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jié) 典故與中華飲食文化

中華典故 作者:張林


第三節(jié) 典故與中華飲食文化

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在崇尚“民以食為天”的中華民族飲食文化中,與飲食行為有關的典故詞語很多。這些典故詞語,蘊涵“民以食為天”的飲食文化,如果不了解中華文化,則無法理解這些典故詞語的內涵。

1.“杜康”的典故

杜康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釀酒始祖”,《說文解字》載杜康始作秫酒。據民間傳說和歷史資料記載,杜康又名少康,夏朝人,是夏朝的第五位國王。相傳杜康是酒的發(fā)明者,因此后世將杜康尊為酒神,制酒業(yè)則奉杜康為祖師爺?!渡袝ぞ普a》孔穎達疏引漢應劭《世本》:“杜康造酒”。后世因以“杜康”借指酒。三國時曹操寫有著名的《短歌行》,其中有言:“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高度贊揚了杜康酒的美妙功效。

2.“阮氏酒”的典故

典故出于《晉書·阮咸傳》:諸阮皆飲酒,咸至,宗人間共集,不復用杯觴斟酌,以大盆盛酒,圓坐相向,大酌更飲。后因以“阮氏酒”為與家人共集暢飲之典?!度龂尽の簳放崴芍⒁段菏洗呵铩罚骸凹允蓝喙剩撌硕?,聞步兵校尉缺,廚多美酒,營人善釀酒,求為校尉,遂縱酒昏酣,遺落世事。”后世因以“步兵酒”“步兵廚”借指美酒、釀酒之所。

3.“一飲三百杯”的典故

典故出于《世說新語·文學》“鄭玄在馬融門下”劉孝標注引《鄭玄別傳》:袁紹辟玄,及去,餞之城東,欲玄必醉,會者三百余人,皆離席奉觴,自旦及莫,飲三百余杯,而溫克終日無怠。

估計鄭玄當時飲了三百多杯,后謂痛飲為一飲三百杯。李白《將進酒》中寫道:“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4.“蘭亭會”典故

典故出于晉朝王羲之《蘭亭集序》: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晉代王羲之、謝安、孫綽等貴族高官42人在會稽郡山陰縣(今紹興越城區(qū))蘭亭聚會宴詠,晉唐后紹興屢有舉辦蘭亭盛會,后以“蘭亭宴”“蘭亭會”“會稽風流”“山陰豪逸”“山陰游”“蘭亭修禊”等統(tǒng)稱高朋聚首,飲宴游樂;或稱群賢高會,儒雅風流。

5.“鱸魚膾”典故

典故出于《世說新語·識鑒》,西晉的張季鷹在洛陽做官時,看到秋風起,忽然想到吳中老家莼菜羹和鱸魚膾的味道,嘆息道:“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這里的適意,就是從心所欲,率性而為。為了這份適意,張季鷹辭官歸故里。于是便有了思鄉(xiāng)賦歸的典故“鱸魚膾”。

6.“千里莼羹”典故

典故出于《世說新語·言語》,說晉代陸機去拜謁王濟,王濟正有幾斛羊酪放在那里,指給陸機看,問:“你們東吳有什么可與之相比?”陸機答道:“有千里湖的莼羹菜,還不必下鹽和豆豉。”后以此詞形容家鄉(xiāng)風味。

7.“南橘北枳”典故

典故出于《晏子春秋·內篇雜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原意是指生長在淮南的橘樹,移栽到淮北來種植就會變?yōu)殍讟?,比喻同一物種會因環(huán)境的不同發(fā)生異變,后人多用來比喻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