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的出生

世界因你不同:李開復自傳 作者:李開復,范海濤 著


我的出生

1939年,父親和母親相戀一年后結婚。母親跟隨父親回到四川,小兩口單住一年后,搬去跟我嚴厲的祖母和父親的兩個孩子一起生活。

那時候,我的母親只有20歲,父親的兩個孩子,一個6歲,是我的大姐李開蕓,一個4歲,是我的大哥李開寧,他們剛開始很排斥這個“新媽媽”,甚至拿東西扔她,但這個“后媽”對他們視若己出,他們后來也漸漸地愛上了母親,一生都把她當親生母親看待。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母親身心俱疲,拉扯他們十分不易。

父親在大陸期間,和母親生了二姐、三姐和四姐三個孩子,5個孩子讓這個家庭變得鬧哄哄的。

這一大家子人并不知道,等待他們的,竟是一場離散。

1949年初,解放戰(zhàn)爭即將結束,國民黨政府已經(jīng)風雨飄搖。從四川往臺灣撤退時,父親沒有帶走母親,也沒有帶走一個至親骨肉。母親是一個通情達理的人,盡管她深知沒有男人支撐的世界,很可能像河流上的孤舟一樣絕望,像風雨中的殘葉一樣飄搖,更何況,這種骨肉分離的生活,根本不知道什么時候會是盡頭,但母親還是放父親走了。她獨自一人挑起生活的重擔,不但要撫養(yǎng)5個孩子,還要照顧婆婆,不但要忍受對親人的思念,還要承受各種外來的壓力。

1950年初,堅強的母親終于決定結束這種分離的生活,冒險帶著5個孩子去臺灣尋找父親。通過各種途徑,母親輾轉得到一張去廣州的“路條”,也叫“通行證”。得到了通行證后,一家人就立即乘火車從成都到達重慶,經(jīng)過一個星期的等待以后,才千辛萬苦地從重慶到達廣州。

據(jù)說,在去廣州的路上,母親帶著5個孩子輾轉奔波,一路上經(jīng)常遇到檢查。尤其是從廣州到香港的路程中,非常艱辛,他們在香港生活的費用,只能依靠一小塊金子。我哥哥把金子焊入手電筒中,希望不被發(fā)現(xiàn)。一次,檢查人員看到了母親帶在身上的手電筒,剛剛想要拆下來檢查。在我媽媽懷里的四姐,當時也就一歲半,用稚嫩的四川話叫了一聲“baibai(伯伯)”,還不斷地微笑。檢查的那個人愣了一下,俯下身去拍拍她的臉,摸摸她的頭,就忘記去拆手電筒了。這一聲“baibai”,可謂在危在旦夕之際挽救了我們?nèi)摇?/p>

這只是千山萬水跋涉的一個插曲。全家到達廣州以后,下一步便是坐船去香港。據(jù)說,當時很難找到愿意去香港的船只,更何況是對于拉扯5個孩子的母親。因此,母親在到達廣州后,在廣州滯留長達幾個月,好不容易才到達香港。到了香港,她才打電話通知父親,她即將帶孩子們赴臺,這是他們分居海峽兩岸之后的第一次聯(lián)系。

母親堅忍不拔、永不服輸?shù)男愿褡V寫了她平凡卻動聽的人生樂章。這種性格深深地交融在她的血液中,此后的每個關鍵時刻,要做各種選擇時,這種堅忍就會起到?jīng)Q定性的作用。這也讓我每每遇到困難時,總會抱著堅定的信念去放手一搏。因為我堅信,我的基因里有一種物質來源于我的母親,它叫作“堅持”。

全家福(1962年)

在臺灣,我們的生活不算拮據(jù),但由于孩子眾多,也不算富裕。父親在臺灣任“立法院立法委員”,有一定的收入,但遠遠不夠撫養(yǎng)成群的孩子。為了貼補家用,母親從一個家庭婦女轉變成職業(yè)婦女,在臺灣金甌女專當了11年體育教師。在我出生前,即使是母親在1953年生了五姐以后,也依然一邊工作,一邊撫養(yǎng)6個孩子。

1961年,43歲的母親意外懷孕了,這在我們的大家庭里掀起了不小的波瀾。這個家已經(jīng)有6個孩子了,分別是大姐李開蕓、大哥李開寧、二姐李開蓉、三姐李開露、四姐李開菁以及五姐李開敏。

能否讓這個生命降臨?無論是醫(yī)生還是家人,都勸說母親放棄。對這個年紀的女人來說,分娩的過程與其說是生理上的一次煎熬,不如說是精神上的一場煉獄。而且按照醫(yī)生的說法,如此高齡的產(chǎn)婦,生下癡呆兒的概率很大。

但是,執(zhí)拗和冒險的天性這時候在母親的身上再次表現(xiàn)出來。母親只是咬住嘴唇,輕輕地說出了三個字——我要生。

1961年12月3日,一個嬰兒呱呱墜地。這就是我。

母親后來對我說,她當時就是有一種信念,覺得我會是個非常聰明健康的孩子,才不顧一切地將我生了下來。我現(xiàn)在覺得,相對于別的母親給予孩子生命,我母親孕育我的過程則擁有更多的未知和變數(shù),對母親身體的考驗也更大,這個過程充滿了生命的奇跡和堅韌的味道。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