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序 民國以來的科學家群體值得關注

賽先生在中國:18位著名科學家的人生側影 作者:智效民 著


自序 民國以來的科學家群體值得關注

拙著《民國老校長》和《民國教育家》問世以后,出版社的一位編輯對我說:“你能不能寫一本有關民國以來的科學家的書呢?”最初聽到這個建議,我委婉地拒絕了她的好意。之所以如此,大抵有三個理由:首先,民國以來的科學家是一個龐大的群體,他們研究和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要想對他們的工作和人生進行一番梳理,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其次,我只有高中文化程度,后來雖然混跡于專業(yè)人員隊伍,但一直從事有關人文知識分子的寫作研究,對自然科學領域的人和事知之甚少,所以不敢輕易觸碰;第三,我們生活在一個專業(yè)越來越多、分工越來越細的時代,按照專業(yè)分工,我是一個社會科學工作者,如果冒冒失失闖入自然科學領域,豈不是犯了“隔行如隔山”之大忌?

但是,人生最大的樂趣就是探索未知領域,何況我年輕時最大的夢想就是當一名科學家!如今我已經年近古稀,如果再不抓緊機會,也許這輩子就真的與自然科學無緣了。因此,經過半年多的思考,我覺得如果能夠靜下心來,找一些著名科學家的故事講給大家聽聽,是一件既有趣又刺激的事。之所以這樣講,也有三個理由。第一,民主與科學是五四運動的兩大主題,這些年來,大家對民主、自由的討論早已深入人心,相比之下,人們對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科學態(tài)度以及科學家的命運卻似乎關注不夠。所以,研究民國以來的科學家有助于彌補這方面的缺憾。第二,多年來我對民國歷史的研究情有獨鐘,并且在這方面積累了不少心得和資料,如今把自己的研究范圍擴展到科學家領域,應該沒有太大障礙。第三,與人文學者以及社會科學家相比,自然科學家的文字著述不多,所以他們更容易被人遺忘。

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我發(fā)現自然科學家們確實具有獨特的風采。比如就工作狀況而言,他們“那種耐性,那種毅力,那種忘我的求真的努力,那些足以令人氣餒的失敗,以及忽然發(fā)現或證實的剎那間的那種真正的精神上的愉快和高興”(胡適語),是其他人難以想象和無法體會的;他們那種“充分運用人的聰明智慧來尋求真理,來控制自然,……來使人的精神從愚昧、迷信里解放出來”的努力,也是其他人難以企及的。所以,胡適認為科學史上那些大科學家的傳記材料,是鼓勵人們探索真理、追求幸福的思想資源和精神動力。由此可見,關注科學家甚至為他們樹碑立傳,是對歷史負責的態(tài)度。

據我所知,自民國以來出現了一大批著名的科學家。其中有數學家馮祖荀、胡敦復、熊慶來、何魯、姜立夫、樊畿、江澤涵、陳建功、蘇步青、段子燮、華羅庚,有物理學家葉企孫、胡剛復、饒毓泰、薩本棟、吳有訓、嚴濟慈,有化學家任鴻雋、曾昭掄、侯德榜、莊長恭,有地質學家丁文江、翁文灝、朱家驊、李四光,有生物學家胡先骕、陳楨、李繼侗、童第周,有氣象學家竺可楨、趙九章,有農學家秉志、董時進,有醫(yī)學家張孝騫、林可勝、黃家駟、林巧稚、楊崇瑞,有工程技術專家顧毓秀、周仁、凌鴻勛、沈怡、茅以升,等等。這些科學家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但有動人的故事,而且在做人做事上也有傲然正氣、錚錚鐵骨。比如數學家何魯,不僅指責蔣介石的“新生活運動”是寡廉鮮恥的道德舉措,還嘲笑蔣介石是“孬種”,認為“今日中國,趙高太多”。又比如物理學家葉企孫,全面抗戰(zhàn)開始后,他的學生熊大縝離開清華投奔八路軍冀中軍區(qū),曾發(fā)明了烈性炸藥和地雷、雷管,并受到聶榮臻的接見。但是沒過多久,此人卻以莫須有的“國民黨特務”罪名慘遭殺害。新中國成立后,盡管在“兩彈一星”功臣中有葉企孫的許多弟子,但是他本人卻備受冷遇。“文革”開始后,他又因為“熊大縝事件”遭受牽連,并于1977年在極度痛苦中去世。再比如氣象學家趙九章,他早年與竺可楨齊名,是中央研究院氣象所所長,國民黨敗退時拒絕前往臺灣。新中國成立后,他不僅培養(yǎng)了大批氣象人才,還積極投入空間科研事業(yè)的創(chuàng)建工作,從而對中國人造衛(wèi)星上天做出重要貢獻。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優(yōu)秀的特殊人才,卻在“文革”開始后屢遭批斗,最后因不堪忍受而選擇自殺。

從上述掛一漏萬的名單中,我發(fā)現科學家的傳記材料不僅如胡適所說,是鼓勵人們探索真理、追求幸福的思想資源和精神動力,而且還是反思20世紀中國歷史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領域。所有這些,都是讓我在2014年元旦這一天拿起筆來開始工作的原因所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