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漪橋
橫開月洞過舟排,
飲練銜山敞玉懷。
眶斂清漪明善睞,
眉施絢彩秀眸臺。
三川匯水從茲去,
四處來賓奔此來。
御制弓虹凌世外,
笑接萬眾蕩塵埃。
注釋
①飲練銜山:指繡漪橋臥水,從頤和園東南門進來,可穿過橋洞看到萬壽山銜在其中。
②眶斂清漪:指橋梁上的水光。
③眉施絢彩:指水光、霞光和日光照在橋梁上。
④笑接萬眾蕩塵埃:指每天迎接萬千游客到頤和園游園,頤養(yǎng)心情,滌蕩風塵。
從頤和園南如意門入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高拱聳云的繡漪橋。它是頤和園自南向北的第一個景點,也是昆明湖與昆玉河的界橋。每至旅游旺季,一條接著一條的仿古船舫載著四面八方的游客從都城中心起程,沿昆玉河北上,最后在繡漪橋南下船,進入園區(qū)。
過去,清代帝后來頤和園,也常從西直門外的倚虹堂或樂善園(今北京動物園)上船,沿長河北上,最后過繡漪橋洞,進入昆明湖。如今游客從南如意門進園,首先會奔向此橋,欣賞其秀美的橋身和精湛的建造藝術,更多的人會走上橋頂,領略乾隆為此橋御制對聯所體現的意境:“螺黛一丸銀盆浮碧岫,鱗紋千疊壁月漾金波。路入閬風云霞空際涌,地臨蓬島宮闕水邊明?!?/p>
繡漪橋是一個高拱性單孔橋梁,古往今來,人們習慣稱它為“羅鍋橋”,它的建造時間可從《日下舊聞考》中得知:“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御制繡漪橋詩:進舫長河過廣源,石橋飲練鎖溪園。風漪春水文章麗,神繡應成天女孫?!贝擞涊d明確指出乾隆御制詩的創(chuàng)作時間,說明繡漪橋建于當時或者之前。也就是說,此橋在1759年已建成使用,故現在有關該橋建造時間的記載,均落在了1759年這個年份上。
繡漪橋的北側有一座昆侖石碑,是乾隆二十九年,也就是1764年建立的。它位于昆明湖東堤南端,繡漪橋的東北側,上有御制詩20多首,碑東側是乾隆甲申年(1764年)夏六月所題“高梁橋放舟至昆明湖沿途即景雜詠得四絕句”。因從東堤去向西堤要越過交匯昆明湖的長河,也就是現在定名的昆玉河,繡漪橋便成了頤和園南部自東堤去向西堤的必經之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