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修行中真正的進步是心態(tài)的轉變

降伏其心(全) 作者:釋萬行


1.修行中真正的進步是心態(tài)的轉變

為什么在打坐的過程中容易打嗝呢?因為身心沒有協(xié)調統(tǒng)一,氣沒有沉下去,反彈了上來。這種情況是因為打坐前沒有往外呼氣,胃脹時也沒有往外呼氣,打坐結束后還是沒有往外呼氣,時間久了,形成了習慣,胃部積壓了一些虛氣所致。而且時間長了還會感到很難受,甚至造成淤氣、淤血。有的人容易發(fā)火、發(fā)脾氣,也是因為氣沒有沉下去。既然如此,就要想辦法把氣呼出去。

比如瀉肝火就念“噓”字。還有一種簡單的方法,達摩祖師傳了三個字——呼、唏、哈。每個字念三遍——呼、唏、哈;唏、呼、哈;哈、呼、唏。另外還可以把氣吸滿到丹田,猛地呼出去,呼得很干凈,小腹呼得很癟。智者大師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了六個字——“呵、吹、呼、噓、嘻、呬”的呼氣祛病法。

今天天氣特別冷,大家坐了一會兒,手是否發(fā)熱了?如果沒有發(fā)熱,說明身心沒有放松,氣血沒有暢通。冬天打坐坐得好,全身會感到暖融融的。夏天打坐坐得好,全身會感到清涼。如果氣血不暢通,身心不協(xié)調統(tǒng)一,心也靜不下來。在座的許多人坐姿不對,這會導致氣血不通。只有坐姿端正了,氣血才會下沉。有些人坐久了背駝,其原因一個是坐姿不對,另一個是中氣不足。

大家修行這么久了,為什么進步這么慢呢?你們可能覺得自己進步很快,但在我看來你們進步太慢了,甚至沒有進步!說好聽的你們會很高興,可是對你們有什么好處呢?打坐久了,看到光,聽到聲音,很多人以為這就是進步了。可是,這些有聲有相的東西會來也會去,有什么用呢?關鍵是看你的心態(tài)有沒有轉變,心理承受能力有沒有增強。

修行人一定要真實,你真實多少,就能得到多少。敢于真實,才能破除貪心和我執(zhí)。一個人平時的言談舉止、所作所為就是他內心的顯現(xiàn)。如果你刻意造作,又能造作多久呢?一不小心就會露出你的“廬山真面目”、你內在的素質。只有通過修煉,你的內在改變了,表現(xiàn)出來的才是真實的,自然的,而不是刻意的。但一開始又有一個刻意改變的過程,順其自然是無法改變的。因為人的習性生生世世累積得太多了。

我們的祖先早已領悟到順其自然永遠無法改變,只有用強制的方式去改變。因此國家產生了法律,宗教產生了戒律。如果順其自然能改變習氣,國家就不需要法律,宗教也不需要戒律了。如果通過戒律和法律都無法改變,又怎么能指望順其自然而改變呢?

為什么我們到了一個團體會感到這也不習慣,那也不習慣?因為團體有規(guī)矩。這些規(guī)矩就是防止每個人的習氣蔓延的,如果不習慣,說明你的習氣毛病太多了。拿我個人來說,住山洞住久了,到叢林里就會感到不習慣。叢林里一切都是統(tǒng)一的,比如吃飯、上殿、坐禪、出坡都是統(tǒng)一的。叢林里規(guī)定不能串寮。如果你亂串寮,說你一次兩次不聽,就會被遷單。僧人聽流行歌曲,說了不聽,也要被遷單……

因為我們身上的“刺”太多了,所以到團體里才適應不了。如果我們沒有習氣毛病,一切都能隨眾,到哪里都是極樂道場。軍隊里有一句話:萬眾一心。叢林里也是如此,每天參禪、打坐、誦經、出坡,把你的習氣磨光了,全身的刺拔完了,到任何地方你都能適應。比如每天吃飯之前先要供佛,養(yǎng)成習慣后,每當吃飯時就會想到先供佛。當一個人的思想意識改變到一心只有佛的時候,其言行舉止自然也就與佛相應了。

吃飯不供佛,買來的東西不供佛菩薩或者信仰的圣人,靈性上是得不到加持的。可是現(xiàn)在的年輕人吃飯都不愿意供佛,平時也不愿意禮佛,認為這是心外求法。難道古人就沒有領悟到?有的人讓他拜一尊木頭佛可以,但不愿意拜一位老前輩——在世佛,對著一位老修行禮拜會臉紅。為什么?“我執(zhí)”在作怪。因為老修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看著我,我會感到不好意思。所以光能對著木頭佛磕頭還不行,還要能對著老前輩磕頭。

實際上給老前輩磕頭并不是老前輩需要,而是我們自己需要。佛門里把貪、嗔、癡、慢、疑列為根本煩惱,傲慢心是學佛的一大障礙。過去我認為自己沒有傲慢心,實際上也很重。

微細的“我執(zhí)”若不細心觀察,很難發(fā)現(xiàn)它的存在。以前沒有感到別人講我的過錯,那是因為他們講的語氣不夠強烈,未刺中要害。有一位師兄說要考驗一下我的定力,十幾天中專挑我的毛病。

我渴望改變自己,渴望進步、提升,所以對他完全敞開,讓他挑。每次挑毛病時我都比較平靜,但內心還是不習慣。過后我才發(fā)現(xiàn),為什么和他在一起會感到累呢?因為他專挑我的毛病。

十幾天下來,他對我說了一句肯定的話:“心量還可以,能干一番事業(yè),但智慧還差得遠?!蔽艺f:“我根本就沒有智慧,為人處事還差很遠!”平時覺得自己還過得去,跟高素質的人一接觸,就發(fā)現(xiàn)自己差得很遠、很遠。

一個人很難把自己完全交給另一個人。即便你愿意把自己交出去,也未必有人愿意接受你。如果碰到一個愿意接受你的人,那真是你的造化、你的福報了!要改變自己,必須把自己完全交給對方。我自己學法的體會是:你交給對方多少,就會得到對方多少的加持力。也即你打開多少,就能往里面輸入多少。

佛門里講,真正的改變是心態(tài)的轉變。學佛是為了成佛,不是為了永遠信佛、拜佛。有佛的心量,才會有佛的智慧和佛的悲心。我曾經說過多次,做人要有大心量,何況在座的都想成佛!佛的心量可以包容整個虛空宇宙,所以才有超人的智慧和悲心。就像我計劃在閉關中心蓋一個千人的大食堂,如果沒有這么大的空間,怎么也容納不下一千人。

學佛人最大的毛病就是不愿意承認自己的不足。因為我們不了解佛的心量,總拿自己跟佛比。就像一個人從來沒有見過大海,無法想象大海的寬廣一樣。因為他的境界不夠,他的思想把自己的眼光框了起來,所以無法想象。只有到了海邊,看到了大海,才能徹底改變他原來的想象。

同樣,因為我們不是佛,所以也無法想象佛的境界,無論怎么猜測、估量都不對。學佛修道這么多年沒有進步,就是因為心量不夠,沒有徹底打開自己。我們學佛要想進步,必須接受別人的批評指導。你們可以體驗一下,當一個人無理地指責你時,你能對他合掌、彎腰、鞠躬,甚至向他頂禮,幾次這樣下來,你的心量就會幾十倍、幾百倍地增大。但是我們很難做到。

為什么大家做錯了事,總會找理由推托呢?因為心量太小了,不敢承擔。實際上只要做事就會有錯,不做事就不會有錯;只要開口說話,就有說錯話的時候;只要吃飯,就會有咬到沙子的時候。你只要坦蕩蕩地把心放平就行了。不同的是,有的人犯了錯誤會承認,所以不會出現(xiàn)第二次、第三次;有的人不愿意承認,所以就一直錯下去。

圣人會做錯事,我們凡夫就更會做錯了,沒有理由不做錯事。但是我們要學習圣人的敢于承擔,學習佛的心態(tài)。只有以真實的心態(tài)面對事實,我們才會改變,才能提升自己的境界。

修行,修神通,修定力,修智慧,修到最后是要在紅塵中起用。如果施展不開,不能在紅塵中起大用,又有什么用呢?那才叫“無用”。要修在紅塵,悟在紅塵,用在紅塵。

生活中我們遇到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來成就我們的。如果你不會用,就會毀了你,那是你自己的錯。成就你的是他,毀掉你的是你自己。學佛的人應該把一切成就都看成是別人給的,一切過錯都是自己造成的。要把別人看得比自己高,才會成就。要發(fā)自內心地這樣想、這樣說、這樣做。雖然有時候也會說:“你學得好,比我強。”但實際上這是一種傲慢心。有時候能認識到,但無法改變。因為沒有魄力,不敢面對自己。

佛菩薩說要度盡每一個眾生。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在因地的時候,是這些眾生磨練了他們,成就了他們。所以成了佛、成了菩薩以后,沒有理由不度這些眾生。就像有一天我成佛了,也會來度你們一樣。從你們的內心來講,你們是來求道的,而在我看來,你們是來成就我的,我們彼此之間應該感激對方。

人與人交往,彼此都是對方的一面鏡子,看到別人有貪心,馬上要警覺自己是否也有這樣的貪心。打坐時要想一想自己的缺點與不足,平時要觀察自己的言行。做弟子的要像個弟子,做師父的要像個師父。為什么會覺得自己做得不錯呢?因為你不了解應該如何做弟子,應該如何做師父。當你了解了做弟子應該像一個孝子,做師父應該像一位慈父,才知道自己做得是否到家。

出了家要學戒,若不學,犯了戒都不知道。戒律是用來幫助我們端正身心,成就我們的。如果你的言行處處符合戒律,就不會感覺到戒律的存在。比如殺生這條戒,如果你已經超越了,從不殺生,你也就不會感到這條戒對你有束縛。又比如每天吃飯前供佛,剛開始會感到不習慣,時間久了,形成了習慣,每當吃飯時就會先想到供佛。

為什么我一再強調學佛先學做人呢?只有先把人做好了,才能成為天人;天人成了,才能成佛。放棄做人想成佛,怎么可能呢?猶如蓋樓房,不蓋第一層,怎么可能蓋第二層、第三層呢?只能是癡心妄想。

諸子中有一個故事:有個叫列子的向師父求道,三年師父才看了他一眼,六年才開始給他講道,九年才與他盤腿共坐?,F(xiàn)在的人求道,見到師父就要求皈依、傳法,否則就跪著不起來,很霸道!

當年我向空有和尚求道時,嚇得有話不敢說,覺得自己內心不清凈,不敢求法。當時他說了一句話讓我很感動,他說:“內心不清凈,這不怨你,是無始劫以來的習氣?!币驗槲覀兪莵碜杂绲谋娚瑫蟹N種的欲望,不學佛,感覺不到,學了佛,才感覺到。如果認識到了還不改變,永遠也修不上去。如果你說你是一位開悟的佛,卻滿身習氣毛病,那你絕對不是佛。

《高僧傳》中有一句話:當你聞到佛法時想成佛,當你見到佛時反而不想做佛了。當時看了不明白,裝模作樣地用了這么多年功,才明白。因為經上講的佛是“頭頂放光,口吐蓮花”。接觸了幾個成就的人才明白,開悟的人看上去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一瓶不滿、半瓶晃蕩的人看上去好像很莊嚴,派頭十足。而真正有修行的人看上去是那么的平淡無奇,根本沒有什么吸引力。

過去有句話說大自在、大成就的人反而很少出來度眾生。佛成道時有兩股力量在拉他:魔不讓他度眾生,天神哀求他度眾生。佛也看到眾生難度,無始劫以來的習氣根深蒂固,說什么都不聽進去。就像有的人來到佛面前不得其解:佛就是這樣的嗎?既不能給我力量,也不能給我震撼。來到魔王面前,反而感到震撼了。所謂“和尚不作怪,信徒不來拜”,有的人什么都干,信徒崇拜得不得了,認為他解脫了,超越了。一個老和尚什么都不敢干,反而被認為沒有修行。釋迦佛、觀音菩薩都是超越了的人,為什么度眾生還非常謹慎呢?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學佛不容易,不在言語中,也不在經典中,而在我們的行為中。一個人只有達到完全無我時,才能把自己完全交給師父。當你真的把身口意完全交給師父時,剎那間你的等級就與師父一樣。為什么強調傳法時要把自己完全交給師父,才能與師父融為一體呢?如果這一剎那你都做不到,都空不掉自己,你的根基也太差了,無始劫以來沒有種過這個大善因。

對佛經依文解義,三世諸佛都喊冤——“我不是那個意思??!”既然我們不了解佛,就按佛的教導去做就行了。就像你們來到這里,猜測我有什么用呢?把我交代的工作認真地做好,按照我教的方法去修,時間久了,自然就與我相應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