溪山如畫的輞川,“與道友裴迪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舊唐書》本傳)。他站在理想的高度追求大自然的美,努力發(fā)掘自然美的奧秘,創(chuàng)作出大量意境壯美或幽美的山水田園詩,如《終南山》、《山居秋暝》、《輞川集》等。

天寶十四載(755),王維年五十五。這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fā)。次年六月,長安陷落,玄宗倉皇奔蜀。王維當時任給事中,扈從皇帝不及,被叛軍俘獲。他不愿做偽官,服藥取痢,偽稱瘖疾。安祿山將他囚禁在洛陽菩提寺,迫以偽署。七月,肅宗即位于靈武,改元至德。八月,安祿山宴其群臣于洛陽禁苑中的凝碧池,命梨園諸工奏樂,諸工皆泣。王維在菩提寺中聞悉此事,含淚賦成《菩提寺禁裴迪來相看說逆賊等凝碧池上作音樂供奉人等舉聲便一時淚下私成口號誦示裴迪》一詩:“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葉落空宮里,凝碧池頭奏管弦?!笔惆l(fā)出對帝都淪陷的悲痛和對李唐王朝的思念之情。九月,王維被迫充任了給事中偽職。

至德二載(757),唐軍收復兩京。凡做過偽官的人,分六等定罪。由于王維的“凝碧池”詩早就傳到肅宗的臨時駐地,受到肅宗嘉許,加上弟弟王縉平亂有功,愿削官為兄贖罪,因此王維得到特別寬恕。乾元元年(758)春復官,責授太子中允,加集賢殿學士。同年,又升遷為太子中庶子、中書舍人。乾元二年(759),復拜給事中。上元元年(760),王維六十歲,升任尚書右丞。

王維畢竟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職位越高,他對于自己“沒于逆賊,不能殺身,負國偷生”(《責躬薦弟表》)的行為越感愧疚。他看到當時張后弄權(quán)、李輔國專政,朝廷上毫無振作中興的氣象,于是思想更為消沉,只感到“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嘆白發(fā)》)。他一再請求皇帝把他“放歸田里”,讓他“苦行齋心”、“奉佛報恩”(《責躬薦弟表》、《謝除太子中允》)。這時,他煢獨無偶,暮年無子,“在京師,日飯十數(shù)名僧,以玄談為樂,齋中無所有,唯茶鐺、藥臼、經(jīng)案、繩床而已。退朝以后,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舊唐書》本傳)。

上元二年(761)七月,這位天才的詩人便離開了人間。死后,他被安葬在清源寺西,也就是他曾經(jīng)生活了多年的輞川別業(yè)旁。

(選自《唐代文學史》[上],喬象鐘、陳鐵民主編,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版)

  1. 此據(jù)趙殿成《右丞年譜》。又兩《唐書·王縉傳》皆謂縉卒于建中二年(781),年八十二。據(jù)此逆推,當生于公元700年??N為維弟,斷不能早生于兄。故有學者認為趙殿成之說不可信。陳鐵民《王維生年新探》(《唐代文學研究》第一輯)認為,兩《唐書·王縉傳》關(guān)于縉卒年的記載大抵不誤,而關(guān)于其享年的記載則未必無誤,并據(jù)王維《與魏居士書》曰“仆年且六十”,考證王維此文作于乾元元年(758)春之后。從王維的詩文中尋出內(nèi)證,認為趙殿成所定王維生年實際不誤。茲從陳說。
  2. 參見王達津《王維的生平和詩》(《唐詩叢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3. 參見王從仁《王維和孟浩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4. 參見譚優(yōu)學《王維生平事跡再探》(《西南師范學院學報》1982年第2期),史雙元《王維漫游江南考述》(《南京師范大學學報》1985年第4期)。
  5. 參見陳鐵民《王維與道教》(《文學遺產(chǎn)》1989年第5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