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堅瓠里的思想(序言)

太平里的廣記 作者:陸春祥 著


堅瓠里的思想(序言)

1

從公元977年開始,開國不久的大宋王朝,開始了一項偉大的圖書出版工程,編輯出版四部大書。四部大書中,有兩部冠以“太平”字樣,太平,是宋太宗改元的年號,因太宗之命,李昉等人牽頭編輯了《太平廣記》《太平御覽》,前一部五百卷,是宋以前歷代筆記的大型集成;后一部一千卷,是百家集成。另兩部《冊府元龜》《文苑英華》,也是各一千卷,前者載史事,后者載文章。

這里只說《太平廣記》。

全書引書四百多種,按主題分九十二大類,大類下又分成一百五十多小類。

大部分讀者不可能細(xì)讀,而我在通讀兩遍的基礎(chǔ)上,發(fā)覺又特別好玩,這樣吧,我詳細(xì)列舉一下它的一些分卷,通過目錄,你也可大概知曉:

神仙55卷;

女仙15卷;

道術(shù)5卷;

方士5卷;

異人6卷;

異僧12卷;

釋證3卷;

報應(yīng)33卷,其中,金剛經(jīng)7卷,法華經(jīng)1卷,觀音經(jīng)2卷,崇經(jīng)像5卷,陰德1卷,異類1卷,冤報7卷,婢妾2卷,殺生3卷,宿業(yè)畜生1卷,其他報應(yīng)3卷;

征應(yīng)11卷,分帝王、人臣、邦國等;

定數(shù)15卷,其中婚姻2卷;

詼諧8卷;

夢7卷;

神25卷;

鬼40卷;

妖怪9卷;

精怪6卷;

再生12卷;

草木12卷;

龍8卷;

虎6卷;

狐9卷;

水族9卷;

昆蟲7卷;

雜傳記9卷;

雜錄8卷;

蠻夷4卷。

再簡單展開一下。

在古人眼里,我們居住的空間,大致分兩個層次,一個是人的世間,一個是神的世界。兩個世界里,都有天堂和地獄。人的世界,富人貴人生活在天堂,窮人下賤者,生活在地獄,人間地獄,什么都沒有保障,連生命權(quán)都沒有;神的世界,天堂就是玉皇大帝以及眾神仙居住的地方,地獄則是鬼的世界,閻王什么的領(lǐng)導(dǎo)者,其實是天堂派下來的管理者,只是名聲不太好聽而已,職級待遇都挺不錯。道教的產(chǎn)生,佛教的引進(jìn),幾乎都按著這樣的世界去劃分。

于是,古人筆記中,神仙鬼怪報應(yīng)就要占極大的篇幅。比如報應(yīng),這也是一種懲戒方式。傳經(jīng)人很聰明,他不說這個經(jīng)有什么好,只用故事說明,你不尊重這個經(jīng),或者,你尊重這個經(jīng),都會得到什么樣的報應(yīng),哪個縣哪個村,有鼻子有眼,不由得你不信。《金剛經(jīng)》和《觀音經(jīng)》、《法華經(jīng)》的集中出現(xiàn),充分說明,那個時代,這幾部經(jīng),就是人們學(xué)佛尊行的最重要經(jīng)典。

連蘇軾的《東坡志林》里,也有這樣的記載:

一個叫蔣仲甫的人和孫景修說:近年有人鑿山取銀礦,挖到深處的時候,突然聽到有人念經(jīng)的聲音,挖到眼前,發(fā)現(xiàn)有一人。那人對挖礦的人說,我以前也是挖礦的,因為洞塌了,出不去,我也不知道在這里待了幾年了。幸好平時是隨身帶著《金剛經(jīng)》的,所以每每饑渴的時候,我就念經(jīng),念著念著,就好像有人從腋下送給我餅吃,大概這是念經(jīng)的功勞吧。

采礦者困在洞里幾年沒有餓死,這應(yīng)該是個奇跡,不過,這個奇跡的創(chuàng)造是因為佛經(jīng)的功能,可能嗎?肯定不可能。但為什么蘇東坡相信了?因為東坡本身就是個很虔誠的佛教徒呢。其實,東坡這樣的高級知識分子,他未必不知道事情的真假,但他相信精神力量的無限。人有了一種精神追求,于是就有了精神力量,而這種力量,會讓人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強大動力,從這個層面講,精神力量的確無限。

2

近十年來,我一直在歷代的筆記中穿梭。從《山海經(jīng)》誕生的漢魏六朝開始,一直到清代,數(shù)不清的筆記,我逐字逐句讀過百來部,如果按筆記的卷數(shù)算算,也有上千卷了。

見我在讀筆記,寫筆記,有人常問我,筆記是什么,或者,什么是筆記?我常玩笑說:筆記嘛,就是拿筆記下來啊,什么東西需要記下來?那就是一些雜事、異聞、瑣語,筆記是古人書面表達(dá)的一種常見文體。對于好奇心強的,我會用明代胡應(yīng)麟的小說分類說再解釋下去:志怪、傳奇、雜錄、叢談、辨訂、箴規(guī)。如果再簡單一點,那么,歷代留下的無數(shù)筆記,基本上可以分為三類:小說故事類、歷史瑣聞類、考據(jù)辯證類。

這么多的筆記,它的特點,用兩個字基本就可以概括:

一、雜。這說的是筆記的內(nèi)容。筆記幾乎無所不包,胡應(yīng)麟的分類表明,古代文化人,有聞即錄。有的時候,也不去考證此聞是真是假,有時根本無法考證?,F(xiàn)代人閱讀筆記,會感到古人很聰明,也很無知,很大膽,也很膽小。膽小是指,那些所謂的禁忌,一點也不敢逾越,怕死,怕懲罰,于是造出很多故事來訓(xùn)誡別人。

二、散。這說的是筆記的形式。長長短短,長的也不過數(shù)千,短的更少,幾百字,幾十字,記一件事情,就事論事,極少評論,也極少有興致岔開去。估計當(dāng)時視野有限,消息渠道狹窄,也只能記錄如此了。

3

重點說一下,本書篇幅比較重的,清代筆記作家褚人獲的《堅瓠集》。

公元1635年,明崇禎八年,江蘇蘇州,褚人獲出生。他的祖和父,皆為飽學(xué)之士;叔祖褚九皋,萬歷八年進(jìn)士。

褚人獲,字稼軒,又字學(xué)稼,號石農(nóng)、沒世農(nóng)夫。

從褚的字和號看,一輩子都和農(nóng)打交道。其實,含義在字外,他是在文字的田園里馳騁縱橫。作家寫作和農(nóng)夫耕耘,道理是一樣的,都要辛勤,才有收獲。獲,是想要“樹谷樹人”,用意就很明顯了。

在一個書香文化之家,褚人獲從小就和書打交道。他博聞廣識,尤其對稗官野史感興趣,又喜歡寫文章,歷時九年,“勾索古今諸說部不下千百家,心織筆耕,積歲書成”,終于編寫成了六十六卷本、一百一十六萬字的《堅瓠集》。

褚的卒年不詳,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他編完《堅瓠集》,差不多快七十歲了,還算壽高。

褚人獲喜歡讀書,他的博學(xué),在當(dāng)時應(yīng)該比較有名氣,否則不會有那么多的名人給他作序。毛宗崗、毛際可、顧貞觀、洪昇、尤侗、張潮,都是一時名士,而這些名人,紛紛給他寫序。

被順治皇帝贊為“真才子”的尤侗,給《堅瓠秘集》寫的序言中,高度肯定褚人獲的取材:“夫天地間瑰異之觀,古今來奧渺之跡,無不散見之于書。”

那么,褚花十余年時間編寫成的書,都有些什么內(nèi)容呢?上至經(jīng)史子集、天文地理,下至俚謠雜說、志怪風(fēng)俗,無所不包。而且,他在寫作時,常常引申類延,加上自己的獨到見解。從內(nèi)容看,明清逸事特別多,這應(yīng)該和他生活的年代有極大的關(guān)系。整部筆記,文筆生動,敘事脈絡(luò)清晰。

劇作家洪昇給《堅瓠補集》寫的序,里面有他的真實閱讀感受:“余覽其書不終卷,而奮袂長嘆以起,復(fù)繼之以惄然懼、愀然悲焉?!闭媸呛脮?,讓大劇作家一讀放不下,提衣長嘆,憂愁悲傷。我想,是褚人獲的書,掀動了洪作家心底的波瀾吧。

堅瓠,什么意思?堅硬的大葫蘆嘛。褚拿《莊子·逍遙游》中的“五石瓠”作喻,這個葫蘆夠大的,可容五石東西呢,而他寫的書,只在大葫蘆里占有很小的一點地方,大葫蘆太可惜了,空廓無用。

是的,甜葫蘆可以當(dāng)菜吃,空葫蘆可以當(dāng)物品用,只有老而堅的硬葫蘆沒什么用處。不過可以裝酒,槍尖上挑只葫蘆,雪下得緊,狂風(fēng)呼嘯,林沖心情仍然不錯。

但,褚人獲言外有意。人們只知道有用之用,不知道無用之用,其實,無用之用,方為大用,堅硬的葫蘆,雖于物件無用,但里面縱橫數(shù)千年的雜碎,卻可作史鑒,有警示,是社會的驚木石。

自然,也有人這樣評論,褚的這部大筆記,最精彩的應(yīng)該是各類民俗逸事,論詩詞、文藝,并沒有多少高見,還有不少碎屑無聊之事,價值并不高,只是文抄而已。

客觀地說,不僅褚人獲,古代筆記,幾乎都有這樣那樣的毛病,不能苛求。

4

我的歷代筆記閱讀,雖想披沙揀金,卻極有可能掛一漏萬(可見后記《只待小僧伸伸腳》)。全文粗分三十三卷,南北宋,元明清,上下千年,人物事件,舊聞舊事,傳奇附會,千年筆記長河中,實屬零星細(xì)碎。以《太平廣記》為由頭,褚人獲的《堅瓠集》為表達(dá)內(nèi)核,發(fā)我之碎思雜思。

太平里的廣記,大葫蘆里的思想,絕對高不到哪兒去,坐壺觀天而已。一曬。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