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岑參

唐詩三百首全解 作者:[清] 蘅塘退士 編;王景略 注


岑參

【作者介紹】

岑參(cén shēn)(約715年~770年),字號不詳,原籍南陽,遷居江陵,是唐代最著名的邊塞詩人之一。他于天寶三載(744年)登進(jìn)士第,授右內(nèi)率府兵曹參軍,后充安西四鎮(zhèn)節(jié)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十載(751年)歸長安,與杜甫、高適等游,天寶十三載(754年)又充安西北庭節(jié)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安史亂起,岑參東歸勤王,杜甫等推薦他任右補(bǔ)闕,由于“頻上封章,指述權(quán)佞”而改任起居舍人,不滿一月即貶為虢州長史。后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庫部郎中,嘉州刺史等職,罷官后客死成都舍。

岑參早期詩歌多為寫景、抒懷及贈答之作,山水詩風(fēng)格清麗俊逸,且語奇體峻,意境頗新。后六年邊塞生活,使他的作品境界空前開闊,雄奇瑰麗的浪漫色彩成為邊塞詩作基調(diào)。晚年詩歌則感時傷亂,漸趨消沉,入蜀后,山水詩中更添奇壯特色,但也逐漸產(chǎn)生了隱逸思想。

與高適[1]、薛據(jù)[2]登慈恩寺浮圖[3]

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

登臨出世界,磴道[4]盤虛空。

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

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

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fēng)。

連山若波濤,奔走似朝東。

青槐夾馳道[5],宮觀何玲瓏。

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guān)中。

五陵北原[6]上,萬古青蒙蒙。

凈理了可悟,勝因[7]夙所宗[8]。

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

【注釋】

[1]高適:字達(dá)夫、仲武,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與岑參并稱為“高岑”。[2]薛據(jù):唐代著名詩人。[3]慈恩寺浮圖:慈恩寺在長安城內(nèi),是高宗李治做太子時為其母長孫皇后所建?!案D”又寫作“浮屠”,是佛陀的另一種音譯,后專用來指稱佛塔。慈恩寺塔乃玄奘法師所建,共七層,高三百尺,今名大雁塔。[4]蹬(dèng)道:上塔的階梯。[5]馳道:為古代國家修建的通衢大道。[6]五陵北原:五陵指漢代五位皇帝的陵墓,即高祖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和昭帝平陵,因為都在長安北面,故云“北原”。[7]勝因:佛教語,謂勝妙的善因。[8]宗:這里是信仰、皈依的意思。

【語譯】

此塔的形勢,就如同從地底涌出一般,孤立高峻,直插天宮。登上高塔,仿佛離開了這個紛繁的世界,層層階梯,仿佛盤繞于虛空之中。它如此突出、雄壯,如同鎮(zhèn)壓著整個中國,儀態(tài)崢嶸,像是鬼斧神工刻就。四個塔角遮蔽了白日的光芒,七層高塔如同觸摸著蒼穹。從塔上下瞰,可以指點高飛的禽鳥,側(cè)耳傾聽,能夠聽到迅猛的風(fēng)聲。遠(yuǎn)處重重山巒仿佛波濤一般,又像是集合在一起奔向東方去朝覲。青青的槐樹從兩面夾著大道,道旁的宮殿顯得是那么小巧玲瓏。秋天的景致從西而來啊,很快整個關(guān)中地區(qū)都變得蒼茫一片。在那五陵所在的北面高坡上,千秋萬古也一直這般樹木聳天,青色朦朧。

在這里可以悟到清凈的佛理,那勝妙的善根本是我向來所信仰的。我發(fā)誓要掛冠去歸隱啊,因為覺悟了大道,從此以后受用無窮。

【賞析】

此詩作于天寶十一載(752年),岑參當(dāng)時正在長安,與高適、杜甫、儲光羲、薛據(jù)等同登大雁塔,各自賦詩以志,都留存后世,唯薛詩已佚。但此詩只題與高適、薛據(jù)同游,可見同游登塔非止一次,起碼是有兩回的,因此杜甫等人的作品均題“諸公”而不一一列名。登大雁塔詩,向來以杜詩為第一,而以此岑詩列名第二,但杜詩勝在立意,單論藝術(shù)水平則未必在岑詩之上,這大概是孫洙獨選岑詩的緣由吧。

岑詩想象奇特,氣勢恢宏,旁人所不及也。開篇即以“涌出”二字突出塔勢,卓然傲立,似有其神,而非一件無情之物,繼而想象塔高直插天宮,登塔即似出離世界,游于天外。然后再寫登高所見,飛鳥在下,驚風(fēng)襲來,“連山若波濤,奔走似朝東”,竟能賦予靜態(tài)的山巒以如此激烈的動感,旁人恐怕不但難以想及,更不敢用。

群山之后,再寫馳道,寫道旁宮觀,景物歷歷,層次分明。再從宮觀聯(lián)想到“五陵北原”,轉(zhuǎn)折得非常自然而不露痕跡?!拔辶瓯痹敝拢攀窃娙嗽伌吮疽?,但見古來帝王都化黃土,如今連陵墓上都已綠樹成蔭,正如古語所云“墓木拱矣”。帝王尚且如此,更何況平常人呢?再如何奮斗,再如何努力,到了不過一抔黃土罷了,俗塵煩擾,究竟有什么意義呢?

詩人就此而生出世之心。出世有兩端,一是道家,二是釋家,雖然在絕大多數(shù)士人心中,這兩者并無明顯區(qū)別,岑參既登大雁塔有感,所詠出世之心自然偏向釋家,乃有“凈理了可悟,勝因夙所宗”之句。一方面是俗世紛擾,卻似毫無意義,另一方面登上佛塔,恍若超越于世界之上,從而產(chǎn)生這種想法,真是再正常不過了。唯此處用“凈理”、“勝因”等釋家語,雖然不顯突兀,卻似有些矯揉,結(jié)句“覺道資無窮”亦有此病,反不如“誓將掛冠去”來得平白了當(dāng),與前面的雄渾風(fēng)格渾然一體。就因為這結(jié)末幾句,格調(diào)不說陡降,也并不見高,所以此詩要落于杜詩之后了。

【擴(kuò)展閱讀】

同諸公登慈恩寺塔

唐·杜甫

高標(biāo)跨蒼天,烈風(fēng)無時休。自非曠士懷,登茲翻百憂。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龍蛇窟,始出枝撐幽。七星在北戶,河漢聲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厥捉杏菟?,蒼梧云正愁。惜哉瑤池飲,日晏昆侖丘。黃鵠去不息,哀鳴何所投。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

杜甫此詩,其峻拔處只略遜岑詩半籌而已,但格調(diào)之高,堪稱魁首。詩中絕無隱逸之意,只有盼望河清海晏的一片拳拳之心,結(jié)句“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諷刺世人私心用事,更覺余音裊裊。杜甫為詩中之圣,觀此詩而果有圣賢之心胸。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