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jié) 典故運用的分類
典故在古詩詞中的運用歸納起來,大概有以下6種:明用、暗用、正用、反用、化用和借用。
1.明用
所謂“明用”就是借其意而明用之,即對典故進行比較簡單的概括或者引述,讀者一看就能明白其中的意思。例如:
①抑愈所謂望孔子之門墻而不入于其宮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韓愈《答李翊書》)
“門墻而不入于其宮”典出于《論語·子張》:夫子之墻數(shù)仞,不得其門而入。韓愈化用此語,意在其下二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謙言沒有學(xué)問,此是明典。讀者即使不知,見“孔子”也能知道此處在用典。
②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蜀相》)
“出師未捷身先死”明用了諸葛亮最后一次率領(lǐng)大軍北伐曹魏,戰(zhàn)爭尚未結(jié)束,卻病死軍帳的歷史故事。杜甫借諸葛亮對蜀漢赤膽忠心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悲壯故事來抒發(fā)自己壯志未酬的極度苦悶之情。
③雖隙駟不留,尺波電謝,而秋菊春蘭,英華靡絕。(劉峻《重答劉秣陵沼書》)
“隙駟”出于《墨子·兼愛下》:人之生乎地上之無幾何也,譬之猶駟馳而過隙也。喻時間迅速過去。周振甫《文章例話·引用》說:“從字面看‘隙駟’是用典,即明典。”
④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前一句話明用了謝靈運特制木屐的故事:謝靈運經(jīng)常游山玩水,并且特別喜歡到高峻幽深的地方。他為自己特制了一種木屐,木屐底部裝有可以靈巧活動的前后齒,上山時就拆掉前齒,下山時就拆掉后齒。
2.暗用
所謂“暗用”就是作者把他想要表達的內(nèi)心的思想感情暗藏在他所引用的典故之中,了無痕跡,從字面中看不出典故。
①此夜曲中聞?wù)哿稳瞬黄鸸蕡@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在此處暗用了典故,“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相傳長安東有一橋名灞橋,漢朝人送客到此經(jīng)常折柳相贈,后來人們就習(xí)慣用“折柳”來表達贈別或送別之意。但從本詩“此夜曲中聞?wù)哿币痪鋪砜?,這里的“折柳”實際上是一首曲子,即《折楊柳》曲的簡稱,這首曲子往往用來表達依依惜別之情。這是一處對典故的成功暗用。
②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青楓浦上不勝愁”中的“青楓浦上”暗用了《楚辭·招魂》中的:“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和《九歌·河伯》中的“送美人兮南浦”。這句話隱含著離別的意味。
③當(dāng)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陸游《訴衷情》)
“當(dāng)年萬里覓封侯”,不作典故解,也言順意通,因此不容易看出“覓封侯”是典故。此典出自《后漢書·班超傳》。班超少有鴻志,曾輟業(yè)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dāng)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后通西域有功,封定遠侯。陸游用“覓封侯”將班超投筆從戎的典故自然地融化在詞語里,又“了無痕跡”,可謂暗典妙用。
3.正用
所謂的“正用”就是在詩文中出現(xiàn)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其原義基本不變,稱之為“正用”。
①擲地劉郎玉斗,掛帆西子扁舟。千古風(fēng)流今在此,萬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辛棄疾《破陣子·為范南伯壽》)
此詞作于張南軒請范南伯擔(dān)任瀘溪縣令,范南伯“遲遲未行”之時,辛棄疾希望范南伯以國事為重出仕上任,“因賦此詞勉之”?!皵S地劉郎玉斗”典出《史記·項羽本紀》:鴻門宴上劉邦脫險回霸上,令張良贈玉斗給亞父范增。亞父痛感項羽“不足與謀”,“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皰旆髯颖庵邸钡涑觥秴窃酱呵铩返葧絿\臣范蠡施美人計,獻西施于吳國,瓦解吳王斗志,最終吳亡。此后范蠡審時度勢,攜西施乘舟游五湖而不歸。辛棄疾在詞中以范增、范蠡比范南伯,希望范南伯為國竭誠盡智。兩典皆取本義,都為正典。
②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姜夔《揚州慢》)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中的“豆蔻”取自于杜牧《贈別》詩中的“豆蔻梢頭二月初”,杜牧的這首詩是他為贈別一位相好的歌妓而作。“青樓”指歌妓的住處,而“青樓夢好”取自杜牧《遣懷》詩中的“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杜牧在揚州時,常去青樓游玩,姜夔在此處引用杜牧描寫揚州的詩句來憶古傷今。如今,縱然有杜牧那樣的才氣,面對如此荒涼凄清的揚州,也無法寫出“豆蔻”之類的詩句。姜夔在這里所運用的典故與杜牧《贈別》詩的題旨相符合,這一處是典型的正用典故。
4.反用
“反用”是作者根據(jù)自己表情達意的需要,對原來的“古代故事”或“有來歷出處的詞語”加工改造,使其意與原意相反,即所謂的“反其意而用之”。
①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diào)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李商隱《賈生》)
“夜半前席”“問鬼神”典出《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后歲余,賈生征見。孝文帝方受厘,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痹挠涊d漢文帝在宣室召見賈誼,詢問鬼神的原本。兩人說話十分投機,直至半夜。文帝不自覺地在座席上“移膝靠近賈誼”。這一記載意在反映漢文帝喜愛賢才。李商隱《賈生》后兩句“反其意而用之”,感嘆漢文帝徒勞,半夜前席,不問賈誼民生大計,僅問鬼神之事,即明知賈誼有才卻不用。李商隱反用此典,借古諷今,指責(zé)晚唐統(tǒng)治者荒于政事,不任賢才,不顧民生。
②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王維《積雨輞川莊作》)
根據(jù)《列子·黃帝篇》記載,海上有個人與鷗鳥的關(guān)系十分親近,他們從來不會互相猜疑,更不會想著去傷害對方。有一天,這個人的父親硬讓他從大海邊去捉鷗鳥到家里來養(yǎng),當(dāng)他無可奈何地再次回到海濱時,竟然神奇地發(fā)現(xiàn)海鷗早已經(jīng)飛得遠遠的,他頓時明白:是心術(shù)不正破壞了他和海鷗之間的密切關(guān)系。但王維在詩中則反其意而用之,變成了海鷗從來不懷疑自己,暗含了作者無欲無求、與世無爭的生活態(tài)度。由此表現(xiàn)了王維隱居山林、超凡脫俗的閑情逸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