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苦并快樂著
滿懷雄心壯志的馬云帶領大家“殺氣騰騰”地來到京城,雖然是為“國家”辦事,但是大家一點也沒享受到特殊待遇。到了京城,馬云率領全部將領下榻在外經貿部東郊潘家園的集體宿舍,分住在三套非常簡陋的房間里。
開發(fā)網站的工作很累,需要經常加班。開始,馬云根據每個人的專業(yè)和特長,做了基本分工:學廣告出身的孫彤宇,負責網站的建設、推廣、宣傳;吳泳銘和周悅紅負責技術;樓文勝負責策劃文案;謝世煌負責財務;張瑛和彭蕾負責行政和服務;其余人都做網站編輯。這種按照個人特長進行的分工,基本上滿足了團隊成員人盡其才的心理需求,非常有利于團隊成員在具體的工作中,發(fā)揮個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不過這種分工并沒有嚴格踐行,因為當時面臨的是“任務多,人手少”的困境,所以,有時候一個人干幾個人的活,也有時干完自己的再去幫同伴做??傊?,大家從來不會計較誰干得多或者誰干得少。反正都是一個團隊,大家都團結一心為共同的目標而干活。在這里,馬云擇人時的標準——擁有共同的價值觀起了重要作用,可以讓大家即便沒有馬云的監(jiān)督,也不會各自為政,而是時刻想著為團隊的發(fā)展,全力燃燒自己。
除了工作任務重、需要經常加班之外,大家還要忍受氣候的考驗。團隊中大部分都是來自氣候溫和、濕潤的江南水鄉(xiāng)的才子佳人,很難適應京城干燥、粗獷的氣候環(huán)境,至于北風呼嘯、白雪飄飄那更是習以為常的事。尤其是幾位佳人,來北京一年多,皮膚也跟著變粗糙了,后來她們提起這段歲月都說自己起皺紋、“變老了”。
由于住宿的地方離辦公的地方比較遠,而且京城的交通狀況使人實在不敢恭維,所以為了不遲到,馬云每天天不亮就率領“大隊人馬”小跑著到潘家園去等公交。即便如此,大家也經常會擠不上車,尤其是下大雪的時候就更難坐上了。
于是,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大家都重復著這樣的生活場景:早上天才蒙蒙亮,就被鐘聲吵醒,然后睡眼惺忪地從床上爬起來,迷迷糊糊地穿衣服、洗漱,然后飛奔到潘家園等車。終于擠上車時,大家早已沒有閑情逸致去欣賞沿途的“美景”,就這么坐在車上伴隨著“吱扭吱扭”的聲音進入夢鄉(xiāng),然后一路一搖一顛地睡到外經貿部。而晚上,大家一般都是工作到夜深人靜的時候,然后又一起一顛一顛地回到集體宿舍……
物質上的匱乏、肉體上的折磨,很容易讓人沮喪、懈怠,可是他們卻沒有。這是因為馬云在起作用。他會想辦法讓自己樂呵起來。到了節(jié)假日,馬云就率領眾兄弟去附近的一家東北餃子館撮一頓。十幾個人熱熱鬧鬧地圍坐一桌,暢談人生,自然又是人聲鼎沸,笑聲飛揚。
而且,疲倦時,馬云還讓大家享受“音樂會”待遇,放松放松。在團隊中,有一位“身懷絕技”的業(yè)余吉他高手,此人就是樓文勝,在吉他彈奏上造詣非凡。因此,每當休閑的時候,馬云便會叫他出來獻藝。而樓文勝也從不推辭,甚至還會主動請纓,為大家深情演奏一曲,并深得大家喜愛。在大家士氣低落的時候,天生樂觀的馬云會揮舞著他的“大手”為大家畫一張“大餅”——有時會突然拿著一串鑰匙,對著大家叫嚷:“同志們,想象一下,這里就是美麗富饒的法國莊園!看看吧,這就是你們的寶馬車鑰匙!”
苦歸苦、累歸累,但是大家從沒因環(huán)境的惡劣而懈怠和不思進取。這是因為馬云的耳提面命起到相當大的作用。馬云向來是一個危機感、憂患意識非常強烈的人,而身處京城這樣一個人才濟濟的國際大都市,這種感覺就更強烈了。尤其是看到每天都有那么多“海歸”、精英如潮水般涌入這座城市,馬云更是對自己的團隊提高了要求,他不希望大家到了北京之后都“貶值”,因此時常提醒大家:“你們這幫人不要不思進取,要時刻注意提高自己、充實自己,否則就會被北京淘汰,被這個時代淘汰?!?/p>
于是,為眾將領“充電”這個重任就落到了馬云的肩上。每天晚上下班回宿舍,他就開始教大家英語。
馬云的團隊能夠如此團結還有一個秘訣,是因為他從不講究“貴賤尊卑”,在他的團隊中人人平等。那時大家輪流下廚做飯,馬云和夫人也不享受優(yōu)待。
馬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大家都看得真切;馬云為大家發(fā)展所盡的心,大家都感受得到;馬云沒把自己當領導看,反而和兄弟們一樣做事,讓大家明白:馬云是把我們當兄弟看的,他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所有兄弟。那我們自然也應該像他一樣,不能只顧自己的得失,而應該像為親人做事一樣盡心竭力。
當一個管理者做到馬云這份兒上,團隊成員對管理者的感情,就不止是工作關系那么簡單了,他們會把他當作指路的燈塔,當作團隊中不可或缺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