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投身抗日救國洪流

虎將夏侯蘇民 作者:張克勤,汪洋,劉學藝 著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fā),第二天中共中央就發(fā)布了《中國共產(chǎn)黨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不久又提出著名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lǐng)》,號召全民奮起,抗日救國。此后,侵華日軍沿平漢線、津浦線大舉南侵。國民黨軍一觸即潰,避戰(zhàn)逃跑。煙臺第八中學停辦,張培禮回鄉(xiāng)當了本村一名小學教師。此時,蓬萊黨組織宣傳抗日救亡的活動正如火如荼。在報國救亡大潮的影響之下,張培禮聯(lián)合同鄉(xiāng)同學,組織抗日救亡服務(wù)團,以演講、街頭活報劇、演唱和教唱抗日救亡歌曲等形式,在家鄉(xiāng)開展抗日救亡的宣傳活動。他們在街頭巷尾演出《放下你的鞭子》、《血灑盧溝橋》等街頭活報劇,宣傳東北同胞背井離鄉(xiāng)、流落街頭的悲慘狀況,揭露日寇燒殺搶掠的殘酷暴行,歌頌我愛國軍民奮起反抗的英雄事跡。演出樸實感人,使觀眾熱淚盈眶。他們教唱《義勇軍進行曲》、《工人歌》、《大刀進行曲》、《五月的鮮花》等抗日救亡歌曲和蘇聯(lián)歌曲《伏爾加船夫曲>等,使群眾精神振奮,熱血沸騰,催人警醒。

抗日救國團在街頭宣傳抗日

張曉生回憶說: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的炮聲震撼了中國大地,全國人民沸騰了,一致要求抗戰(zhàn),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學校的學生,走出校門,到農(nóng)村、到工廠,宣傳抗日救國,募捐聲援前線。后來學校解散,我和幾個同學回到家鄉(xiāng),夏侯和我積極與同學們組織起抗戰(zhàn)救國宣傳隊,向鄉(xiāng)親父老兄弟姐妹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夏侯在當時是一個活躍分子,還參加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戰(zhàn)活報劇。

另一位中學同學肖文回憶說:

“七·七”盧溝橋事變后,9、10月間山東軍閥韓復渠的省政府教育廳密令學校南遷。消息傳出后,我們一大批蓬萊籍同學退學還鄉(xiāng)。同年冬,我們二人(指張培禮和肖文)又一同參加本區(qū)由輟學學生、小學教師成立的“抗戰(zhàn)服務(wù)團”,向本鄉(xiāng)父老鄉(xiāng)親兄弟姐妹作些抗日救亡宣傳鼓動活動。那時我們都還年輕幼稚、單純,不懂階級和階級斗爭,不知道什么是革命,更不了解中國共產(chǎn)黨,只有滿腔熱情,要抗日救國,不做亡國奴。

1937年9月,在中國共產(chǎn)黨大力倡導和全國人民一致要求下,國共兩黨組成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其后,八路軍挺進敵后,發(fā)動群眾,組織武裝起義,開展游擊戰(zhàn),創(chuàng)建抗日民主根據(jù)地。1937年12月24日,中共膠東特委書記理琪根據(jù)上級黨組織的指示,組織發(fā)動了文登縣天福山起義,以昆崳山紅軍游擊隊為基礎(chǔ),成立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第一大隊。1938年1月15日,膠東特委又領(lǐng)導發(fā)動了威海起義,組織了第三軍第二大隊。隨后,膠東大地抗日武裝起義風起云涌,1938年2月3日,在離張培禮家鄉(xiāng)不遠的蓬萊西宋家村,中共蓬萊縣委發(fā)動了抗日武裝起義,成立了第三軍第三大隊。

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第三大隊隊旗

國難當頭使張培禮憂心如焚,抗日大潮的洶涌又使他心潮澎湃,時刻準備投身革命隊伍,參加抗日武裝斗爭。當時,日寇大舉入侵山東,占領(lǐng)膠東的一些城市和縣城,但是由于兵力不足,只能占點帶線。膠東有一些地區(qū)由國民黨軍的游兵散勇以及一些鄉(xiāng)紳拉桿子、組隊伍,一面打著抗日的旗號招兵買馬,一面組織武裝,用于保家護院。張培禮急于參加抗日的心情急切,參加了蓬萊地區(qū)一支隊伍。進隊后,他發(fā)現(xiàn)該隊領(lǐng)導抽大煙、搞腐化,正直、單純的他十分看不慣,于是耿直地提出批評,該領(lǐng)導不僅不接受批評,反而借故將他開除,他也不愿與其同流合污,憤然離隊回家。

此時,家里父母做主,正給張培禮操辦婚禮,迎娶蓬萊縣寧家溝22歲的寧桂英。寧桂英比張培禮大4歲。自由民主、婦女解放、自由戀愛的思想已經(jīng)使張培禮不滿家庭包辦的婚姻,抗日救國、匹夫有責的熱忱使他沖破束縛。1938年2月,婚后僅二十天,他就參加了中共舉辦的抗日聯(lián)合中學。不久,母親到學校將他找回,回家后他向母親和新婚妻子寧桂英講述抗日救國的道理,說服了母親,并規(guī)勸妻子離婚。在家住了兩天半,作了兩天半的宣傳動員工作,然后乘夜回歸學校。

張培禮的同學張曉生回憶說:

1938年2月,中共蓬萊縣發(fā)動群眾武裝起義,成立了“山東人民抗日救國第三軍第二路”,在艾崮山抗日根據(jù)地的站馬張家創(chuàng)辦了一所抗日中學,招收了五十多名男女青年學生,訓練培養(yǎng)抗日救國軍政干部。夏侯和我們十多名同學,得知這一消息后,喜出望外,奔走相告,踴躍報名。從此,走上抗日救國的光明大道。

走出家門,離開親人,參加抗戰(zhàn)隊伍,在家庭中還是有斗爭的。我父母為了把我牽住留在家中,忙著為我訂婚,籌備結(jié)婚。我想到張培禮在新婚后不久,能和我們這些同學一起決然離家出走,參加抗日隊伍,這說明我們這些青年學生想的是抗日救國,可以不要小家。當時在社會上還流傳一種說法: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這是老百姓長期飽受兵災戰(zhàn)亂之苦的反映,家中親人也認為好人不能去當兵。我們這些純潔的青年學生,以實際行動來向鄉(xiāng)親說明:好人要當兵!抗日救國保家鄉(xiāng),才是有志的好青年。

在抗日中學學習過程中,我們懂了許多的抗戰(zhàn)道理。不久,我和夏侯蘇民等同學由遲健民老師介紹,參加了“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簡稱“民先”,是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下的半公開抗日救亡組織,主要任務(wù)是宣傳群眾,組織群眾,開展抗日救亡活動),這是我們參加抗戰(zhàn),投身革命的起步。

遲健民烈士

遲健民,1908年生于蓬萊縣莫家莊一個貧苦農(nóng)民家庭,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他是一位四肢不健全的殘疾人,但他身殘志堅,在黃縣讀完中學初、高中課程,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師范大學,并取得學士學位,后來在北平、山東益都任教。民族垂危的關(guān)鍵時刻,他回到家鄉(xiāng),中共蓬萊縣委決定由他負責創(chuàng)辦抗日中學,培養(yǎng)抗日后備力量。他傳授知識,講述抗日道理,介紹張培禮等同學加入“民先”組織,是張培禮等同學十分尊敬的師長,也是張培禮走上革命道路的第二位啟蒙老師。1942年在反日偽軍冬季“大掃蕩”的戰(zhàn)斗中,遲健民不幸被俘,殘暴的日軍將其綁在馬后,打馬狂奔,拖行三里多路,致其壯烈犧牲。

經(jīng)過三個多月的學習,我們被分配到部隊工作,夏侯蘇民分配到“三軍二路”八大隊任中隊長,分配我到七大隊任中隊指導員,我們到部隊不久,“三軍二路”整編,夏侯蘇民到五十五團一營三連任排長,我被分配到掖縣二十一旅政治部工作,后調(diào)到六十一團一營任青年干事。

1938年7月,張培禮由大隊政委蘇曉風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蘇曉風為張培禮改名為夏侯蘇民。其寓意為:取姓“夏侯”,是要像三國時期的魏國名將夏侯惇一樣英勇善戰(zhàn);取名“蘇民”,是要在我國實現(xiàn)像蘇聯(lián)一樣的社會主義社會。當年在膠東,改名幾乎形成風氣,既是為了蒙蔽敵人,避免家庭成員受到敵人的迫害,也是為了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負和遠大理想。

蘇曉風,原名張爾乙,蓬萊潮水鎮(zhèn)人,1915年出生,1936年加入“民先”,1938年2月參加蓬萊武裝起義,任第三軍第二路第一大隊政委,同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5月任九大隊政委,7月任三軍第五營政委,9月任五十五團一營政委,1939年9月任十五團政委,1940年4月任十三團第一任政委。他和十三團第一任團長、紅軍干部李紹橋,率領(lǐng)十三團在半壁店伏擊戰(zhàn),上夼、兩目山戰(zhàn)斗和強攻郭家店等戰(zhàn)斗中立下赫赫戰(zhàn)功。1940年12月30日,他們在掖縣上莊遭日軍突然襲擊,團長李紹橋中彈犧牲,政委蘇曉風身負重傷被俘,慘遭殺害,年僅25歲。

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五旅十三團政委蘇曉風

1938年7月,我黨領(lǐng)導的膠東抗日武裝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和膠東抗日游擊第三支隊合編,三軍編成五個營,三支隊編成四個營。蓬萊的三軍二路編為三軍第四營、第五營。四營營長趙一萍、政委孫自平(孫紫平),五營營長李華(又名回東)、政委薛峨(不久為蘇曉風)。同年8月,三軍和三支隊統(tǒng)一整編為六十一團、六十二團、六十三團和五十五團,共7千余人。其中,五十五團由原三軍二路一部,原掖縣三支隊一部編成。團長李華(回東),政委常青。下轄兩個營,第一營是由三軍二路的第五營編成,營長林月樵(又名姜宗泰)、政委蘇曉風;第二營是由三支隊的四營編成,營長李伯民。共500人,500支槍。整編后的部隊統(tǒng)一使用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番號。

1938年9月18日,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山東抗日游擊第五支隊(12月改稱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五支隊),下轄第六十一、六十二、六十三、五十五團,共四個團。之后又增加了第六十四、六十五團。第五支隊的成立,標志著膠東我軍正式納入了八路軍戰(zhàn)斗序列。

1938年9月18日,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在掖縣改編為八路軍山東游擊第五支隊

此時,夏侯蘇民任五十五團三連少年排排長,蘇曉風不僅是他的入黨介紹人,而且以更改姓名的方式注入對他成為虎將的熱切希望。此后兩年間,在蘇曉風言傳身教、耳提面命的領(lǐng)導之下,夏侯蘇民不負重望,樹木終于成材。他的成長與進步,離不開蘇曉風嘔心瀝血的付出和教誨,他從“小老虎”到虎將的成長過程中,蘇曉風功不可沒。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