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夫之家書

家書·名人·美文 作者:《伴隨》編輯部 編著


王夫之家書

示子侄書

立志之始,在脫習氣。習氣薰人,不醪而醉。

其始無端,其終無謂。袖中揮拳,針尖競利,

狂在須臾,九牛莫制。豈有丈夫,忍以身試?

彼可憐憫,我實慚愧。前有千古,后有百世。

廣延九州,旁及四夷。何所羈絡?何所拘執(zhí)?

焉有騏駒,隨行逐隊?無盡之財,豈吾之積?

目前之人,皆吾之治。特不屑耳,豈為吾累?

瀟灑安康,天君無系,亭亭鼎鼎,風光月霽。

以之讀書,得古人意。以之立身,踞豪杰地。

以之事親,所養(yǎng)惟志。以之交友,所合惟義。

惟其超越,是以和易。光芒燭天,芳菲匝地。

深潭映碧,春山凝翠。壽考維祺,念之不昧。

【譯文】

立志之初,首先要革除不良習氣。不良習氣影響人,不需要酒,就足以使人醺醉。它是來去悄然都不見痕跡的。如果與人劇烈爭執(zhí),那么即使是細微的小事,也會造成沖突毀傷。如果一時沉不住氣而狂妄沖動,那么即使有九牛之力也難以制止他。豈有一個堂堂男子漢,愿意親身去那樣做?如此做的人實在值得憐憫,自身也會深覺慚愧!

胸襟眼界要開闊,在我之前有千古之久,在我之后有百代之遠。地域廣至整個天下,旁及四方之邊鄙,我有何拘限牽制呢?

而一個有志的人才,又哪里會庸庸泛泛的與世沉浮呢?無窮的財富,怎會是我要蓄積的物品?而眼前的這班人,都是我該影響教化的對象,只要心中并不在意他們的豪強,又怎會成為我的牽絆?

為人灑脫恢宏,安詳和順,心中便坦然無愧。人格崇高,氣度恢弘,胸襟開朗,用這種態(tài)度去讀書,就能領略古人的意境;用這等胸懷來立身處世,便如同立于豪杰之地;這樣去孝事雙親,便能涵養(yǎng)出高尚的志節(jié);這樣去交友,就能處事皆合義理。就是因為有這恢宏超然的氣度,所以能如此的溫和平易。這個人的人品光芒照耀天際,又如花草芳香,遍及大地。如淵深的潭水,澄澈映照,又如同春天的青山,蒼翠濃綠。能夠享高壽、致吉祥,終身謹念不失。

【題解】

王夫之在這封信中教育子侄,做人要以品行高潔為要,不要沾染庸俗卑劣的習氣。告誡他們,不要追名逐利,要瀟灑安康、無牽無掛,要堂堂正正、光明磊落。這樣才能更好地讀書學習,立身處世,侍奉親人,結交朋友。

王夫之小傳

王夫之(1619—1692),字而農,號姜齋,湖南衡陽人。晚年隱居于湘西蒸左石船山(今湖南衡陽縣曲蘭鄉(xiāng)),學者稱船山先生。

王夫之出身于書香門第的一個中小地主家庭,其父、兄皆學識淵博,博通經史。王夫之自幼隨父兄學習,文名重于鄉(xiāng)里。他屢次科舉落第,直到明崇禎十五年(1642)第四次參加鄉(xiāng)試才中了舉人。在此期間,他曾組織“匡社”,研求拯救國家之道。崇禎十六年(1643),張獻忠率農民軍攻占衡陽之后,曾禮聘夫之弟兄加入農民軍,然夫之信守忠君觀念,謝絕并設法逃脫。明亡以后,清軍南下,王夫之投身于抗清斗爭,謀求復明大業(yè)。清順治五年(1648),他于衡陽舉兵抗清,結果兵敗軍潰。此后,他投奔肇慶南明桂王永歷政權。然南明政權內部腐敗不堪,奸黨把持朝政,王夫之曾因彈劾權奸王化澄,險遭殘害,乃被迫離開南明政權,投奔桂林抗清將領瞿式耜。桂林失守,瞿式耜殉難,王夫之見復明無望,遂決計退隱。

為了逃避清廷的“薙發(fā)”令,王夫之輾轉流徙,四處隱居。他曾隱姓埋名,改易衣冠,自稱徭人,流落荒嶺。在極其艱難的困苦處境中,他用力研究學問,探索治亂根源。清順治十四年(1657),他結束了流亡生活,定居于衡陽蓮花峰下續(xù)夢庵,從事教學著述活動。清康熙十四年(1675),他又遷居到石船山下,筑草堂而居,一直過隱居生活,矢志不與清廷合作,直到去世。

自40歲之后,力圖施展革除時弊、反清復明政治抱負的王夫之,由于種種原因,最終不得不“悲憤有懷”地帶著壯志未酬的遺憾而“遁跡林泉”,轉入文化思想領域去從事另一種形式的斗爭。寫出了許多哲學專著和史論,反映了17世紀我國學術變遷的新動向,輯有《船山遺書》等。

待友的故事

王夫之是一位非常有骨氣的學者。為了事業(yè)和理想,不為利祿所誘,不受權勢所壓,歷盡千辛萬苦,仍舊矢志不渝。他在青年時代曾目睹明朝腐敗,便上書要求改革,卻因此受到迫害,幾乎喪命。明朝滅亡后,他在家鄉(xiāng)抗衡抗擊清兵,沒有成功。后隱居船山,從事著述,留下四百多卷著作。

王夫之對朋友、對學生,非常謙和。一天,一位朋友來看他,知己相逢,把酒對酌,席間談論時局,十分投機。后來朋友告辭,王夫之雖然體弱多病,仍起送友三步說:“君自保重,我心送你三十里?!?/p>

朋友依依而別,走了十五里,突然想起忘拿雨傘,又轉回到王夫之家。這時,只見王夫之仍畢恭畢敬地站在原地,“心送”朋友走完三十里……

抗清的故事

王夫之在清軍南下之后,揭竿而起,舉兵抗擊。王夫之為了事業(yè)和理想,從來不為利祿所誘,不受權勢所壓,就是歷盡千辛萬苦,也矢志不渝。明朝滅亡后,他在家鄉(xiāng)湖南衡陽抗擊清兵,失敗后,隱居石船山,從事思想方面的著述。他晚年身體不好,生活又貧困,寫作時連紙筆都要靠朋友周濟。每日著述,以至腕不勝硯,指不勝筆。在他71歲時,清廷官員來拜訪這位大學者,想贈送些吃穿用品。王夫之雖在病中,但認為自己是明朝遺臣,拒不接見清廷官員,也不接受禮物,并寫了一副對聯(lián),以表自己的情操:

清風有意難留我,

明月無心自照人。

清指清廷,明指明朝,王夫之借這副對子表現(xiàn)了自己的晚節(jié)。

王夫之作品精選

青玉案·憶舊

桃花春水湘江渡,縱一艇,迢迢去。

落日赪a光搖遠浦b。

風中飛絮,云邊歸雁,盡指天涯路。

故人知我年華暮,唱徹灞陵c回首句。

花落風狂春不住。

如今更老,佳期逾杳d,誰倩e啼鵑訴?

【注釋】

a赪:淺紅。

b浦:水濱。

c灞陵:“霸陵”又作“灞陵”,故址今陜西省西安市東,因有漢文帝墓而名。近有霸橋。漢、唐時長安人送客東行,多至此折柳送別,黯然傷懷。故又名銷魂橋。

d杳:音咬,遙遠;幽深。

e倩:請,借。

【題解】

本詞以“憶舊”為主題,上闋描繪了春天江畔的夕陽西下的一派落日殘陽、微風飛絮、北雁南歸的景象;下闋表達了作者年華已暮、生活奔波、飽嘗離苦、回首往事的悵惘心情。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