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我的史家村
我和另一位同班同學李鐵成分到第六生產隊,就是史家村。
史家村有35戶人家,135口人。離公社5里,離縣城15里。地處丘陵,山上有地,一般種植耐旱的小麥、玉米和小米。當時畝產也就三四百斤。山上有幾孔窯洞,養(yǎng)著隊里的上百只羊。山上還有幾十棵梨樹,上百棵柿子樹,還有香椿、荊條,等等。從山上有一股泉水流下來,水量不大,但足以推動水磨。磨坊終日不停,全村社員磨面都在這個水磨坊。澆地時水是按規(guī)矩平均分派的。山腳下就是史家村的居住地。每戶人家,不論面積大小,都有一個院落,院墻是干打壘的土墻。連著村落的是一片樹林,有幾十棵香椿樹。緊接著是一大片一漫坡的百余畝旱地,主要種小麥和棉花。其間阡陌小道上是一排排的楊樹、杏樹、蘋果樹、柿子樹。我們隊工分值不高,每天10分,合一兩毛錢。平原地區(qū)的生產隊分值有達到一塊多的。但是,村民還比較滿意,因為比偏遠山村要好很多。山上的姑娘愿意嫁到村里來。叫作“比下不足,比上有余”。
我們村由崔、李、楊三姓組成。輪流坐莊。我們剛去的時候,隊長姓崔。兩年后隊長姓楊。但是,生產隊重大事項都由隊委會決定,隊委會里面包括生產副隊長、政治隊長、婦女隊長、會計、出納。他們同時也是村黨支部的委員。此外,還有民兵排長。說到崔、李、楊三姓,崔家人成分比較低,有幾名復員軍人,腰桿比較硬,從說話口氣上就能聽出來。楊家人成分比較高,他們善于做生意,鼓勵孩子讀書。但是,他們對我們知青都很好,經常說,外來人,不容易。后來讀《詩經》:“氓之蚩蚩,抱布貿絲?!辈胖?,在古代,我們的身份是“氓”。但是,外來人也有外來人的優(yōu)勢。隊里很信任我們,把看青等重要工作交給我們做。而且,有事外出,只要跟隊長打個招呼,你就是個自由人。
在我們插隊的第三個年頭,楊家人當了隊長。第一件事,就是給我們知青蓋房。隊里先是買了木料,接著打“糊結”——用泥和麥秸混合做成的土坯,然后動工。新房的位置正好挨著隊里的庫房,風水先生說,這樣就可以聚財了。這恐怕稱得上是知青對史家村的第一個重大貢獻吧!
史家村的四季很漂亮,春天杏花開,蜂蝶舞,夏天一片翠綠,秋天柿子金黃,冬天下雪,成了銀白世界。
史家村是中國數不清的農村的一個剪影。早上,雄雞唱,犬兒吠,炊煙起,羊兒跑。晚上,杳無聲息,天地一色,農舍機杼之聲相連,紙窗一燈如豆。經歷了多少世代,樸實的北方農人,生于斯,長于斯,死于斯。在轟轟烈烈的“文化革命”中,最不為世間社會風潮和功名利祿所動的,就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