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一曲漁家傲”
將來再見也不晚
公元1014年,宋真宗率百官前往亳州朝拜太清宮,皇家車隊路過河南商丘的那一天,整個商丘城沸騰了,市民們扶老攜幼,傾巢而出。
商丘當時是北宋的南京,相當于現在的直轄市,城里有個應天府書院,又叫南都學舍,是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屬于當時的名牌學府??湛帐幨幍男@里,卻有一個學生仍在繼續(xù)學習,有同學跑去勸他:“同學,快走,咱們去看皇帝,千載難逢!”但這個看書的學生只隨口說了句:“將來再見也不晚”。
這位學生就是范仲淹,第二年,他真的考中進士去了東京開封,在滿目春花中吃到了御賜的宴席,見到了年近五十的真宗皇帝。
范仲淹生于989年,江蘇吳縣(今蘇州境內)人,中了進士后在安徽廣德一帶做過司理參軍(從九品),亳州一帶做過集慶軍節(jié)度推官(此官也可以說是幕僚),還在江蘇東臺做過鹽官。當了近十年近似于科級的基層干部后,終于做上了江蘇興化縣令,此時他已三十四歲,才剛娶妻。兩年后,也就是三十六歲本命年那年,范仲淹生了一子,屬晚婚晚育,同一年被調入汴京做了大理寺丞,仕途起步也顯得稍晚,但這一年卻是雙喜臨門。
1028年,經晏殊推薦,范仲淹榮升秘閣校理,他的辦公室在京師宮城的崇文殿中。也就是說,實際上做了皇上的秘書。這個位子,是中國歷代官員騰達的捷徑,但也常常是倒霉的起點。
范仲淹到了皇帝面前,開始不斷發(fā)光,但離皇帝太近,光發(fā)勤了容易升遷也容易惹人嫌,容易遭貶。
離鄉(xiāng)遠,人漸老,就吟《漁家傲》
范仲淹仿佛是古代官員中最經得起折騰的人,一生升貶不斷,他的官階忽上忽下,但總的是一條向上的曲線:言官、通判、知州、知府、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最高做到了副宰相(參知政事)。
1038年,黨項族首領元昊突然在西北塞外自稱皇帝,建立西夏國,并調集十萬軍馬,侵襲宋朝延州(今陜西延安附近)等地。
大宋軍隊在邊境上的表現很是狼狽。仁宗派夏竦去做陜西前線主帥,又采納當時副帥韓琦的意見,調范仲淹作另一副帥。五十歲的范仲淹成為大宋軍的副總指揮。
1041年正月,主張攻擊的韓琦率領宋軍主力在西夏境內六盤山麓遇伏被圍殲,任福等十六名將領英勇陣亡,士卒慘死一萬余人。韓琦大敗而返。而堅決主張以守為攻的范仲淹在宋夏交戰(zhàn)的西線地帶,構筑堡寨,立起一道堅固的屏障,取得了戰(zhàn)略上的成功。
他的建筑代表作便是楔入宋夏夾界間那座著名的孤城——大順城。
當時邊地民謠曰:“軍中有一范,西夏聞之驚破膽?!笨磥?,范仲淹的確是一猛人。
幾年征戰(zhàn),夏去秋來,范仲淹已過了五十四歲,常披著滿頭白發(fā),在城樓里喝酒,老家江南一帶的風景常常出現在酒意迷蒙之中。當他望見南飛的大雁,心中的感慨難以形容,以至于深夜失眠時,也想哼哼兩句內地那些朋友們男歡女愛的靡靡之音,但怎么也不過癮。他便挑燈填起《漁家傲》來。
在韓琦、范仲淹等人苦心經營下,邊境局勢大為改觀。大宋雖不能平西夏,黨項人也無力南下。1044年雙方正式達成和議,重新恢復了和平,大宋西北局勢得以轉危為安,這對于已幾十年未打過仗并且鐵了心要走自保維穩(wěn)國策的大宋政府來說,算是好結局了。
戍邊的人到底有多悲涼:“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
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
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有一年,在北京望京著名的美食家黃珂家里的流水席上,我碰到了在德國講文學的教授、詩人張棗,他建議在座的烹飪愛好者開一家賣河鮮的酒館,店名他都取好了,叫漁家傲。
沒人去開酒館,我卻酒后回家順手拿起《宋詞》,重讀了范仲淹的《漁家傲》,方知很多書上都說范仲淹有以“塞下秋來”四字開頭的《漁家傲》系列,但僅存此篇。而且知道了這一詞調名始自晏殊(晏殊是范仲淹的朋友和同代詩人),晏詞有“神仙一曲漁家傲”句。
漁家傲是這首詞的調名。有些版本還有“秋思”二字的標題。
塞下秋來風景異。
邊塞入秋,景象奇異。
在范仲淹心中,差不多把身邊的風景和他記憶中內地的風景做了比較。塞,原為邊境上的緊要之地,多數時候用作對中原北方邊境線的模糊稱謂,塞之上下,指邊境內外;塞下,相當于后來所謂的關內。
漢樂府有《入塞曲》《出塞曲》,唐代有《塞上曲》《塞下曲》。這里泛指作者駐守的西北一帶北宋、西夏之間的邊疆。
衡陽雁去無留意。
大雁一心只想飛向衡陽,一點都不留念此地。
湖南衡陽舊城南有回雁峰,古人相信大雁至此不再南飛。所以,“雁不過衡陽”“衡陽雁斷”等一直是古詩詞里一個重磅意象,這個意象曾讓千千萬萬中國人在離別、思念等現實中過足了虛幻之癮。翹首踮足思念家鄉(xiāng)的游子、東倒西歪想起舊友的酒客、空虛無聊得一塌糊涂的怨婦,都是這一意象折騰的內部人選。
“衡陽雁去”,應是“雁去衡陽”的倒轉句。倒轉,是為了和律。
不是嗎?為了美,咱們多少事情都敢顛倒。為了美,冬天露大腿;為了帥,光膀子打領帶、只喝酒不吃菜,玩語法也是這個套路。
四面邊聲連角起。
游牧世界的動靜伴隨軍營的號聲從遠處傳來。
這里用了一個典故,漢代遠征匈奴的李陵在給蘇武的回信中說:“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畜牧社會的聲音來自“四面”,形成一個讓人非聽不可的聽覺上的整體世界,又被有強烈戰(zhàn)爭色彩的雄壯的號角聲穿透。很顯然,悲涼的景色中,作者給我們弄來了壯闊的意境。寫到這里,詩中的主人應該出現了,范仲淹是不是要展示一下自己了?
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群巒疊嶂,黑煙高飄,紅日西沉,城堡孤聳,城門緊閉。
這里借用了兩個前人的東西:王之渙《涼州詞》“一片孤城萬仞山”及王維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千嶂里”比“萬仞山”要弱,“長煙”也絕對趕不上“孤煙直”,作者在這里有點知識分子氣,前賢的身影在心中太重,獨創(chuàng)的勁頭就有點欠佳,幸好“孤城”之后來了個“閉”字,才算沒掉鏈子??梢?,寫詩時模仿和借用前人佳句多數時候是費力不討好的。
但其實,作者自有其高明之處,“長”字整合了我們的視覺,延伸了邊塞的寬闊感,“落”和“孤”整合了我們的感受,來了一把荒涼;接下去的“孤城閉”,使畫面美麗而又危險,至少你會感到當時邊境的生態(tài)艱危和局勢的緊張。
寫詞挪用前人佳句,也是用典,在宋代最流行,但在我個人的評判里,大都不是好玩的。范先生用一“閉”字壓住結尾,成了!不但算得上名句,還可和他的前輩們的“偶像句”并駕齊驅。
寫了一半作者還沒出現,范仲淹沒有展示自己。他用遠景中緊閉的城門把我們關在了詩外。不過,他現在已經告訴了我們,他就在你遠眺的那座孤城里。
這是上半闋,從聽覺、視覺兩方面,短短幾句寫足了1043年中國北疆戰(zhàn)場的秋天景象。
濁酒一杯家萬里。
酒在杯中,家在遠方。
“一杯”和“萬里”,小數字和大數字對應是詩人們慣用的把戲?!耙槐毙愕氖羌拍潭?,范仲淹豈是只喝一杯酒的男人,“萬里”則實打實品的是鄉(xiāng)愁的綿長,而不是說返鄉(xiāng)路程太遠、車票貴、轉站換乘不方便,這些不是難以回去的原因。
燕然未勒歸無計。
勒石記功啊,我不能歸去。
他又用了一個典故來講原因:東漢的大將軍竇憲奉命擊匈奴,得勝后在燕然山整了塊大石頭,往上刻了:我竇憲和某某某某兄弟們搞垮了哪個單于、弄翻了哪支敵旅、踏平了哪座敵營等等,這叫勒石記功。這就是范仲淹想回家過小日子而又不能回去的大原因。
一個男人沒完成任務,一個將軍沒有為國立功,他哪里有回去的理由呢?沒完成朝廷的任務就要回家,是會臉紅的喲。
我相信,這個喝酒的人物就是范仲淹本人了,在詞的這個位置出現,作為宋軍獨自負責一方防務的軍頭,在濃郁的思鄉(xiāng)情緒中表達了他的責任感。
羌管悠悠霜滿地。
羌笛在傾訴,白雪覆蓋了大地。
李益的詩《夜上受降城聞笛》:“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此處也用了典故,但手法變了,前面是挪用,此處叫套用,也就是化用其意。
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失眠之夜,將軍白了頭,士兵流著淚。
范仲淹喝著老酒,拿邊防情景當下酒菜,越喝越深沉,時間已由黃昏進入深夜。他想起,這會兒一些人仍然沒睡,將軍們年紀大些,修養(yǎng)高些,責任重些,頭發(fā)白了也要熬著,而底層的征夫們則克制不住自己,放開懷了想家,正嘩啦啦哭鼻子呢。
下半闋滿打滿地抒夠了情,抒得很爽。
在宋代,像范仲淹這樣級別的人寫了不錯的小詞,往往會被配上樂在上流社會和宮里傳唱的。寫守邊的嚴酷、悲涼和思鄉(xiāng)等是不會惹老大們不滿的,因為都知道那是唐詩以來的詩歌傳統。
大宋的皇帝不會追究格調低,但他聽了藝妓們的演唱也不會太在意那些低檔次的征夫們。只有大宋內地那些成天吟風弄月的青年才俊們聽了之后,會有人震撼兩下子,震撼完了,多半又繼續(xù)在韻腳里搞腐敗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