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紛亂多輾轉 回國迎解放

北大名師 作者:張琳,孫戰(zhàn)龍 主編


紛亂多輾轉 回國迎解放

1935年,芮沐從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畢業(yè),獲得博士學位。在遍游歐洲之后,帶著對祖國無限的憧憬,芮沐坐上了從漢堡開往中國的客輪,人生的新篇章也在他的面前徐徐展開。

那時的中國內(nèi)憂外患,積貧積弱,國勢一再衰落。1931年,東北三省淪落;1937年,華北又失陷于日本發(fā)起的全面侵華戰(zhàn)爭,國民政府首都南京慘遭日軍屠城……四萬萬中國軍民一退再退,直至退守大后方,把重慶定為戰(zhàn)時陪都。

1938年,芮沐受聘于重慶中央大學法律系,講授“民法”、“外國民商法”和“國際私法”等課程。

在重慶,芮沐結識了一生的伴侶周佩儀。周佩儀出生于湖南長沙一個開明、殷實的商人家庭,自小接受嚴格的教育,后考入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金陵女大),知書達理、端莊典雅。1937年12月,日軍攻陷南京,周佩儀被迫回家鄉(xiāng)借讀;后來,金陵女大遷往成都華西壩開課,周佩儀從長沙前往成都復學。途中,周佩儀在重慶表哥家暫住,邂逅了表哥的好友芮沐。年輕的芮沐濃眉大眼、鼻直口方,飽滿的額頭下略顯峻瘦的臉龐,眉宇之間透出一股英氣,給小他9歲的周佩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于成都地處平原,每遇轟炸沒有防空洞可藏,只能就地找隱蔽處躲藏,十分危險。表哥和幾個在重慶的堂姐經(jīng)常寫信給周佩儀,要她到重慶去讀書。芮沐也寫信給她,提醒她注意安全。

年輕時代的芮沐

不久,周佩儀來到重慶,轉學就讀于由上海遷至北碚的復旦大學,與芮沐接觸也多了起來。在周佩儀眼中,芮沐雖然話語不多,卻十分有神采;為人很平易,絲毫沒有架子,常和學生們一起打球,和同事們演中、英語話劇,和他交往十分愜意。在1940年7月14日———芮沐生日這天,他和周佩儀喜結良緣,證婚人是當時的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和復旦大學校長吳南軒。

盡管身為大學教授,但芮沐幾乎沒有什么家當,更不要說積蓄,兩人的日子過得緊緊巴巴。但生活的拮據(jù)并沒有影響兩個年輕人的幸福:他們經(jīng)常結伴爬上“云頂煙云”的歌樂山,坐在江邊的堤岸上看著過往的船只……

然而,隨著前線中國軍隊的節(jié)節(jié)敗退,重慶物價飛漲,民不聊生,而政府當局也加緊對言論的控制,讓生性耿直的芮沐倍感壓抑。

有一天,一個學生在課堂上問芮沐:“為什么有人說解放區(qū)不好?至少那里不會物價飛漲?!避倾鍙膱蠹?、朋友處了解的解放區(qū)情況確如學生所說,但身為教員,若是鼓勵學生的這種對解放區(qū)的同情,定會遭當局打壓。沉思了好一陣,芮沐才回答:“哪里好、哪里不好,你們自己會看得出來,會有判斷的?!?/p>

即便謹慎有加,芮沐還是被人告發(fā),被學校解聘,罪名為“包庇學生反動言論”。當時,地處昆明的西南聯(lián)合大學學術空氣較好,吸引國內(nèi)眾多學者前往任教。1941年初,在朋友的介紹下,芮沐舉家搬到昆明,在西南聯(lián)大任教。芮沐全身心地投入教學,將自己在法國、德國所學的法律理論加以系統(tǒng)梳理,并對照清末、民初的法律體系,在教學中積累了大量的研究資料和心得。

這期間,為了將理論與實踐更好地相聯(lián)系,芮沐在授課之余開了一家律師事務所,所得收入則大部分給了需要幫助的學生。這一點被他的學生李模牢記在心,并在自己的從業(yè)生涯中終身力行。李模,字祖敏,1949年后在臺灣官至經(jīng)濟行政主管部門的次長,著有《民法總則之理論與實用》。他曾在芮沐的著作《民法法律行為理論之全部》一書的后序中被提及,他承擔了該書的部分“謄錄及整理工作”。李模去世后,其妻李許婉清將《民法法律行為理論之全部》的影印本轉交給臺灣三民書局,于2002年10月出版。她在后記中這樣寫道:

“芮師當時自國外進修歸來,一面任教大學,作育人材,一面自設律師事務所,服務人群,執(zhí)業(yè)所得資助有需要的學生……外子(李祖敏)有幸,立雪程門,得益良深……時時慕述芮師風范,且自我鞭策,自我期許,希望能一步一腳印隨趨恩師足跡……”后來,“他(李祖敏)自出國進修后,回國執(zhí)教,并設事務所,以所得嘉惠學子,都劍及履及,一一做到……”

隨著抗戰(zhàn)勝利的臨近,昆明物價飛漲,政治形勢也日益反動和黑暗。血氣方剛的芮沐常發(fā)表不滿現(xiàn)實的言論,抨擊國民黨的黑暗統(tǒng)治,引起了特務的注意。1945年上半年,在一位美國友人的勸說和幫助下,芮沐接受了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邀請,帶著妻子和剛滿1歲的兒子芮太初離開了動蕩不安的中國,到該大學做法律系訪問學者。

剛到美國,周佩儀為了補貼家用,把年幼的孩子寄放在托兒所,只身到紐約華僑學校教授中文,還到某公司做文秘。芮沐更是惜時如金,如饑似渴地學習和研究,陸續(xù)發(fā)表了一些學術文章。不久,芮沐受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之邀,到兩校任教;同時,妻子的收入也日漸穩(wěn)定,一家人的生活終于安頓了下來。

可是,這種令許多人羨慕的安穩(wěn)生活并沒有持續(xù)多久就又中斷了:1947年夏天,芮沐做出了令幾乎所有人都感到震驚和不解的決定———回國!

在當時,大多數(shù)人躲避戰(zhàn)亂還來不及,芮沐卻要回到戰(zhàn)火紛飛的國內(nèi),妻子周佩儀也很不理解,試圖說服他打消回國的念頭。芮沐不為所動,他說:“我出國不就是因為不滿反動派的統(tǒng)治,才來到美國的么?現(xiàn)在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即將解放全中國,正義之師已經(jīng)兵臨城下,北平解放在即。你不走我自己走,我要回去迎接北平的解放!”

芮沐很快向學校遞交了辭職報告,簡單收拾了行李,只身匆匆離開了紐約。

當時,紐約沒有開往中國的客輪,芮沐只好輾轉到西雅圖??僧斳倾遐s到那里時,客輪剛剛開走,而下一班何時出發(fā)還是未知數(shù)。由于離開紐約匆忙,隨身所帶的錢不多,40歲的芮沐只得挽起袖子,靠在餐館刷盤子、為別人做文書維持生活。在西雅圖滯留幾個月后,芮沐才坐上了開往上海的客輪。

時隔數(shù)月后,周佩儀帶著兒子在北大教授許寶騄的幫助和陪同下,于1947年冬從美國回到國內(nèi),與芮沐團聚。每每談起這段往事,周佩儀不禁唏噓:多虧了許先生,否則按照后來的局勢發(fā)展,一家人就要被大洋阻隔幾十年?。?/p>

在塘沽,芮沐一家喜得團圓。但是,在回京的路上,卻遭遇了畢生難忘的一幕:當時,北平尚未解放,交戰(zhàn)雙方在天津、廊坊一帶屯兵對峙,時有交戰(zhàn);就在去北平的火車上,警鈴突然大作,芮沐和周佩儀趕緊和車廂內(nèi)其他乘客一樣趴在車廂地板上,用身體緊緊地護著孩子,躲避流彈。

幾十年過去了,對于芮沐當年的激情和壯舉,與他相濡以沫的人———年過九旬的周佩儀至今仍平靜而堅定地表示“他讓我很佩服”。

命運就如同一條河流,不經(jīng)意間的一個彎道、漩渦便構成了人生旅途上的變數(shù)。芮沐的人生航向注定在1947年出現(xiàn)一個大大的轉彎,伴著骨子里的那份正義感和勇氣,伴著對于光明的追求和對祖國的無限熱愛,芮沐回到了生他養(yǎng)他的土地。仿佛一顆蒲公英的種子,隨風吹拂,四處飄揚,最終落在了生育它的土地上,生根、發(fā)芽、生長,這一落就是60多年。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