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緒論

復社與文學研究 作者:曾肖


緒論

一、選題緣起

晚明是一個特別引人注意的時代,那“是一個動蕩時代,是一個斑駁陸離的過渡時代?!惚M可以說它‘雜’,卻決不能說它‘庸’;盡可以說它‘囂張’,卻決不能說它‘死板’;盡可以說它是‘亂世之音’,卻決不能說它是‘衰世之音’。它把一個舊時代送終,卻又使一個新時代開始。它在超現(xiàn)實主義的云霧中,透露出了現(xiàn)實主義的曙光”。這個時代的政治、制度、風俗、習慣、道德、輿論等歷史背景,孕育了“明末清初的時候,學術思想的發(fā)達,人才的茂盛”,“在清初的時候,很是一個批評時代。政治的批評,文章的批評,思想的批評……”而站在明末清初這個時代浪尖的弄潮兒,當屬廣大復社成員。

復社是以張溥、張采為首的文人社團組織,其成員遍布大江南北,人數(shù)之多,無法確切計算。這一組織在當時及后世都影響甚巨,其規(guī)模與實績堪稱前所未有。它的產(chǎn)生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與社會原因,直接受到明代文人濃厚的結(jié)社風氣影響。文人結(jié)社最初只是以文會友,單純的文學活動,至明末,有的社團兼文學創(chuàng)作與政治斗爭于一身,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復社。一方面,復社是一個以科舉考試為主要目的的文社,日?;顒佣嗍谴Π斯?,刊刻文稿,切磋學問,砥礪品行。另一方面,復社又帶有濃烈的政治色彩,以東林后繼自任,大力表彰遭受殘酷迫害的東林黨人,而對魏忠賢為首的逆黨大加撻伐。

復社既是一個八股文社,也是一個學術與文學流派。他們在經(jīng)學、史學、文學等方面均取得了輝煌的成績。針對當時士人學無根柢、“剽耳繪目”的習氣,復社主張“興復古學,將使異日者務為有用”,提出尊經(jīng)重史,經(jīng)世致用,對清初學術新風的興起有一定的導源作用。為了扭轉(zhuǎn)當時文壇上淺率浮泛的文風,復社繼承前后七子的旗幟,主張學習秦漢唐代文學,提倡雅正文風,再次掀起了復古主義思潮。復社成員在散文、制義、詩歌、詞賦等方面都卓有成就,影響了清初詩文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趨勢。處于明末清初這個特定時段中,復社在學術、文化、文學上都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它的思想主張有別于萬歷以來盛行的左派王學思潮,影響了眾多處在這個歷史階段的士人的思想、心態(tài)與各方面表現(xiàn)。探討這個論題,有助于更清晰地把握這段歷史,了解相關文士的生存狀態(tài)與具體行動。

隨著復社成員在科考上的成功,越來越多的士人爭相入社,社集的盛況空前,如虎丘大會,四方奔赴者多達數(shù)千人,聲勢浩大,影響廣泛。而踏上仕途的復社成員積極參政,不由自主地卷入了周延儒與溫體仁相互傾軋的政治旋渦。后來,復社成員又與以阮大鋮為首的逆黨展開了新一輪政治斗爭。清兵入關之際,除了少數(shù)人有投降劣跡之外,絕大多數(shù)成為江南抗清力量的骨干。有的在斗爭失敗后英勇犧牲,不屈而死;有的遁跡山林,或削發(fā)為僧,隱居不出,過著遺民的生活。大多數(shù)成員堅決不與清廷合作,是復社倡導氣節(jié)所長期熏陶的結(jié)果。而這種抗爭精神與民族氣節(jié)直至今天仍然熠熠生輝,激勵人心。這也是研究復社的價值與意義之一。

二、研究現(xiàn)狀

關于文人結(jié)社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紀初。朱倓、謝國楨、郭紹虞等學者主要從歷史的角度考察了明代的詩社、文社。明代文人社團名目繁多,經(jīng)謝國楨、郭紹虞、李圣華、何宗美等學者的鉤稽,已搜羅整理出三百多家可考的社團,有關明代文人結(jié)社的概況基本清晰。

迄今為止,學界對明人結(jié)社的研究,側(cè)重于對幾社及其成員的研究。在這里,我主要梳理有關復社的研究成果。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前,學人的研究偏重于歷史層面的分析,注重分析復社與政治的關系。其一是考證復社的組成及分社,分布于地方的社團組織及其活動,如陸樹楠考證了江蘇省近三百年來的幾個著名的結(jié)社運動的史實,重點分析了復社、幾社的活動。朱倓辨析了杭州讀書社、南應社的成員生平及社事活動。其二是敘述復社發(fā)展演變及主要活動,基本上是在明清兩代記載復社社事的史料上展開討論,以謝國楨、郭紹虞兩位學者的研究為代表。謝國楨的《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主要抓住復社前期與艾南英的爭執(zhí)、后期與阮大鋮的斗爭這兩大事件展開討論。郭紹虞的《明代文人結(jié)社年表》分列有明一代各個社團人物的主要活動;《明代的文人集團》考證了統(tǒng)合于復社的各地文社名稱及主要人物,并簡述復社發(fā)展的始末。日本學者小野和子的《明季黨社考》專門討論了復社的成立、組織、宗旨及政治上的主要活動,包括與阮大鋮的斗爭、與周延儒的合作、抵抗清兵等,重點放在復社與黨爭、政治的關系。其三是討論復社及明末清初的學術思潮。陳鼓應等人主編的《明清實學思潮史》論述了張溥及復社“興復古學,務為有用”的經(jīng)世思想。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后,開始重視復社與文學的關系,以及復社的綜合研究。以復社為研究對象的著述有丁國祥的《復社研究》,討論了復社的歷次大會與社集,復社的學術與性質(zhì),明亡前后的演化與災難,以及重要人物的文學成就。涉及復社與文學的論著,有廖可斌的《明代文學復古運動研究》,在明代復古運動的歷程中分析復社、幾社的復古主張,指出復社、幾社是明代第三次復古高潮,有其思想史上的意義。孫立的《明末清初詩論研究》從文學批評的角度考察了明末清初文社的社集與選文活動,涉及有關制義的選本,并對陳子龍、艾南英、錢謙益等人的詩論做了個案研究。李圣華的《晚明詩歌研究》以一章的篇幅探討東林、復社、幾社的詩歌,指明復社與幾社“復興絕學”的結(jié)社活動及詩歌理論,簡明分析了幾個主要詩人的詩歌特色。下力較深的是何宗美,他以明代文人結(jié)社為專題的系列著作在國內(nèi)引起了較大的反響?!睹髂┣宄跷娜私Y(jié)社研究》對復社的文學活動與文學地位,及其《明末清初文人結(jié)社研究續(xù)編》對復社與竟陵派關系的梳理,頗多精辟之見。《文人結(jié)社與明代文學的演進》一書縱觀整個明代文人的現(xiàn)象,考證出大量文社,并結(jié)合明代文學思潮的演進來討論。以上論著對于明代文人結(jié)社的情況有較為全面的考察,但在單個具體的文學社團的縱深研究尚有開拓空間,對于復社的文學批評、文學創(chuàng)作皆有未及之處。

復社成員眾多,有相當一部分人物在政治、學術、文化與文學上具有重要的歷史位置。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入清以后的復社成員,如吳偉業(yè)、侯方域、歸莊等人的文學作品,顧炎武、黃宗羲等人的學術成就。對于復社前期主要人物的研究,除了陳子龍、張溥得到較多的關注,其他如張采、吳應箕、劉城、周鐘、楊廷樞、章世純、陳際泰、羅萬藻、黃淳耀等人,學界則有所忽略。關于復社領袖張溥的生平、思想、創(chuàng)作、批評等方面的論著,蔣逸雪的《張溥年譜》,基本理清了張溥的生平、交游及重要活動。文學思想方面,鐘濤、李江峰的論文都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為例,分析張溥的文學思想、批評方法。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除郭預衡的《中國散文史》,其他文學史較少提及;現(xiàn)有論文集中在《五人墓碑記》的價值與特色。

21世紀以來,出現(xiàn)了多篇較有創(chuàng)新性的學位論文。有的從整體把握,對復社進行全方位的考察,2005年南京大學曾肖的博士論文《復社與文學新探》,探討了復社的興起原因、演變歷程、批評理念、文學創(chuàng)作、復社與竟陵派的關系等五個方面,深入挖掘了復社的文學活動及對明末文壇的影響。有的從歷史學的角度來討論復社的形成、成員、活動,如2007年東北師范大學王恩俊的博士論文《復社研究》(修改后出版為專著《復社與明末清初政治學術流變》,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臺灣研究生論文劉莞莞的《復社與晚明學風》,主要討論復社的成立及與晚明學風的關系,較少提及文學批評與創(chuàng)作。

有的以復社領袖及重要人物、重要作品為專題研究,2006年上海師范大學柯昌禮的碩士論文《〈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中的人物批評》,探討了張溥的批評傾向、方法和美學意義;2008年復旦大學陸巖軍的博士論文《張溥研究》,從張溥的生平、思想、散文、詩歌、影響等幾方面來進行詳細的論述(修改后出版為同名專著,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6年版);2008年首都師范大學莫真寶的博士論文《張溥文學思想研究》,從其結(jié)社活動、參政活動與人格心態(tài)、著述活動與學術思想、文學批評與創(chuàng)作實踐、歷史地位等多方面來討論張溥的文學思想。

綜合來看,現(xiàn)有研究成果偏重于歷史的分析,重心放在社會關系的梳理與外部因素的變化,忽略了文學視角。復社的成員以生員為主,以讀書為治生之道,從學術、文學的角度來考察復社,更能準確把握其組織性質(zhì)、特點與變化,及其主要的活動形式與各方面的表現(xiàn)、成就與歷史貢獻。

三、研究目的

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筆者從原始材料的辨析入手,選擇從歷史、政治、文化、文學等多種視角來闡述復社的興衰演變,探究復社的社團理念、學術旨趣及其與文學批評、創(chuàng)作實踐的扭結(jié)。在論證過程中,更多地引述復社成員的文集材料,注重復社的文學特征以及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

聯(lián)系晚明特有的時代背景,將復社的形成因素、發(fā)展過程進一步深化、細化。緊扣時代的變動,從縱的方面分析復社內(nèi)部自身的演變,描述成員的心態(tài)變化;從橫的方面挖掘復社與外部的聯(lián)系,包括復社與政治、復社與其他文學流派的關系。筆者主要梳理了復社與艾南英的論爭,與阮大鋮的爭斗,與以譚元春為首的竟陵派之間的關系。

全面考察復社的學術思想、文學批評與創(chuàng)作,重點放在前期人物的思想主張。關于張溥、張采、吳應箕等人的經(jīng)學、史學、文學方面的研究,以及復社的制義創(chuàng)作、選文定評上的研究。復社諸子的作品中有數(shù)量眾多的應酬唱和詩文,以往的研究對于這類作品有所忽略,評價偏低。筆者注意挖掘其中關于當時社會、風俗、交游及思想方面的寶貴資料。

研究復社具有獨特的思想、文化史意義。復社成員在政治、學術、文化、文學等多個領域都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以復社為個案,既是文學流派研究,也是思想史、學術史的研究。厘清復社的學術、文化與文學,有助于我們進一步把握明末及清前期的士人心態(tài),對于這一段歷史有更清晰全面的了解。

 

  1.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論》,東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頁。
  2.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開明書店1941年版,第335頁。
  3. 陸世儀《復社紀略》所錄《國表》初刻有694個人名;阮大鋮等人所造《蝗蝻錄》及《續(xù)蠅蚋錄》,共有二千二百五十五人;復社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吳手錄社中姓氏一冊《復社姓氏錄》,得二千二百四十人,吳山嘉《復社姓氏傳略》為當中千余人作傳;吳應箕《復社姓氏前后編》錄社中人姓氏得二千四百余人;劉世珩的《復社姓氏》三卷取自二吳本,除去重復者,共得三千余人。蔣逸雪《張溥年譜》附《復社姓氏考訂》共考出具體人名有三千零二十五人。何宗美《文人結(jié)社與明代文學的演進》(上)第六章列表計算,提出復社人數(shù)達三千零六十五人。丁國祥《復社研究》附錄二,考證出三千零五十二個人名。張鑒在《答震澤吳愚甫書》中,指出吳應箕的《復社姓氏前后編》與吳《復社姓氏錄》所錄人名有出入,原因有幾個:一、朱彝尊或有竄改;二、政治原因避忌而抹去本籍,“薛國觀之獄,身罹重典,家計紛如,其嗣佩聲,寄籍嘉善,固有不得已于中者,貴池本兩載之宜也。今直抹去本籍,而但存嘉善,未免失真”;三、社籍名冊先后添補,加上地勢沿革變遷、家族流播等原因,一人所隸籍貫不同,只可一載,有出入者另作附錄;四、復社社事曲折,因李自成起義、明清易代等原因,部分人名被抹去,后世難考。據(jù)杜登春的《社事始末》載:“自辛未至辛巳,婁東之局,幾比尼山。舉天下文武將吏及朝列士夫、雍庠子弟、稱門下士從之游者幾萬余人。其姓名俱載金孺人(應是潘孺人)會吊門籍。余入贅時得閱之,亦一大觀也。”杜登春此處所記,從張溥游者接近萬人之多,以諸生為身份的復社成員當占其中的大部分。由此可知,因歷史變遷、政治影響、撰者傳抄、文獻存留等各種原因,復社成員尚有許多湮沒無傳,姓名難考,具體人數(shù)與人名已難以全錄。
  4. 陸世儀《復社紀略》,《續(xù)修四庫全書》本,史部438冊。
  5. 陸樹楠《三百年來蘇省結(jié)社運動史考》,《江蘇研究》第一卷第三期,1935年7月1日出版。
  6. 朱倓《明季杭州讀書社考》,《國學季刊》第二卷第二號,國立北京大學1929年12月出版。
  7. 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中華書局1982年版。
  8. 郭紹虞《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9. 小野和子著,李慶、張榮湄譯《明季黨社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10. 廖可斌《明代文學復古運動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11. 孫立《明末清初詩論研究》,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2. 李圣華《晚明詩歌研究》,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版。
  13. 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結(jié)社研究》,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14. 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結(jié)社研究續(xù)編》,中華書局2006年版。
  15. 何宗美《文人結(jié)社與明代文學的演進》,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6. 鐘濤《張溥文學思想管窺》,《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94年第2期;李江峰《從〈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看張溥的文學思想》,《唐都學刊》,2006年第1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