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中國古代廉政思想的特點

廉潔政府建設(shè) 作者:新玉言 編


(二)中國古代廉政思想的特點

1.中國古代廉政思想的兩大基礎(chǔ)

“以民為本”構(gòu)成了中國古代廉政思想的第一個基礎(chǔ)。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這是歷代王朝盛衰興亡的必然規(guī)律。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開始,就被人們塑造成了愛民與民同樂的光輝形象,“民人邦本”、“愛民如子”的口號,流傳整個古代社會。

孔子是儒家民本思想的奠基者,其“仁學(xué)”的核心宗旨就是“愛人”;孟子將其演變成“民貴君輕”論,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指出以民為本方可長治久安;賈誼意識到“民為國本”的道理;柳宗元提出“吏為民役”的觀點,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發(fā)展的高峰。

在此基礎(chǔ)之上,出現(xiàn)了一些具體的愛民政策,如興水力、授民田、輕徭薄賦、勸農(nóng)耕、辦學(xué)校、富民教民等。西周成康之治、西漢文景之治、唐初貞觀之治等,可以說都是愛民政策的結(jié)果。統(tǒng)治者認識到民眾的重要性,雖然還沒有達到“君權(quán)民授”的境界,但認識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無疑是另一種層面上的對民權(quán)的重視,正是這種重視,使得歷朝歷代的統(tǒng)治者認識到了加強吏治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中國古代的廉政思想才得以不斷的完善。

勤儉樸素是中國古代廉政思想的另一個基礎(chǔ)。勤勞節(jié)儉,樸實自然,不鋪張,不浪費,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們無不主張為官做人一定要勤儉樸素,切忌奢侈多欲。

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周武王滅商后夜不能寐,漢文帝親率群臣勸課農(nóng)桑,諸葛亮治蜀夙興夜寐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等等勤政的形象史不絕書;季文子家無衣帛之妾,晏嬰飯常疏食,食不重肉,君賜食品堅辭,陶潛不為五斗米而折腰,曹操權(quán)傾天下,妻妾常穿補衣,張儉一袍服三十年,于成龍?zhí)煜铝返谝坏鹊葍€樸廉潔永遠為世人所稱道。

從勤儉樸素出發(fā),思想家們要求統(tǒng)治者要愛惜民財民力,不可大興土本,反對統(tǒng)治者過著窮奢極侈的生活。這對于官員來講,聚斂財物成為一件相當(dāng)可恥的事情,相反,對于老百姓的血汗要充分尊重,這種近乎于現(xiàn)代納稅人的意識對于規(guī)范官員的行為起到了十分明顯的作用。

2.中國古代廉政思想的四大特點

(1)以廉為本。在中國古代貪官污吏盛行的歷史條件下,各朝代有政治遠見的統(tǒng)治者、政治思想家,出于鞏固其階級統(tǒng)治地位的需要,都十分重視官吏的廉潔問題,把廉潔作為對官吏政德的根本要求,作為廉政治理的根本,貫穿到整個政治活動中,即“以廉為本”?!耙粤疄楸尽钡乃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nèi)容:

第一,官吏的廉潔與否,是關(guān)系到政權(quán)存亡、國家興衰的根本問題。

第二,把廉潔作為官吏必須遵守的諸德中最重要的德目。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