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投軍抗金 初露崢嶸
建康元年,北宋已經(jīng)走到了滅亡的前夜。金軍為了麻痹宋朝的君臣,一面佯裝議和退兵,一面繼續(xù)攻城奪地,迫使宋朝步步屈服?;?、欽二帝對金人一味卑躬屈膝,只知跪求和議,卻不料妥協(xié)投降最終換來的竟是生不如死的“階下囚”命運。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一大批忠君愛國之士在國難之時挺身而出,形成了浩浩蕩蕩的抗金洪流。岳飛也在此時第三次投軍從戎,奮勇殺敵,猶如一把利刃在抗金戰(zhàn)場上開始閃爍耀眼的光芒。
第一節(jié) 鐵蹄驚破山河夢
建康元年閏十一月初二,完顏宗翰于東路、完顏宗望于西路兩軍再度集結于開封城下,開封又一次被圍,作戰(zhàn)形勢比第一次更為兇險。開封城內的守衛(wèi)軍隊已經(jīng)不滿7萬人,各部隊由于接到主和派將領耿南仲、唐恪不能擅自行動的命令,都留在原地裹足不前。郭京向欽宗保證自己手下有六甲神兵,足以戰(zhàn)勝金軍,生擒金軍統(tǒng)帥,于是欽宗命郭京速率軍隊出征。沒想到這時的郭京卻匆忙棄城而逃,金軍就此占領了開封外城。
開封外城被攻下后,金軍的統(tǒng)帥并沒有立刻攻破城池,僅僅假裝要退軍并要求談判議和,并布兵占據(jù)了外城。宋欽宗在這一刻天真地相信了金軍的議和,命何栗和齊王趙栩到金營乞和。同時,宗翰“邀請”宋徽宗來金軍大營。宋徽宗懦弱不愿前去,宋欽宗不得已,只得找到些許借口,自己代替其前去。
金軍屢次南侵暴行 周里程攝
閏十一月三十日凌晨,宋欽宗率眾人趕往金營,沒想到這正落入金人的陷阱。到了金軍大營,金軍并不安排與他見面談判,只是到宋欽宗的住所索要投降書,宋欽宗出于懦弱,忙令手下寫好降表呈上。投降書大意是愿意與金議和,并稱臣,同時卑躬屈膝地乞求金的寬恕。最后的結果是,宋欽宗在無奈之下被逼降招做了金朝的臣子,割讓河北河東地區(qū),在金營受盡凌辱,悲痛萬分,整日以淚洗面。
就在大宋舉國哀痛之時,金人又向宋欽宗索要大量金銀絹帛和民女,索要1000萬錠金,2000萬錠銀,1000萬匹帛,企圖以此讓北宋屈服,宋欽宗也很猶豫。一方面他知道自己無法滿足金人如此大數(shù)額的金銀,另一方面,他也唯恐自己被朝內外以及百姓指責為歷史罪人??墒牵螝J宗只能一再忍辱屈從,搜刮百姓,搶奪商賈權貴的財物以滿足金人的種種要求。
宋欽宗深感國庫不敷,遂令富商和權貴出資充軍。所謂出資,其實就是搶奪,任何人不得反抗,就連鄭皇后娘家人也未能幸免。盡管這樣,索要金銀數(shù)額仍不足,人民被逼自殺者甚眾,當時城內十分蕭條。同時下令上交馬匹、布帛等,開封府實施嘉獎檢舉,凡是舉報家內私藏馬匹者獎勵銀兩,這才得以搜出7000多匹,馬匹在京城頓時為之一空,上朝時官僚竟有徒步者。
金人又與宋索要1500名少女,宋欽宗絲毫不敢怠慢,實在湊不齊數(shù)目,他便把自己的妃嬪送去抵數(shù),當時很多女子不甘忍受這樣的屈辱,紛紛自盡。
然而,這些妥協(xié)還無法讓金人滿足,金揚言再次攻宋,并要求欽宗再次到金營去商談。已經(jīng)嚇破膽的欽宗還未完全從上次的屈辱中恢復過來,新的恐懼又襲上心頭。這次恐怕是兇多吉少。宋欽宗仍然不敢貿然違反金人的旨意,于是再次赴金營。
宋欽宗再一次到金營后,蒙受前所未有的冷落,金軍兩統(tǒng)帥把他安排到兵營的小屋里。小屋內部陳設極其簡陋,條件極其惡劣,宋欽宗在金營中受盡了折磨。
這時,宋廷聞訊,假如談和所需的銀兩和布帛等沒有如數(shù)上交,那么宋欽宗便會被長期囚禁,于是再次加大搜刮力度。開封府派官兵直接私闖民宅,強行搜刮百姓的銀兩,橫行霸道,肆無忌憚。又因為有檢舉機制,要求百姓各家互相監(jiān)督,有隱瞞資產(chǎn)者,告發(fā)有獎。當時就連佛僧、娼妓等人,也在搜刮范圍之內。到正月下旬,開封府最終收集到的銀兩和珍寶距離金人索要的數(shù)量差距還是很大。自打宋欽宗前往金營后,開封民不聊生,百姓已經(jīng)無以果腹,將樹葉野草、貓犬吃盡后,就割死亡的尸體為食,再加上當時瘟疫不斷蔓延,餓死、病死者不可計數(shù)。
建康二年,金國皇帝下詔,令趙佶、趙桓脫去龍袍,貶為臣民。隨后,宋徽宗等人被迫前往金營。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難”。
建康二年,“自青城國相寨起程,四月二十七日抵燕山”。金軍所到之處雞犬不留,燒殺搶奪無惡不作,摧毀人民房屋,燒掉農(nóng)民耕種的作物,田野荒蕪,破瓦殘垣,當時北宋都城開封,城鎮(zhèn)村莊都被摧毀。在都城的其他一些地方,幾百里不見人煙,只能聞到煙火和尸臭味,在當時落后的醫(yī)療條件和救護條件下,尸體腐爛后得不到及時處理,細菌滋生,瘟疫蔓延,導致大量人口死于瘟疫。
最不堪忍受的還是金人強迫漢人男子剪發(fā)。古訓日: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自己身體的每一部分都是父母所贈予的,剃發(fā)對于古代男子來說,是一種身體和精神信仰的雙重懲罰,不僅是對父母意愿的違背,還是改祖易宗,對民族傳統(tǒng)的拋棄。這一切都極大地激發(fā)了民族矛盾,引發(fā)中原人民的極端憤慨。奴隸制對于中原文明,是歷史上的倒行逆施,打破了中原人民原本安定的生活,在求生無路的情況之下,他們紛紛武裝起來,反抗金人的侵略,保衛(wèi)祖國和家園。
第二節(jié) 盡忠報國三從戎
岳飛回鄉(xiāng)途中目睹了國破家亡、山河破碎的景象,金人的鐵蹄所踐踏過的每一寸土地都在他的心中留下深深烙印,他暗自立誓要用自己的身軀為國效力,救人民于水深火熱之中。但他回到家鄉(xiāng)看到自己多年牽掛的老母親,內心還是矛盾的,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家中老母妻兒尚無人照應,徒有一腔救國赤誠之心也無路可循。就在這時,岳母似乎看出了岳飛的心事,便深明大義勸說岳飛盡管去報國從戎,并請人在他的身后刺下“盡忠報國”四個大字,后因康王趙構授予“精忠岳飛”四字,后人在傳說中偷換了字眼,所以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很多版本都是“精忠報國”,這屬于誤傳。但岳母對于岳飛投身報國的期待和器重是絲毫沒有誤差的。于是,岳飛決定留下妻子去照顧年過六十的老母,義勇報國,用自己的一生踐行著母親的囑托。“盡忠報國”也成為后人口口相傳的民族誓言,時刻都激勵著歷代中國人。
岳母刺字像 周里程攝
深重的民族壓迫,引起漢人的激烈抵抗。這時,一些著名的農(nóng)民武裝力量,如五馬山賽、紅巾軍、梁山泊水軍等,由反抗趙宋王朝封建統(tǒng)治的,轉為主動襲擊、攔阻金軍。在抗金將領率領下,他們改用了宋的年號,或者打起宋的大旗,更有愛國忠義將士,直接參與到宋軍的隊伍中。
在圍城里的宋欽宗聽到這些義士準備反擊的消息之后,并沒有被他們的愛國之情感動,相反,首先想到的是這些忠膽豪杰如此英勇團結,如果真的擊退了金人的浩浩大軍,那么接下來會不會威脅到自己的統(tǒng)治。所以,抵抗金軍的主力絕對不能是他們,必須要靠自己人。于是,他想到了趙構。
趙構是宋欽宗的九弟,他的母親是宋徽宗的韋賢妃。韋賢妃原來只是一名宮女,既沒有傾城的美貌,也沒有過人的天資,只是機緣巧合生下了趙構,所以并不受宋徽宗的恩寵。由于韋賢妃身份低微,宮里的嬪妃并不愿意與她多來往,這些嬪妃的孩子自然也就不愿意多接觸趙構。然而,趙構自幼有個特長,就是他的力氣非常大,能拉開一石五斗的強弓,兩只胳膊各能舉起110斤的東西。但對于癡迷書畫藝術的宋徽宗來說,趙構的這項特長實在是入不了他的法眼。一個出身卑微的母親,一個視他可有可無的父親,一群歧視他的兄弟姐妹,這樣的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趙構形成了自私懦弱的性格。
但大敵當前,身在外地的趙構反而成了京城里趙氏皇族的救命稻草。宋欽宗趙桓派人從被圍的開封秘密越城而出,給趙構送去一封蠟書密信,任命他為河北兵馬大元帥,要他把河北、河東等地的政府軍隊以及忠義之士,都聚集在他的統(tǒng)領下,然后前往開封實施救援。信中還指定宗澤和汪伯彥二人充副元帥,當時的宗澤為原磁州知州,汪伯彥為原相州知州。
靖康元年十二月初一,趙構在相州開設了兵馬大元帥府,就任大元帥。大元帥府很快就聚集了上萬軍兵,由樞密院官劉浩在相州所招募的義士、大名府救河東之兵、信德府勤王之兵以及從真定、遼州等潰敗于各處的散兵湊成。岳飛投奔了劉浩在相州招募的勤王之師,這一次投軍再從戎,是真正意義上的愛國義舉。
劉浩命岳飛率1000名騎兵前去招安附近的一股強盜,強盜的首領名叫吉倩。岳飛在充分分析敵軍的作戰(zhàn)形勢下。安頓好自己的部隊后,岳飛親自率4名騎兵,他們貼緊馬背,沖進了吉倩的大營。吉倩部隊未曾想到腹背受敵,驚魂未定的情況下,岳飛和吉倩廝殺起來,岳飛使用長槍,吉倩手持銅錘,兩人氣勢都不同凡響,幾個回合之后,岳飛摸清楚吉倩的錘法路數(shù),岳飛幾次都可以輕取吉倩的性命,但沒有下手,吉倩也數(shù)度感受到岳飛的手下留情。這時岳飛大聲喊話:“金人攻我大宋,你們不愛國舉義以立功名,反以搶劫茍活,不成道理,今我以大元帥之命,招納你們,快跟我們一道前去打金人,一可解國家之難,救百姓于水火,二可轉禍為福,這才是正道!”欽佩加上感激,吉倩終于棄錘認輸,并且?guī)ьI了380個兄弟歸順岳飛,這380名壯士后來成為岳家軍的基本人馬。岳飛升為從九品承信郎。
然而,此時的北宋已是危難當頭,宋欽宗再一次向趙構緊急求援。趙構膽小懦弱,怎敢星夜去救援開封?為確定下一步計劃,他派兵四處偵察敵情。
劉浩命身在前軍中的岳飛率300余鐵騎前往李固渡(治元城、大名)魏縣試探敵兵實力。岳飛于半路在侍御林遭遇金兵突襲,岳飛殺死敵將,擊敗金軍。岳飛由此升寄理保義郎。
隨后,岳飛又跟隨劉浩解除了東京之圍,跟敵兵在滑州相抗衡,岳飛親率100名士兵在黃河邊操練,未想?yún)s遇到了突然襲擊的敵軍,岳飛鎮(zhèn)定自若,指揮手下說:“敵雖眾,未知吾虛實,當及其未定擊之。”于是,自己先馳馬迎戰(zhàn)敵人。敵軍有位勇猛之將舞著大刀迎上前來,岳飛勇猛揮舞刀槍,殺掉了他。軍中將士給了岳飛“敢死”之名,這極大鼓舞了戰(zhàn)士們的士氣,他們鼓勇沖鋒,敵兵大敗。因此,岳飛升遷為秉義郎。
劉浩率軍到達濬州的時候,深感形勢嚴峻,自己兵力單薄,又沒有后方支援,根本無法向南繼續(xù)作戰(zhàn),只好帶領人馬追趕退遁的大元帥。眼見救援東京已成泡影,岳飛不得不追隨劉浩前去大名府,心中卻懷念著故鄉(xiāng)與親人。
隨后,趙構又命令附近地區(qū)的官員,只告訴他們在這年之后,第二年正月之前,到大名府與他會師。寒風凜冽,岳飛便跟隨趙構、劉浩等人和新組成的部隊從相州出發(fā),抵達了大名府。趙構率近萬部隊踏河橫渡黃河,一路北上,抵達大名。宗澤從磁州率軍來會,信德知府梁揚祖從信德府率張俊、楊沂中等部將來會,這是所有部隊中的勁旅。
康王趙構接到了宋欽宗的密信,大意是:金人愿意與宋商量議和,康王帶領的大部兵馬,毋得輕舉妄動。于是,軍中的兩位副元帥對于接下來如何行軍產(chǎn)生分歧,汪伯彥一伙以為議和可信,認為大元帥府如果去解救開封,無疑是以卵擊石,我軍幾支雜湊兵力如何抵擋金兵10萬包圍?宗澤則主張應迅速南下援救開封,這是非去不可的。并指出:議和是敵人設下的圈套,借此以阻擋各路勤王軍馬的到來,若是上當受騙,追悔莫及!趙構卻不敢出兵,不久開封失陷。宗澤一再要求出師救援,趙構僅給1萬將士,命宗澤率大元帥府新編五軍:前軍、后軍、中軍、左軍、右軍打著大元帥趙構的旗號,南下開德府,向開封進發(fā)以誘引金軍,事實上是借此將宗澤排除出了大元帥府。
第三節(jié) 追隨宗澤救京師
劉浩和宗澤所率部隊經(jīng)南華一路向南逼近,岳飛跟隨這支英勇之師,在敵人部署最為嚴密的一條道路上,奮勇殺敵,接連立功。這是岳飛第一次成為宗澤的部將。
然而,這時的趙構畏敵如虎,竟率以梁揚祖為首的那支勁旅于建康二年正月初逃到東南方的東平府。退到濟州就駐扎下來不再前進,直到最后開封陷落,趙構也僅僅只會躲在屏風后面哭泣,眼看王朝的覆滅。
宗澤像 周里程攝
宗澤在去開德的路上遇到金兵的攔截,與金軍強銳連打13仗,連戰(zhàn)連捷,最終抵達開德。岳飛在軍中奮勇殺敵,果敢勇猛,接連立功,在一次戰(zhàn)斗中,連發(fā)兩箭,射中兩個金軍執(zhí)旗手,又率領騎兵進擊,繳獲了敵人一批兵器。岳飛因此升正八品修武郎。
建康二年正月,宗澤部隊轉戰(zhàn)至開德府,金人正在追擊趙構,這時的宗澤用自己的部隊吸引金軍的注意,向敵軍喊話:趙構就在軍中。敵軍信以為真,兩軍在開德府展開了激烈的廝殺,此役大捷。此次開德大捷極大地鼓舞了河北抗金軍民的士氣,宗澤給康王去信,勸他將各路兵馬會集到宋都東京。但此時的趙構已經(jīng)有了稱帝的打算,而且他所親信的汪伯彥和耿南仲等人更想擁戴趙構稱帝,以求獲得自己的地位和權力。這些人現(xiàn)在就想隔岸觀火,希望戰(zhàn)事越急越好,于是趙構對宗澤的上書視而不見。
宗澤率部下與金軍浴血奮戰(zhàn),頻頻擊潰金軍精銳,連續(xù)攻克南華、衛(wèi)南、韋城等地,距離開封越來越近。岳飛揮舞戰(zhàn)槍銳不可當。因殺敵有功,戰(zhàn)后岳飛官位升七品武翼郎。
二月二十日,宗澤全軍駐屯南華,準備沿黃河南岸,從東京的方向,向金軍進逼。金軍與宗澤不斷周旋,企圖前后夾擊宗澤部隊,一路部隊進攻開德、濮州。宗澤立即調兵北上還擊,岳飛就在此北上行列當中。在曹州他們遭遇來勢兇猛的金軍,岳飛決一死戰(zhàn),這樣英勇善戰(zhàn)的將領極大地鼓舞了手下的戰(zhàn)士,他們不顧生死,冒著密集的飛矢,奮勇殺敵,金兵大敗。
這時的趙構聽說趙桓已向金人遞了投降書,并且自己的父親趙佶也一同被關押在金軍大營,他不斷命令宗澤不宜妄動、不得先以兵馬挑釁。趙構聽說劉浩率領的前軍殺敵數(shù)萬所向披靡,擔心這支隊伍會日益壯大,命令這支部隊改隸主和派黃潛善。這極大地削弱了宗澤的指揮權,他手下的兵力不足元帥府的三分之一。
建康二年三月,金人冊立原宋朝太宰張邦昌為帝,國號“大楚”,史稱“偽楚”政權。金人企圖通過它控制、奴化北宋統(tǒng)治區(qū)。張邦昌從來沒有得到北宋大部分臣民的擁戴和支持,等到金軍北撤,在四月下旬便自請退位,將早年被廢、居于民間的宋哲宗趙煦皇后孟氏迎進宮中。孟皇后得知皇室宗親只剩下康王趙構這根獨苗,便下手書讓趙構繼承大業(yè)。本來在濟州的大臣就想推舉趙構在濟州登基,趙構最終采納了宗澤的提議,前往南京應天府即位稱帝,是為宋高宗,改元建炎,后建都臨安,史稱南宋。
宗澤十分了解趙構的心理,他知道趙構早就想坐上皇帝的寶座,然而他的性格卻膽小懦弱,畏敵如虎,根本無法擔當起抗金復仇的重任。然而,國內萬不可一日無君,當時只有趙構是唯一的合法繼承人,為了順應民意,宗澤遞上了勸進書,同時又特別提醒趙構要注意做到五條:
一曰近剛正而遠柔邪;二曰納諫靜而拒諛佞;三曰尚恭儉而抑驕侈;四曰體憂勤而忘逸樂;五曰進公實而退私偽……
高宗即位后,臣民感覺到又有了靠山,恢復舊日大好河山指日可待。然而,他們高興過早。作為一個普通人,自私懦弱可以看作個人品質問題,可作為一國之君,趙構的這種性格就是國家的災難了。面對他的父親、妻子、子女被掠去這樣的奇恥大辱,趙構非但沒有奮起反抗的覺悟,反而心心念念的都是如何逃跑以保全性命。他任命黃潛善為執(zhí)政、汪伯彥為樞密院長官,分別兼任統(tǒng)兵的御營使和副使,實際掌握軍政大權,而這兩人是朝野皆知的投降派。如此一來,剛建立的南宋朝廷就在宋高宗的親自扶植下,形成了一股以黃潛善、汪伯彥為首的投降勢力。對抗金名將宗澤,高宗卻任命他為襄陽知府,并不讓他執(zhí)掌朝政。不過,為了標榜“中興”,趙構也不得不做出一個要抗金復仇的姿態(tài),因而起用了強力主戰(zhàn)的李綱做宰相。李綱總結了北宋滅亡的慘痛教訓,分析宋金實力,提出“十議”,意在備戰(zhàn)抗金,恢復中原。他倡導把民間忠勇義士集結起來,通過有組織的訓練,隨同朝廷一同抗擊金軍。遺憾的是,這些“金玉良言”到了高宗那里都變成了“耳旁風”。
第四節(jié) 越職言事遭解職
建炎元年十二月,金太宗下令進軍南宋。他命婁室率西路金軍部隊,作為一路偏師,進軍陜西;右副元帥完顏宗輔會合左副元帥完顏宗翰率軍于濮陽,組成東路金軍,成為進軍南宋的主力軍,金軍開始了南宋建立后第一次全面南侵的軍事行動。
南宋朝廷頓時亂作一團,大臣們圍繞回不回京師的問題吵得不可開交。李綱考慮到團結民眾、激勵士氣等因素,竭力勸諫高宗應當去一趟京師,根據(jù)實際情況再決定遷都。他說:“以天下形勢而觀,關中為上,襄陽次之,建康又次之……”宗澤也主張皇帝應該趕快回到開封,以安定人心。但黃潛善和汪伯彥所代表的投降派不但堅決反對搬回開封,還反對遷都長安、襄陽,他們主張向東南方后退,以為離金人越遠越安全。汪、黃的建議正中高宗的心意,但他又不敢得罪主戰(zhàn)派。于是,高宗在兩者之間玩起了平衡,表面上他表示:
“朕當與卿等獨留中原,訓練將士,益聚兵馬。雖都城(開封),可守;雖金賊,可戰(zhàn)。”
另一面又給出手詔:
“京師未可往,當巡幸東南。”
八月初,高宗提升黃潛善為右相。李綱雖也升為左相,但十多天后即因反對高宗逃向東南而被罷免。九月,金兵逐步占領河北、河東州縣。金軍不斷南侵,于是,高宗于十月底逃到揚州。
中原淪陷區(qū)的百姓,日夜期待著新的朝廷能夠有一番作為,祈禱軍隊的到來以報國恥,可是,正當舉國上下翹首以盼的時候,高宗不僅沒有親率軍隊渡河北上,相反,卻要向南行軍,以逃避金軍。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岳飛呈上一封上千言的奏章——《南京上皇帝書》。
岳飛《南京上皇帝書》手書拓印 周里程攝
陛下已登大寶,黎元有歸,社稷有主,已足以伐虜人之謀;而勤王御營之師日集,兵勢漸盛。彼方謂吾素弱,未必能敵,正宜乘其怠而擊之。而李綱、黃潛善、汪伯彥輩不能承陛下之意,恢復故疆,迎還二圣,奉車駕日益南,又令長安、維揚、襄陽準備巡幸。有茍安之漸,無遠大之略,恐不足以系中原之望。雖使將帥之臣戮力于外,終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