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屈原問天 且問屈原

文壇拍案:中國文學卷 作者:陳世杰 著


屈原問天 且問屈原

屈原之死,司馬遷的《史記》與劉向的《節(jié)士》記述基本一致。幾遍讀下來,每次都是輾轉(zhuǎn)徘徊,唏噓不已。

誠然,中國文人與大一統(tǒng)的君主體制相互依存而又兩相沖突,文人離不開政治。文人、文壇、政壇又統(tǒng)屬君主領導。中國文人不可避免地在沖突中走向政治困境、精神困境。這就是屈原的困境。屈原之困境,吾等之困惑。2005年程世和先生在《“屈原困境”與中國士人的精神問題》一文總結的困惑主要有三點:①“對屈原不忍去國的不解”;②“對屈原自殺行為的否定”;③“對屈原獨異個性以及作品內(nèi)容的非議”。

但仍有一些困惑縈繞心頭,拂之不去。

一、不忍去國 緣由何在

眾所周知,另一位名人——孔子,也是在魯國內(nèi)亂,國君昏聵的情況下,而且是五十六歲時毅然離開故國,開始了十四年漫長周游列國以求明主的政治生活。

孔子生活在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間,屈原生活在約公元前340—前278年間,孔子早屈原二百多年。兩人對政壇、政權的需求驚人相似,但結果卻大相徑庭??鬃踊盍似呤龤q,壽終正寢;屈原活了六十三歲,非正常死亡??吹竭@里,我們不免有一個疑問,屈原為何不像孔子一樣也去周游列國、施展自己的理政才能呢?

很有意思的是,既為孔子立傳、又為屈原立傳的司馬遷也在思索這個問題。但他最后雖然爽然自失,卻沒有給出一個標準答案。

太史公曰: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及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才,游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讀《鵬鳥賦》,同死生,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司馬遷說,我讀完《離騷》《天問》《招魂》《哀郢》之后,深受屈原情志的感染,悲傷不已。當我到長沙時,特意去看了屈原沉江自殺的地方,不禁掉下眼淚,由此更加想見他的為人。后來讀了賈誼的《吊屈原賦》,又責怪屈原以自己超人的才華,若是游事諸侯的話,哪個國家不能容納他,而把自己弄到這種地步呢?讀過《鵬鳥賦》之后,把生死同等看待,把官場上的去留升降看得很輕,又不禁默然若失了。

司馬遷最后以“等同生死,看輕去留”來解釋屈原自沉的行為,不能讓人信服。既然看輕了升降,又何須自沉,何必自沉呢?此困惑之一。

于是,有人說,屈原因為愛國,才不忍去國。于是,兩千年來,屈原被定格為偉大的愛國詩人。既是愛國,那么第二個問題又出來了。

二、愛國與報國

提起屈原,大家都在愛國上說事。既然愛國,為何不去報國,為國家做點事情?既然心系懷王,眷戀祖國,為什么不堅持去做事情?戰(zhàn)國時期,與屈原同時代的人,都能夠為自己的國家奔走效力,屈原為何不作為?

當然,從史料文本可以讀出,楚王不用屈原。但是,疏遠、流放,也是一種用法而已,不是貶為庶民,徹底不用。等待、忍耐一些日子,也許會再次被啟用到重要的位置上。

也有一種說法,屈原與楚王同宗同姓,屈原的不忍離國而去,不僅有愛國主義思想,而且又有愛族的倫理色彩。但愛國也罷,愛族也罷,總是要為國家為同族做點事情,僅僅停留在口頭上遠遠不夠。

那么,在那種情況下,屈原又做了些什么呢?

三、自殺與自棄

從史料上我們看到,屈原是頃襄王聽了令尹子蘭、上官大夫的讒言后被放逐出朝。他到了放逐地,見到一位漁翁,簡短地對話中,充分表明自己的清高,寫下《懷沙》后自沉汨羅江而死。

在《懷沙》賦中,屈原多次表明自己如何有才,如何被嫉妒冤枉,如何忠厚仁義、如何悲憤不平,不遇明主,世道如何黑暗,自己如何高尚、舉世無雙,如何是千秋萬代的榜樣,等等。為便于閱讀,茲翻譯如下:

燦爛初夏呀,草木莽莽。悲傷滿懷啊,急來南方。

眼前茫茫啊,寂無聲響。我心悲慨啊,晝夜漫長。

捫心自察啊,蒙冤凄惶。削方為圓啊,法網(wǎng)難張。

棄正從邪啊,君子所棄。規(guī)矩做人啊,不忘初念。

稟性忠厚啊,君子稱贊。巧匠不砍啊,誰知規(guī)矩?

置黑暗處啊,花紋不顯。明目一瞥啊,盲人不見。

混淆黑白啊,上下顛倒。鳳凰囚籠啊,野雞飛跳。

玉石摻雜啊,一同衡量。結黨嫉妒啊,莫知我衷腸。

任重道遠啊,崎嶇不暢。身懷美玉啊,向誰獻上?

群犬狂叫啊,少見多怪。誹謗英俊啊,小人丑態(tài)。

外粗內(nèi)實啊,莫知我異彩。璞玉未雕啊,莫我肯知。

重仁修義啊,忠厚加強。虞舜難遇啊,自信安詳。

古今不同啊,哪知緣故?湯禹遙遠啊,渺茫難追。

悲憤不平啊,忍憤自強。越挫越勇啊,后人榜樣。

順路北行啊,夕陽無光。強作歡顏啊,直面死亡。

尾聲:

浩蕩沅湘啊,翻波涌浪。道長昏暗啊,前路茫茫。

情操高尚啊,舉世無雙。伯樂已死啊,誰識駿良?

人生一世啊,命運無常。內(nèi)心堅定啊,行動鏗鏘!

誰知我憂啊,難訴衷腸。世道混濁啊,人心難防。

終免一死啊,豈能無疆?明告君子啊,我為榜樣。

類似這樣的悲憤和苦悶,無人理解,沒有知音,在他的作品《離騷》《天問》《招魂》《哀郢》中,連篇累牘,俯拾皆是,我們不禁要問:這樣的牢騷哀怨,何補于國?何補于世?真是應著毛澤東的那句詩:“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p>

屈原寫下《懷沙》賦后,乃懷抱石頭,自沉汨羅江而死。

死亡是解決憤懣最好的方法。人死如燈滅,什么郁悶也沒了。

但自殺又何嘗不是一種自私的行為?為了解脫自己,把悲哀留給活著的親人。

自殺又何嘗不是一種自棄?拋棄君主、拋棄國家,也拋棄自己的滿腹經(jīng)綸,更是對自己才華的不自信。

此外,在屈原身上,還有一些問題讓人產(chǎn)生疑問:

1.屈原的抗壓能力如何

屈原總共被貶黜幾次?劉向《士節(jié)》記載兩次,《史記》交代含糊,最多也只有三次。當時,屈原已經(jīng)五十多歲了。一個年過半百之人,三次打擊都承受不了?我們不得不懷疑屈原的抗壓能力,不得不懷疑屈原的性格是否如他自己所說,真的那么堅毅?

2.屈原的人脈能力如何

人脈是一個舶來詞。不必用嚴肅的學術性語言定義,通俗點講更容易理解,這就是網(wǎng)上所說的:

何謂人脈:①人脈不是你認識多少人,而是有多少人認識你?、谌嗣}不是你和多少人打過交道,而是有多少人愿意主動和你打交道?、廴嗣}不是你利用了多少人,而是你幫了多少人!④人脈不是有多少人在你面前吹捧你,而是有多少人在背后稱贊你?、萑嗣}不是輝煌時有多少人在你面前奉承你,而是在你落魄時多少人愿意幫助你!

擁有人脈須做到:①會換位思考。②會適應環(huán)境。③學會大方待人。④會低調(diào)做事。⑤會贊美他人。⑥學會對人禮貌。⑦學會檢討自己。⑧學會感恩。⑨學會遵守時間。⑩常懷一顆平常心。[11]學會忍耐。[12]記得信守諾言。[13]記住言多必失。[14]待上以敬,待下以寬。

那么我們再看看都有哪些人說屈原的壞話。統(tǒng)計一下,前前后后,貴族有上官大夫、靳尚,高層有宰相子蘭、司馬子椒、寵妃鄭袖。有名有姓的也只有這五個人。何況最高統(tǒng)治者楚懷王、頃襄王只是聽信讒言后才疏遠放逐屈原的,沒聽讒言之前,對屈原還是比較理解的。那么,楚國作為一個國家,官員恐怕不只這么多吧?在屈原蒙受冤枉之后,就沒有正直之臣出面申辯?難道那么大一個楚國,大臣們?nèi)且蝗杭蒂t妒能的小人嗎?沒有一個人站出來主持正義?令人不得不產(chǎn)生疑問。也許歷史上的楚國,真就這樣。

3.屈原的交際能力如何

屈原畫像

這也是人脈的內(nèi)容。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屈原的行事風格。勸諫君主時,直來直去,工作兢兢業(yè)業(yè),一絲不茍。說話做事從不拐彎抹角,而且剛正不阿、正顏厲色。因為有才,自視清高。從來不會去贊美同事、表揚下屬,因為那些工作是他們應該做的。原則性極強,刻板直正,從不含蓄變通,甚至臉上沒有一絲笑容。正如司馬遷所寫的那樣,上官大夫見到他寫的文稿去搶時,他嚴正制止,決不退讓,不容任何人將自己的功勞據(jù)為己有。眼里容不得半點沙子,是一個完完全全徹徹底底的忠厚老實人。從不干違法亂紀之事,即使在河邊走,也不會弄濕鞋。

他工作一帆風順,得心應手,一路平坦,于是在遇到挫折之后,肯定是反應強烈!于是,舉世皆濁我獨清,舉世皆醉我獨醒這類哀怨的話出自他之口,就自然而然了。

與人溝通不暢,自傲清高,沒有一個可以說說真話的人,更別談知音了。因為沒有可與傾訴之人,于是在文章中噴薄而出,氣勢磅礴,一瀉千里:我好,我是對的,我有才,我有德,我有能!你們嫉妒我,錯!你們不用我,錯!你們冤枉我,錯!

其實,屈原何嘗不是一個曠世孤獨的奇才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