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什么也阻止不了我的跳躍

《福布斯》全球富豪財富故事·維珍狂人:理查德·布蘭森 作者:許志 著


第3章 什么也阻止不了我的跳躍

第1節(jié) 《管鐘》吹奏出來的百萬富翁

理查德·布蘭森的成功并不是他一個人的成功,這是他一開始就明白的道理。學校中痛苦的經歷,讓他明白了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他所不擅長的,因此,布蘭森一直懂得謙遜的重要和接受別人幫助的必要。知人善用并給予他們合理的回報,是布蘭森認為的一個企業(yè)家成功的基礎。在維珍發(fā)展的早期可以看到,幾個天才的合作和努力成就了彼此。

理查德·布蘭森一直努力保持對于自己的事業(yè)的掌控,從《學子》到維珍,他一直擁有絕對的控制權。尼克趁他糾纏于“學生咨詢中心”招惹上的“有傷社會風化罪”的訴訟,想聯(lián)合其他員工削弱他的控制,使《學子》按照其他雜志的模式運轉。這使得布蘭森非常憤怒和恐懼,他不得不讓尼克暫時離開了雜志。

當他的事業(yè)逐步發(fā)展起來,他同意出讓部分公司的股權給尼克和其他的伙伴,但是,他仍然是最大的股東。這種模式一直延續(xù)至今,他是維珍集團最大的股東,同時控制著維珍旗下開展不同業(yè)務的各分公司的主要股份。

不過,我們也很難說理查德·布蘭森是一個專橫跋扈的獨裁者,他相信自己的直覺,但從不拒絕別人的建議。在他的身邊,從來不缺少合格的助手。學校那段糟糕的歲月沒有讓他成為那種過度自信、目空一切的人,他很清楚自己有很多不擅長的東西,而有些人身上正好擁有可以補充他的缺點的優(yōu)點。他非常樂意同可以幫助他的人達成良好的合作關系,互相尊重,聽取他們的建議,給予他們充分的信任和自由來發(fā)揮自己的才能。現在,維珍旗下有300家左右的公司,他不可能插手所有事情。

他曾經說過:“我最大的貢獻就在于物色人選,并且讓他們發(fā)揮作用。維珍的員工不僅是雇來幫忙的人手而已,他們不是某個大型棋局中供使喚的卒子,他們都是本身可以做主的企業(yè)家?!彼矚g在長期的合作中觀察周圍的人,然后把他們放到合適的位置上去。我們都聽說過一些看起來匪夷所思的任命:一名清潔女工成了維珍錄音部門的總經理,而一名女按摩師則成了維珍在摩洛哥的酒店經理。

這種信任給他的事業(yè)帶來了豐厚的回報,如果換個角度來看待他的成功的話,正是那些才華橫溢的人成就了布蘭森和維珍。比如他的表弟西蒙,就在維珍唱片店和唱片公司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

西蒙是一個音樂奇才,對于流行音樂具有卓越的鑒賞力。他非常清楚風格對于音樂和相關產業(yè)的重要性。

如果一個歌手能夠展示一種與眾不同的音樂,他就具備了成功的基礎。只有那些具有開拓性的歌手才有希望成為音樂界的巨星,比如50年代的貓王、60年代的披頭士,還有接下來登場的性手槍樂隊,他們都是音樂潮流的領導者。而對于一個唱片公司來說,需要對歌迷的口味變化和流行音樂本身的發(fā)展潮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只有把二者結合得最好的歌手才有包裝的價值。

雖然西蒙最初只是在維珍唱片店內做些采購唱片的工作,但是很快就用他的思想影響了整個公司的風格。他說服布蘭森放棄了一些嘩眾取寵、毫無思想性和藝術性的流行唱片的銷售,專心為顧客提供那些優(yōu)質的、有深度的搖滾音樂。這提高了唱片店的檔次,使它不再是一個依靠低價策略存活的唱片店,而是以風格取勝,避免了被同化的命運。用布蘭森的話說,西蒙把維珍變成了“最嬉皮的地方”,它不僅提供嬉皮士喜歡的購物環(huán)境,而且只提供符合嬉皮士口味的唱片。

有了西蒙的幫助,布蘭森對于開辦一家唱片公司增添了不少信心。當他從官司和債務中擺脫出來,就開始和西蒙規(guī)劃“維珍唱片公司”了。

唱片公司不像辦雜志和郵購唱片,沒辦法做無本買賣,而一個唱片公司最大的資本就是歌手。歌迷們不會為了一張根本不存在的唱片掏錢。他們必須和具有市場號召力的歌手或樂隊簽約。不過,作為一家新晉的公司,即使能夠支付足夠豐厚的酬勞,也很難和那些大型的唱片公司搶奪藝人,更何況布蘭森現在根本拿不出上百萬乃至上千萬英鎊來投資。而藝人當然也更愿意和大唱片公司合作,以便得到最好的平臺。

維珍唱片只能依靠西蒙的眼光從一些尚不知名的歌手和樂隊中去發(fā)掘,希望能夠找到一個明日之星。西蒙挑選的條件非??量?,正像他塑造唱片店的風格一樣,他也希望維珍唱片公司具有自己與眾不同的風格,推出與眾不同的唱片,在這些事情上他絕不會妥協(xié)。

經過一段時間的尋找,維珍簽下了幾支樂隊。他們看起來會受到歌迷的歡迎,但發(fā)展空間有限。布蘭森和西蒙急切地盼望能找到一個能夠一炮而紅的人,幫助維珍唱片站穩(wěn)腳跟,但這多少是一種奢望。

這時,西蒙想起了一個叫邁克·歐菲爾德的年輕人,他曾經在維珍的錄音棚幫助其他歌手演奏過吉他。西蒙聽過他自己制作的音樂,非常的獨特和迷人。

邁克·歐菲爾德是一個孤獨的天才,他的音樂風格實在太獨特,完全不同于以往任何流行音樂,這讓唱片公司紛紛望而卻步。西蒙雖然認識到了他的音樂所具有的藝術價值,但是能不能得到商業(yè)上的認可,他也毫無把握。

在接下來將近一年的時間里,邁克·歐菲爾德都待在維珍的錄音棚里錄制他的唱片。他是一個演奏樂器的天才,對于每一種樂器的特性都了如指掌。他自己演奏了所有的樂器,在分別演奏之后再將它們合成起來。他不厭其煩地將各種音色調整到自己滿意的程度,維珍給了他充分的自由,事實上,根本沒有人能夠為他提供什么意見。

最終,他拿出了一張非常與眾不同的唱片——《管鐘》。這張唱片只有一首歌,長度有45分鐘,而且沒有一句歌詞。邁克·歐菲爾德創(chuàng)造了一種跨越搖滾樂和古典音樂界限的全新的音樂風格。所有聽到這首歌的人都為它美妙的旋律和營造出來的神秘的氛圍所傾倒。西蒙和布蘭森受到了極大的鼓舞,只要聽過的人,都會愛上這張唱片。當《管鐘》在電臺被播出之后,立刻引起了轟動,人們饒有興趣地談論它,迫切地希望知道如何才能購買到它。

消費者的反應給了理查德·布蘭森極大的信心,他意識到,這張唱片會有非常漂亮的銷售成績。只要操作恰當,就可以給維珍帶來滾滾的財源。

按照唱片行業(yè)的傳統(tǒng),小唱片公司迫于實力,一般會在銷售上求助于大的唱片公司,由大唱片公司購買唱片的版權,付給小公司一筆預付款,如果唱片銷售額超過預付款,小公司可以再得到一部分版稅。

選擇這樣的做法很保險,畢竟他們缺乏推廣唱片的經驗,但是,維珍會失去大部分的利潤。布蘭森從來不屑于所謂的行業(yè)常規(guī),這次他也沒打算循規(guī)蹈矩。雖然獨自承擔銷售的風險非常大,但是,和所能得到的巨大收益相比,這種冒險是值得的。況且,他相信西蒙的判斷和邁克·歐菲爾德的音樂才華。

維珍之前的努力耕耘為這次冒險提供了保險:他們有自己的連鎖唱片店和郵購業(yè)務,能夠在全國范圍內宣傳和銷售《管鐘》,而不需要過分依賴其他銷售渠道。

事實證明這個冒險是值得的,《管鐘》發(fā)行后引發(fā)了井噴式的購買沖動。最終,它的銷量超過了一千萬張,至今這個數字仍在增長。

《管鐘》的巨大成功為維珍唱片賺進了滾滾財源,同時也提高了它的知名度。布蘭森也在進了監(jiān)獄之后,成功實現了斯托學校校長的第二個預言,成為了百萬富翁。

第2節(jié) 選擇性手槍,選擇朋克

時光進入70年代,世界已經不再屬于嬉皮士。而維珍唱片的嬉皮士們,也不得不面臨過時的尷尬。理查德·布蘭森敏銳的直覺幫助維珍抓到了一個跟上時代潮流的機會——性手槍樂隊。只不過,這支手槍剛剛扣動扳機就已經熄火了。雖然他們成了一個時代的符號,但是,卻沒有成為拯救維珍唱片的天使。面對經濟衰退,布蘭森和維珍都不得不為他們的不成熟付出沉重的代價。

雖然成功一直是維珍和那幾個年輕人所渴望的,不過,當他們一夜成名之后,都承受了不少的壓力。

邁克·歐菲爾德是個內向而害羞的人,他只喜歡待在錄音棚里一個人默默地創(chuàng)作,但是《管鐘》的成功讓他成為了萬眾矚目的明星,每個人都想看到他,想看他是如何演奏那些讓人心醉神迷的音樂的。在巨大的壓力下,他變得更加孤僻和憂郁,躲到了山里,再沒有人能說服他出來拋頭露面。

而對于布蘭森和西蒙來說,最大的壓力來自于如何推動維珍繼續(xù)成長。《管鐘》的成功同樣在他們的計劃之外,它來得太早太突然。維珍的規(guī)模很小,仍然只是個新手,根基不穩(wěn),雖然成功將它帶到了一個很高的起點,但是,如果它不能適應接下來的競爭,恐怕一切都會毀于一旦。

布蘭森和西蒙成了百萬富翁,不過,他們和維珍的資產和那些強大的唱片公司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即使掏出所有的家當,他們大概也簽不到像滾石一樣的超級巨星。雖然他們擁有邁克·歐菲爾德,他在以后推出的唱片還在繼續(xù)為維珍賺錢,不過,維珍不可能永遠只依靠他一個人。和那些擁有大量明星的唱片公司比起來,維珍還是這個領域的孩子。

布蘭森和西蒙幾乎將所有的錢都用來簽約新的樂隊,他們希望能再找到一個邁克·歐菲爾德。這個世界上的天才看起來沒那么多,他們簽下的樂隊要么賠錢,要么只能賺很少的錢。公司的經營很快就進入了瓶頸,剛積聚起來的財富也消耗殆盡。

與他們一起陷入危機的,還有整個英國經濟。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經歷了二戰(zhàn)以來最嚴重的全球性經濟危機。在第一次石油危機的牽引下,資本主義經濟開始承受長期的滯脹。英國經濟也早早地進入了衰退期,它早已經在新一輪競爭中敗下陣來,整個社會滿懷不甘卻又不得不接受這墮落的現實。同那些在“黃金年代”長大的平和的嬉皮士們相比,70年代長大的孩子顯得激烈而憤怒,在經濟不景氣的刺激下,年輕人對于社會充滿了不滿和憎恨。他們開始追求更加張揚和刺眼的時尚,彩色的莫西干頭、耳釘和鼻環(huán)、綴滿裝飾的緊身牛仔褲,朋克們取代嬉皮士占據了街頭。

唱片業(yè)的形勢也同樣不容樂觀,搖滾樂已經被過度的商業(yè)化和虛無主義拉進了泥潭,人們感覺到厭倦,開始尋找一些新的刺激了。

維珍受到的影響尤其大,他們的資產有限,而推廣唱片需要非常多的資金投入,更讓人擔心的是,他們旗下的藝人大部分都是嬉皮風格,除了邁克·歐菲爾德,再沒有人能推出可以賺錢的唱片了??雌饋?,他們陷入了大麻煩。

但是,布蘭森和西蒙發(fā)現了其中蘊藏的巨大的機會。社會的變化正在音樂的潮流中體現出來,一種新鮮有趣的朋克音樂正在漸漸地受到人們的關注,朋克樂隊們擁有更加暴烈的旋律、更加直接和批判性的夸張的表演風格,他們會變得越來越受歡迎。維珍必須改變自己的風格,推出一支出色的朋克樂隊,在其他唱片公司回味過來之前,領導一場潮流,迅速占領市場。這樣,維珍就能以新時代開拓者的身份在唱片界站穩(wěn)腳跟,從而擺脫現在的尷尬地位。

最終,他們把目光對準了一支被眾多唱片公司放棄的樂隊——性手槍樂隊(The Sex Pistols),他們的無政府主義、膽大妄為、無所顧忌以及不受控制的行為讓許多公司望而卻步。但布蘭森和西蒙卻認為值得再冒險一次,因為,性手槍的言行雖然出位,會引起不少批評,但是也一樣會吸引不少人的支持,而且,很多人忽視了他們的音樂才華,以為這支樂隊除了會發(fā)瘋之外一無是處。

布蘭森本人對于性手槍樂隊也抱有厚望,希望他們能成為披頭士和滾石樂隊一樣的經典。這中間或許存在一種感情上的認同,因為他本人就是個喜歡搞惡作劇的家伙。除了日后那些鏡頭前的表演,在平時他也熱衷于和朋友們開些玩笑。布蘭森會在別人沒有防備的時候把他推下游泳池,然后看著這個人狼狽的掙扎哈哈大笑,而他的員工們會扒光他的衣服,把他綁在屋子外面……布蘭森顯然在風格上和性手槍樂隊取得了共鳴。那些傳統(tǒng)人士招架不住性手槍的攻擊和嘲笑變得慌亂不堪,這正是他喜歡看到的,他相信這也是很多人喜歡看到的。

別的唱片公司過于傳統(tǒng)的企業(yè)文化阻止他們接納性手槍樂隊,而維珍和布蘭森非傳統(tǒng)的風格對性手槍樂隊來說正好合適。他們很快就一拍即合。

布蘭森給予了樂隊最大的自由,任由他們自由發(fā)揮自己的朋克精神。性手槍樂隊也沒有讓他們失望,他們在維珍的第一支單曲《上帝保佑女王》(God Save The Queen)立刻掀起了滔天巨浪,矛頭直接指向了英國女王:

上帝保佑女王,

這個法西斯政權,

讓你變成白癡,

一個潛在的氫彈。

上帝保佑女王,

她簡直不是人,

英國夢沒有未來,

沒有未來!沒有未來!

單曲剛剛發(fā)行就遭到了禁令,所有的電視臺電臺都對它進行了封殺。性手槍絲毫不在乎,他們進行了更瘋狂的表演——在英國女王登基25周年的時候,他們在警察的圍追堵截下,乘坐游艇來到英國下議院,唱起了這首歌。

性手槍和維珍在爭議聲中成為了令人矚目的中心。布蘭森和西蒙對此非常滿意,性手槍不但使自己變成了一個文化符號,而且使維珍知名度大增,成了朋克音樂的代表。在性手槍的感召下,會有更多的人投奔到維珍唱片的旗下。

事情看起來進入了正軌。不過,性手槍只存在了兩年,在維珍推出了兩張專輯就分崩離析了,其中一張還是電影原聲帶。短暫的職業(yè)生涯為他們贏得了70年代的代言人的聲譽,但他們沒有像邁克·歐菲爾德那樣給維珍帶來金錢上的回報。

時尚總是轉瞬即逝,很快,朋克也成為了歷史。維珍仍然沒有邁入一流唱片公司的行列,這實在是個讓人沮喪的局面,然而,更大的打擊接踵而至。

到了70年代末期,資本主義仍然沒有從經濟衰退中擺脫出來,經濟危機隨著第二次石油危機進一步加深了。高失業(yè)率、高通脹、負增長,英國戰(zhàn)后過度的國有化的負面效應全面顯現出來,毫無生氣的經濟體在危機面前似乎不堪一擊。而唱片行業(yè)也受到了嚴重影響,隨著人們購買力的下降,唱片銷售也遭遇了20年來的首次下降。

維珍也陷入了麻煩之中,它的唱片公司開始入不敷出,一直在為布蘭森提供資金的唱片店的利潤越來越少,而其他一些投資的回報甚微。這讓維珍的資金出現了危機,他們可能會在這一年虧損數百萬英鎊。

性手槍分崩離析后,維珍內部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分歧。尼克提議要壓縮唱片公司的規(guī)模,和一些沒有市場的樂隊解除合同,布蘭森和西蒙卻不舍得放棄,他們希望能再堅持一下,看看事情會不會有轉機。在爭吵過后,他們做出了分手的決定。布蘭森買回了尼克手里的股份,尼克帶走了他喜歡的幾項關于電影的業(yè)務。

尼克從小就是布蘭森的朋友,從《學子》時期開始他們一直互相扶持。他協(xié)助布蘭森處理他不擅長的財務,管理著維珍唱片店的業(yè)務。不過,尼克謹慎節(jié)制的風格注定和布蘭森的大膽狂放很難和平共處,他希望能謹慎節(jié)制地經營,而布蘭森只會鋪起更大的攤子。在危機面前,尼克感覺到自己無能為力。維珍是理查德·布蘭森的維珍,他不可能改變布蘭森堅持的東西,但他可以選擇不讓自己那一部分努力化為虛有。這一次,他們真正地分道揚鑣了。

而事實上,布蘭森自己對于能不能熬過這場危機也毫無信心。他的堅持更多的是一種習慣性的固執(zhí),而并非理智的選擇。面對未知的經濟形勢,即使按照尼克的方式,維珍也未必能夠支撐到底,那他寧愿選擇堅持下去,他相信西蒙的品位,哪怕多堅持一秒都有可能出現奇跡。他們現在能做的,只有等待下去。

幸運的是,他們終于堅持到了危機結束的那一天。他們的堅持也得到了驚人的回報,1981年,維珍唱片開始盈利了。他們失去了性手槍,現在擁有了更多明星,菲爾·柯林斯、人類聯(lián)盟、文化俱樂部和這支樂隊中的喬治男孩,這些維珍自己培養(yǎng)出來的明星紛紛在市場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終于使維珍唱片成為了一流的唱片公司,能夠與任何對手相抗衡了。

第3節(jié) 一切都是為了樂趣

當理查德·布蘭森因為維珍唱片的巨大成功而在商業(yè)上站穩(wěn)腳跟時,我們回顧他的商業(yè)旅程會驚奇地發(fā)現,雖然他邁出的每一步都自有一種邏輯,似乎是不經意間完成的跳躍,但是促使他不斷地轉變方向的更根本的原因,是他遵從本能的對于樂趣的追逐,這似乎是一種兒戲,但這正是布蘭森的態(tài)度,他也會將這種態(tài)度貫穿于自己的商業(yè)生涯,愉悅別人,愉悅自己。

至此,理查德·布蘭森的商業(yè)歷險達到了第一個高峰,小打小鬧之后,他擁有了一家世界頂級的唱片公司,年利潤有上千萬英鎊之巨,而且這個數字隨著它所擁有的歌手的受歡迎程度還在不斷擴大。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這個白手起家的人都可以說是成功了。

回顧布蘭森的商業(yè)之路,頗具跳躍性,從雜志到唱片郵購,然后到唱片店、錄音棚、唱片公司、錄影帶剪輯工作室、電影院,以及布蘭森一時興起投資的夜總會、快餐店之類的業(yè)務。

從一個方面來看,這種跳躍帶有不由自主的色彩,完全是被生存的壓力逼出來的。因為《學子》得不到足夠的廣告贊助來維持正常的出版,所以布蘭森需要開辟一項唱片郵購業(yè)務來增加收入;當唱片郵購業(yè)務因為郵政工人大罷工而陷入危機,他不得不去開一家唱片店,以便能把手里積壓的唱片處理出去;他為了平衡開支決定鋌而走險走私唱片,結果走私事件非但沒能帶來足夠的收入,反而帶給他沉重的經濟壓力,迫使他更加認真地在這個領域里賺錢,因此他需要開一家錄音棚,還要有一家唱片公司。

布蘭森善于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捕捉人們對于某種服務的不滿,然后動用自己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一種新鮮有趣的服務,除此之外,他還非常擅長從已有的條件中發(fā)現開辟新的投資領域的機會。

比如,他意識到了學生們對于搖滾樂的狂熱以及唱片價格的昂貴,他希望可以提供廉價的唱片,而雜志剛好可以刊登廣告,幫助他和那些消費者建立聯(lián)系;他被迫開設唱片店時,不但已經了解了年輕人的口味,而且了解了他們對于生活的真正渴望,比如超越簡單的買賣關系的購物環(huán)境,因此,他建立了嬉皮風格的唱片店;西蒙幫助他把握了音樂潮流和聽眾口味的變化,通過自己的努力推出了一大批受到歌迷歡迎的明星,將維珍迅速發(fā)展成了一流的唱片公司。

布蘭森對于機會的把握令人驚嘆,這使得他總是能夠在困境之中找到擺脫危機的機會,化險為夷。

布蘭森絕不僅僅是一個被動者,只在求生本能的壓迫下才會有所反應,或許他走上商業(yè)之路有些陰差陽錯的味道,不過,布蘭森從不拒絕意外,更不會害怕開始新的經歷。不要忘記,他是多么的熱愛冒險。

布蘭森的家庭教育要他為興趣而活。他的外祖母多蘿西在89歲的時候,還通過了高級拉丁舞考試。他說,興趣是他投資的唯一理由,這是他絕不妥協(xié)的原則,如果某種商業(yè)活動對他無法形成吸引力,那他絕不會涉足半步。對于別人來說,生活和生意永遠是兩碼事,而對于布蘭森來說,這兩者之間根本不存在什么區(qū)別,他用自己的生活態(tài)度來對待自己的生意。

對于人生來說,不管是追求什么,都可能要面對不少的困難。如果缺乏堅持下去的動力,身處險境之時,獨善其身恐怕永遠都是首要的選擇。而布蘭森顯然不缺乏堅持的動力。

他抱著新聞記者的理想開啟了自己的事業(yè),作為記者不能不談論政治,不過,同其他同齡人相比,布蘭森對于自己的家庭帶有更多的敬意,雖然世界上有很多值得憤怒的事情,但他從不愿意用激烈的方式來對待一切,這使得他最終和那些熱衷政治和社會運動的群體分道揚鑣。當布蘭森離雜志編輯的工作越來越遠時,他在經營者的工作中找到了新的樂趣。

他喜歡帶領《學子》死里逃生的感覺,他也喜歡看到自己能夠在其他領域中有所收獲。他制定了各種商業(yè)計劃,希望《學子》能涉足不同的領域。他既然可以白手起家創(chuàng)辦一份雜志,當然也可以嘗試著去開拓其他業(yè)務。除了為資金煩惱,布蘭森沒有忘記用他的想象力為《學子》勾畫一個未來——它會無所不包,涉及一切布蘭森感興趣的領域,雜志、唱片、電影、銀行、商店、飛機、火車、旅館等等。

這看起來實在不像是一個理智的商業(yè)計劃,而更像是孩子在夢里尋找彼得·潘的夢幻島的冒險。事實正是如此,對于理查德·布蘭森來說,他就是在冒險。他從來沒有想過會成為一名商人,也不愿成為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冷血的商人。他只是覺得在商海打拼是件有趣的事,他努力追求成功,但成功不是一切,只有符合興趣的成功才有價值。正如他的朋友所形容的:“他永遠像個在海邊沖浪的頑童,財富只是無聊時堆起的沙堡,真正吸引他的,惟有在大浪中穿行的樂趣而已。”

由此,我們可以理解布蘭森跳躍的投資邏輯,他毫不在乎所謂的商業(yè)傳統(tǒng),那都是為那些只是在乎成敗的人準備的,所以即使公司瀕臨崩潰,他仍然不惜背負上百萬英鎊的債務購買兩家夜總會;我們也可以理解他面臨危機時的勇敢和堅韌,因為他享受戰(zhàn)勝挑戰(zhàn)的過程,這些使得他以一種違反傳統(tǒng)的方式在商業(yè)上取得了成功。

不過,這種樂觀開放的心態(tài)也會帶來一些負面效應,比如布蘭森對資金的管理一直不太嚴格,常常將剛賺來的錢花得干干凈凈進行新的投資,而當興趣成為投資的第一標準時,有些投資就會略顯沖動,缺乏對前景的正確判斷。即使是現在,維珍集團下屬的近300家公司中,并非每家都是盈利的,而有人推算,布蘭森投資失敗的公司也不下兩百家。

但布蘭森的投資沖動是難以遏制的,特別是在經歷這次經濟衰退的打擊后,他發(fā)現僅僅擁有唱片公司是不夠的,如果唱片公司沒能承受住沖擊,那么維珍也就不復存在了。他意識到,維珍必須擁有更多的業(yè)務,它們可以在面臨危機時相互支撐,而且不一定要具有緊密的相關性,這樣,再次面對經濟危機,就不會遭受全面的潰敗了。

如果說布蘭森之前的投資有些帶有不理智的色彩,那么之后,他卻是在有意識地擴大維珍的經營范圍,構建一個商業(yè)帝國了。

第4節(jié) 布蘭森的保守

經歷過青春期的躁動,沉淀下來的東西才可能是一個人性格中最根本的東西。理查德·布蘭森的人格中占據主導地位的,并不是一種癲狂的氣質,雖然他時常給人們一種熱烈而瘋狂的印象,但是從他最終的感情歸宿來看,顯然這是一種錯覺。雖然日后他會有諸多瘋狂之舉,這或許只是冷靜控制下的計劃而已。每個人都會有瘋狂的本能,但這絕不是布蘭森的常態(tài)。

到現在為止,我們還沒有談論過理查德·布蘭森的私人生活。和維珍一起經歷動蕩的,還有他的婚姻生活。1976年,布蘭森剛剛26歲,許多同年齡的人還無意使自己的人生安定下來,但他已經開始面對一場失敗的婚姻了。

當然,這場婚姻多多少少是由于沖動,而不是深思熟慮的結果。那個時候,他和他的前妻克里斯滕·托馬西——一個他花了不少心思從別人手里搶來的女友,都還太年輕,對于他們來說,結婚并不是代表著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的開始,頂多只能算是一個儀式,確立一下彼此的所屬關系而已。

就像布蘭森在其他事情上的執(zhí)著和敢于冒險一樣,布蘭森的感情生活和他的事業(yè)一樣五光十色。在《學子》的起步階段,他和那些友好的嬉皮士們對性都抱著一種開放的態(tài)度,他就在那個時候失去了自己的童貞,雖然那并不是一次愉快的經歷——那個女孩中途哮喘發(fā)作,不得不被送進了醫(yī)院,也把布蘭森嚇了個半死。但這到底宣告他開始變得成熟了。

布蘭森一直是個喜歡戀愛的人,從那個校長的千金夏洛特開始,當沒有可以產生愛情的目標時,他就把自己對于愛情的一切幻想投射到小說中去。但是,和所有的年輕人一樣,年輕的布蘭森顯然并不太清楚愛情和性愛之間存在多少區(qū)別,或者根本不在乎這些區(qū)別。

他的父母算得上非常開明,也很少干涉孩子的選擇,但是,在婚姻和家庭問題上,卻是非常的傳統(tǒng)和保守,當然,他們自己就是如此:忠貞、相愛、從一而終。他們也是這樣教育自己的孩子,婚姻只能是為愛情而準備的,而一旦做出婚姻的承諾,是絕對不可以輕易背棄的。因此,當聽到布蘭森和妻子婚姻破裂,準備簽署離婚協(xié)議時,他的父母表現出了極少表現出的不理解和不滿,但他們對此也無可奈何。

父母可以教給孩子很多東西,不過,很多東西并不是去聽聽就可以發(fā)生作用的?;橐鲆彩侨绱恕.斔麄冞€年輕時,整天被伸手可得的速食快餐一樣的愉悅包圍,缺乏耐心去守護一種即使遭受挫折也不能放棄的可貴感情,通常情況下,他們會拒絕為此做任何努力,轉而尋找下一個樂趣。當然,尋找新的感情比修補受創(chuàng)的感情要容易得多。

很顯然,布蘭森和克里斯滕并不準備因為婚姻而改變什么,他們的生活態(tài)度照舊、生活照舊,只是現在不用像以前一樣費盡心思尋找見面的機會了。而當這樣的機會變得不那么稀有時,它對于人們的吸引力常常也是要大打折扣的?,F在,布蘭森不需要再去琢磨如何才能讓克里斯滕躲開她的前男友的視線,創(chuàng)造兩個人幽會的機會了。于是,他就把這部分精力轉移到了工作之中。

而克里斯滕顯然認為自己開始受到了冷落,結婚之后,她和布蘭森相處的時間并不比以前多,他似乎根本沒有自己的生活,有的只是無休止的工作,即便是在家里,他也被工作纏身,永遠有打不完的電話、接待不完的朋友。更糟糕的是,布蘭森完全就是樂在其中,根本沒有一點厭倦。看起來,他熱愛自己的工作遠遠多過自己。每個女人對于家庭都會有自己的憧憬,然而,布蘭森能夠給予的家庭生活似乎超出了任何女人的期待。

她不得不努力地爭取一些東西,她要求布蘭森搬離了他的船屋,要求布蘭森給予他們更多的私人空間。布蘭森沒有辦法做出更多的妥協(xié),這場建立在激情基礎上的婚姻很快就因為平淡出現了危機。

當然,問題不止這些,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當他們做愛時,布蘭森身上都會起奇怪的皮疹,讓他疼痛難忍。這樣看來,他們的生活似乎完全沒有任何樂趣了。

克里斯滕終于對于這場婚姻開始失去了耐心,決心脫離這個束縛,去尋找新的生活。

說不清是因為真心地對待婚姻還是為自己受到拋棄感到羞恥,布蘭森竭盡全力,希望能夠讓克里斯滕回心轉意,但是,他的努力沒有起到什么作用??死锼闺鴮τ趦蓚€人的家庭生活已經不再抱有任何希望,他們是不可能同時獲得幸福的。很快,這場婚姻就演變到名存實亡的地步了。

當然,布蘭森也不是沒有什么收獲,起碼他明白,婚姻不是兒戲,它要求他必須做出一些改變,承擔很多責任,做出很多犧牲,但現在,他已經對于婚姻沒有任何信心了,似乎婚姻只會毀滅一些原本很美好的感情。

不過,他也沒有沉浸在婚姻的失敗中太久,很快,就有另一個女人吸引了他的注意。

和克里斯滕的熱情奔放相比,瓊顯得冷靜又敏銳,有著強大的忍耐力。她很少因為什么事情而激動,也很少因為什么事情而喪氣,只是專注于做好自己的事情。布蘭森被這種氣質深深地吸引,他努力地像過去一樣希望通過一些夸張的方式來吸引瓊的注意,別的女孩子十有八九都很喜歡他的惡作劇。對于他像個英雄一樣拿自己的生命冒險,瓊似乎并不領情,布蘭森只能試圖讓自己安靜下來,像個正常人一樣去接近她,這反倒讓她樂于接受。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